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贛州第一劇種的東河戲

那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正月,在江西各地正舉行著熱鬧非凡的“正月遊神”活動。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慶祝正月而舉行遊神的娛樂活動,到處都是酬神的音樂舞蹈與戲劇活動。

這時候的贛州東河地區,不但集中了贛州東河片地區的戲班,而且甚至湖南、福建等地也有戲班藝人前來表演。

在整個正月東河地區簡直就是南方藝人聚集的大舞台,在這裏彙聚了徽劇、贛劇,昆劇、閩劇、粵劇以及本地戲曲東河戲。

各自不同地方的藝人在舞台上使出渾身解數,都想要力壓群芳,在整個正月遊神活動中成為一枝獨秀,從此名揚天下。

古樸粗獷的贛劇,行腔宛轉、表演細膩的昆劇,擁有逗腔、颺歌、江湖、小調四中特點的閩劇,以及本土氣息非常厚重的東河戲等所有來參加潮汕遊神活動的戲班子都做了精心地準備。

這一天是大年初一,東河戲精心準備了《金雀記》,這場大戲一上場,立刻就將唱戲周圍所有的觀眾都吸引了,觀眾們聽得如癡如醉,忘記了時間。隨著劇情進入了高潮,所有的觀眾都不知不覺地站了起來,兩隻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戲台,生怕耽誤哪怕是一秒鍾的時間。

東河戲在這一次遊神活動的第一天打了一個開門紅,被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看到的人直呼過癮,沒看到的人深深惋惜的同時,準備在正月初五這一天彌補之前的損失。

到了初五這一天,東河戲的戲台前簡直是人山人海,觀眾將整個戲台包圍得水泄不通。一曲《玉簪記》登場,將今天的演出帶到了高潮。藝人一連串讓人眼花繚亂的動作以及那細膩動聽的唱腔獲得了一陣陣的掌聲。

演出一直持續到了晚上7點,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可是看戲的觀眾卻一個都沒有離開,可見觀眾是多麼的喜歡東河戲啊!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東河流域贛縣與興國交界的田村、白鷺等地流行一種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慶節日,酬神還願時,演唱一種受弋陽腔影響的“道士腔”。

這種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圍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較為簡單而靈活,故特別為當地百姓喜愛,這種坐堂班被曆代藝人和戲曲研究家認定為東河戲的胚胎,並於萬曆年間搬上舞台。

據當地人講,坐堂班盛行時期,每次迎神賽會,鄉間必選男女姣童扮作神仙道佛故事及流行戲曲中的精彩畫麵,肩抬遊行,當地人俗稱“扮故事”,這一傳統還在沿襲。“扮故事”形式上發展到以高腔大本戲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東河戲雛形。

在坐堂班盛行時期,每次鄉間迎神賽會,必選男女姣童扮作神話傳說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於戲曲中的人物,人們便肩抬遊行於鄉村之中。

在1646年的時候,睦埠人劉仁全組建演唱高腔戲的戲班,名叫“玉合班”,這是東河戲成立最早,也是曆史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戲班。

“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連台大戲,如《目連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香山記》、《封神榜》等,這些劇目都是一本戲能演十幾天的連台戲;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目連傳》,當地人最記憶猶新的是其“耙”。

這指的是該劇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種三刃鐵叉,演出時常演員用耙不斷向人的頭部、腋部、胯部擲出追打,驚臉的動作能把觀眾看得目瞪口呆。

《目樓傳》正是通過這些高難度的絕技來表現劇情。《五台會見》中講楊三良模擬十八羅漢神態,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

《鐵樹傳》演許真君降伏孽龍,群歌群舞場麵氣勢宏偉,動作奔放遒勁,所以受到當時人們,一致好評。

“玉合班”一直以來都非常強大,並派生許多戲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

時隔幾年後的1654年,又從蘇州來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組建了以演唱昆曲為主的“聚雪班”,後來改名為“凝秀班”。

高腔、昆腔互相滲透,這兩個班社的組建,標誌著贛州一個以演唱高昆為主的戲曲劇種開始形成。

以昆腔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當地有一個小故事,據傳東河流域有一個富商,名叫謝國泰,此人在蘇州經商多年,積蓄了大量資本,由於在蘇州年限已久,酷愛昆曲,所以告老返鄉時,在蘇州買來一批昆腔演員帶回贛縣,並組成“聚雪班”。

“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個特點,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彈腔藝術特色,因而在其發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規範,並且表演一絲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層人士的歡迎,當地許多文人、士紳、地方官員都非常喜愛它。

清代康熙時期,東河戲又吸收宜黃調,簡稱“二凡”。鹹豐後,又吸收桂劇西皮戲、安慶劇、弋板、削匕調、秧歌等,就使得東河戲亂彈腔形成以二凡西皮為主,同時又吸收安慶調和南北詞的一套完整係統,劇目繁多。

皮黃劇目以列國、秦漢、三國及唐宋曆史題材為多;唱安慶調的主要有《打櫻桃》、《聽琴接駕》等,唱南北詞的有《安安送米》、《洞賓對丹》等;其他如《小放牛》、《進城看女》、《打花鼓》、《大補缸》等,亦各有專用曲調。

東河戲中的亂彈腔首先將自己的觀眾定位於下層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實際也證明它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至此東河戲發展曆程基本完善,它糅合高腔、昆腔與亂彈腔為一體,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三腔合一”的劇種,三種聲腔齊頭並進,異彩紛呈,各有所長,各有絕技,多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自清代乾隆至同治的100多年間,是東河戲發展的最高峰,流布最廣。當時,僅河東一片,職業班就有49個,演出劇目,據不完全統計:高腔有252種,昆腔有96種,彈腔655種,流行區域發展到贛南各縣和吉安地區,以及閩西、粵北與梅縣、潮州和湘西部分區域。

此後東河戲又相繼吸收了江西宜黃調、桂劇西皮戲、安慶調、弋板、興國南北詞等發展成為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地方劇種。東河戲,成為影響贛州東河一帶的“贛州第一劇種”。

東河戲班社多為班主製,由有衣箱、管班、夥頭,大衣、二衣、盔巾、雜箱、走雜各一人,樂隊最多七八人,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通常隻用四五人,餘為演員。頭目是最好的老生負責擬定角色和演出節目及其順序。

東河戲舞台語音以中州韻為基礎,雜以客家官話,本劇種人稱為贛州官話。其聲平仄略與普通話相反:反之亦然,如“街坊”近如普通話的“解放”;“背景”近如普通話的“北京”。醜行有時純用地方語音插笠打諢。昆腔戲唱葉音略近“吳音”。

東河戲未設立過自己的笠班。曆代藝人多個別拜師、跟班學藝;少數出身於祁劇班社所辦的笠班。

學徒進班初期,必須自帶夥食費,學會“跳劉海”《大八仙》中的一個娃娃角色班社可免費供飯;能在台上講一言半語,便可領到菜金;能龍套、探子、走腳報信,就有少數工資。

一般是3年跟師,3年幫師,前後6年中所得工資,都歸師傅所有,本人隻能得到師傅給予的少數零用錢。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河戲演員投入到革命當中去,在舞台上塑造了革命偉人的形象,擴大了紅軍的影響。當時,還改編了不少東河劇現代革命劇目,如《活捉張輝瓚》、《送郎當紅軍》、《木蘭從軍》等,影響很大,風靡一時。

東河戲傳統劇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1000餘種,代表劇目有《雷峰塔》、《挽發記》、《玉簪記》、《掃秦》等。

東河戲的劇目,高腔主要演弋陽腔連台大戲,如《目連傳》、《三國傳》、《封神傳》、《鐵樹傳》等。昆腔整本戲有《金印記》、《金雀記》、《漁家樂》等,皮黃戲在東河戲中占多數,如《九江為王》等。高腔的《雙鬥猴》,皮黃的《九江為王》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