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2 / 3)

20世紀60年代,贛州東河戲迅速發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傳》、《瘋僧掃秦》等優秀傳統劇目。1956年,贛州東河劇團排演的《尉遲恭》一劇,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作彙報演出。

1964年東河戲與贛南祁劇團合並為贛祁劇團。1981年江西省文藝學校在贛南分校開辦東河戲班,招收男女學員各十名,請回健在的部分老藝人任教。

古老而獨特的贛州東河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戲劇藝術財富。它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鬱、立足農村的表演形式,贏得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青睞。

在贛州東河一帶的鄉村中,仍然保留著眾多民間東河戲班,在傳統節日和婚喪嫁娶時,人們都會邀請戲班唱上幾台大戲。

[旁注]

《金雀記》 源於明代傳奇,重編者署“無心子”。寫晉代潘嶽才高貌美,王孫之女井文鸞以金雀擲贈之,因成良緣。潘嶽為求功名,與妻暫離。後又以金雀為聘禮,娶名妓巫彩鳳為妾。因兵亂,彩鳳被擄,後逃至尼姑庵出家,經曆種種艱辛,最後,三人團聚的故事。

琴 一般意義上指我國古代一種樂器,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神 儒教《禮記》中規定的“皇天、上帝、社稷、寢廟、山林、名川”、風雨雷電以及宗廟鬼神。神仙分為“天、地、人鬼”三個類別。由於儒教限製平民對神仙的崇拜和祭祀。於是,這些神仙在道教裏被古人廣泛崇拜。

耙 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也是我國武術器械之一,由農具演化而來。鐵齒釘耙,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許真君 為晉代道士許遜,南昌人。傳說他曾鎮蚊斬蛇,為民除害,道法高妙,聲聞遐邇,時求為弟子者甚多,被尊為淨明教教祖。在江西南昌市西山萬壽山的寺廟有鎖龍井,傳說是許真君禦孽龍的地方。

桂劇 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廣西地方戲曲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借助麵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洞賓 呂純陽。是修道教的,道教講究練精氣神,采大藥煉成大丹,即所謂金丹,化成嬰兒,為金剛不壞的陽神。乃八仙之首,道教仙人,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稱為“呂祖”、“呂祖師”、“呂仙祖”、“純陽祖師”。

《封神》 一般俗稱《封神榜》,是一部我國古代神魔小說。 為明代許仲琳所作,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薑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後以薑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客家 是我國南方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台灣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漢族民係。客家先民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曆經西晉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之亂,宋室南渡,中原漢族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

《雷峰塔》 白娘子是西湖所接納的一具可愛的生命。雖然隻是傳說,卻婦孺皆知,知名度遠遠超過許多真人。雷峰塔,在某種意義上,它名播萬裏正是因為壓著白娘子。當《白蛇傳》中出現了雷峰塔後,一個悲愴的結局無可挽回地出現了。

[閱讀鏈接]

東河戲的戲衣服裝所有權的人被稱為為班主,主持入社的人通常稱為“老包”。他們有的自己有衣箱,有的向別人租來衣箱;有的自己能演戲,也有不會演戲的;有一人獨當,也有幾人合夥的。

演員工資以20世紀初為例,最高每年180元,最低80元;也有以“工分”計算的,最高800分,最低三四百分。班社免費供給米、柴、鹽,各人自備油、菜。

被譽為寧州大戲的寧河戲

清代道光年間的一個正月十六,有一個寧河戲班子演《三國傳》,看戲的人格外多。台上藝人表演的正是《華容道》一段。藝人表演精湛,引的觀眾陣陣喝彩,可是正表演到關鍵的時候,突然班主煞戲了,表演暫時結束。

觀眾心中不滿,開始哄鬧,要求掌班的班主加戲演完《華容道》這一段。

於是藝人繼續上台表演,戲唱到中午,曹操躲過了張飛趙雲的追殺,跑到華容道,此時曹軍已經疲憊不堪……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戲班又煞戲了。

看戲的依然不肯走,大家齊聲吼叫:“關老爺出來,華容道放曹操!”觀眾叫了幾聲之後,看見戲台裏麵沒有反應,於是人們磚頭瓦塊齊向戲台上打來。

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台露頭,趕緊溜到後台。

這時,準備一會上台演唱《華容道》的“關羽”剛上好裝,他問道:“台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

掌班的一見“關羽”,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台救場。隻要你能救場,今天給你賞錢。”

“關羽”聽到之後手提青龍偃月刀,在磚頭瓦塊之中硬著頭皮上了戲台。關羽是個大武生,身上功夫很棒,上了台之後,手中青龍偃月刀上下飛舞,將飛來的磚頭瓦塊全都一一擊落。

台下的觀眾看到了關羽在戲台上那驚人的表現,頓時安靜了下來,突然間大家一起喝彩,從此這個西秦戲班的名氣在寧河地區火爆到了極點。

修水縣乃戲劇之鄉,據明代嘉靖年間天一閣抄本《寧州誌》載,早在357年至361年即盛行歌舞百戲:

娛事之樂,諸如雜摹百技、儺、傀、倡優、燈彩戲劇等,城鄉土庶猶然成風。

其中的“儺”與“傀”,即是寧州大戲形成的源頭。此地與湘、鄂接壤,偏於一隅,四周環山,交通不便,故民風古拙純樸,尤敬儺神,其儺風長盛不衰,儺班林立。

據《義寧州誌》記載:

每於農曆八月,便要舉行大型的賽會演戲。

鄉裏演戲,謂之“行儺”。其儺班稱之為“案堂班”,遍布全縣各地,從鄉間戲台殘存題壁看,明代萬曆年間就有春林、鳳舞、同慶、舞雲、鴻雲等案堂班。

最出名的為修水縣小溪村三帝案《神咒語》所記載明代隆慶元年菊月興的三元班,清代瞿炳育《箴俗臆說》道:

各城鎮村落,每建一神龕,必襄金立會,置買田租,少者不下數十石,多者或至數百石,歲歲皆為演劇消耗,甚至強宗之祖祠,亦複如是。

三元班不僅如此,而且在1738年,建造了自己的演出場所,名“三帝殿”故三元班又稱“三帝班”。

三元班所唱腔調,始為本地民歌和土腔小調,俗稱“儺歌”,演出內容也多為歌頌神明或敘述菩薩來曆等。

弋陽腔傳入後,受其影響,儺歌土腔向儺歌高腔轉化,開始演出弋陽腔連台本戲《目連傳》、《征東傳》、《征西傳》等。

在諸多案堂班中,還有專職演出傀儡戲的,亦極盛行,據《高安縣誌》記載:

陽戲,傀儡戲也。

清代康熙年間,安徽石牌腔、撫州宜黃腔相繼傳入,為案堂班所吸收,形成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宜黃腔等多種聲腔的戲曲劇種,寧河戲開始進入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