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乾隆年間,出現了著名的“寧州十八班”,而三元班為其首。
清代嘉慶年間,寧州大班開始進入省會南昌演出,受到很高的讚譽,並深入饒河班根據地鄱陽、樂平一帶,甚至南達贛州。
1847年,湖北崇陽的漢劇三勝班,進入義寧州的溪口、漫江等地演出,三元班吸收了漢劇西皮這一腔調,繼而各地案堂班亦紛紛吸收,從而促使寧河戲最終以皮黃亂彈腔為主腔。
這個時期弋、昆兩腔衰微,寧河戲進入鼎盛期,此時有職業班社5個,案堂班31個,其中陽戲案堂班7個。
同時,寧河戲常與湖北崇陽、通城等縣漢劇班及湖南平江等縣巴陵戲班藝人,互相搭班,同台演出,擴大了寧河戲的影響,促進了劇種本身的發展。
其劇目除《目連傳》等三個弋陽腔連台本戲外,來自宜黃戲專唱二凡的有《一捧血》、《三官堂》、《販馬記》、《滿門賢》、《上天台》等;來自漢劇專唱西皮的有《清河橋》、《滎陽關》、《八義圖》等;來自徽班專唱吹腔的有《四國齊》、《銅橋渡》等,總計約有400餘種,多為整本大戲。
角色行當早期為三生、三旦、三淨的“九腳頭”製,後改“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即所謂“十頂網子”,有延續弋陽腔、青陽腔角色行當體製的明顯痕跡。
寧河戲音調高拔洪亮,須生喜用“邊音”和“嘎音”,花臉則多虎音及炸音,深厚遒勁。
寧河戲表演程式規範,在長期實踐中吸收各劇種長處,形成自己獨有的套路,須生的“口功”,旦角的“水袖功”以及“棍法功”、“拳法功”等,均有章法可循。
寧河戲又能從民間輕鬆活潑的燈彩中吸取營養,如《采桑逼封》,由醜扮齊王,為了表現各種跑馬姿態,用蟒袍前擺作馬頭,後擺作馬尾,這種表現形式與宜黃戲《四國齊·點馬》中身紮馬形作種種跑馬舞姿,又具有另一不同風格。
修水縣舊為寧州州治,民間舊俗多敬儺神,每當酬神還願,儺歌儺舞盛極一時。明隆慶年間即有專業班社,唱高腔。
清代初期又從徽劇中吸收吹腔、昆腔,從漢劇中吸收皮黃,從宜黃戲中吸收二犯。逐漸形成一種以唱皮黃腔為主體的劇種寧河戲,俗稱“寧州大班”。
宗教色彩戲劇目可查者有400多種,多係整本戲,有弋陽腔的《征東傳》、《西遊記》等,吹腔和昆曲的《四國齊》、《大香山》、《六國封相》等,來自宜黃腔的《販馬記》、《雙貴圖》等和唱西皮的《蓮台山》、《茶陽關》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不少寧河戲藝人參加蘇維埃化妝講演團,積極參軍參戰,並編演《打曹家》、《活捉張輝瓚》等革命新戲,始終活躍在湘、鄂、贛紅色邊區根據地。
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地的陽戲,仍保留了弋陽腔的曲調和劇目。案堂班八月祀神之後,憑借儺案的香火範圍,可到鄰近地區作營業性質的演出,謂之“打案”,亦稱“唱賣戲”,如三元班即活動於小溪、溪口境內,並常往返於武寧和湖北崇陽等地。
1953年,民間寧河戲藝人以共和製形式組成修水縣寧河戲劇團。1980年參加全省古老劇種調演,演出《三國傳》、《采桑逼封》、《海舟過關》、《二進宮》等傳統劇目,獲獎。
寧河戲,古稱“寧州大戲”,發源於修水縣,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老地方劇種,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貌,曾在贛西北修水、武寧、銅鼓等縣以及贛、鄂、湘毗鄰地區廣為流行,深受群眾歡迎。
過去藝人多為儺神的崇奉者,班主又多為儺主,演出前後都要演習具有宗教色彩的唱儺歌,請儺神和辭神等關目。因演出主要是為了敬神,一般沒有奸淫凶殺的劇目和表演。傳統劇目中《文公走雪》、《銅橋渡》、《采石磯》等劇,是別的劇種罕見的劇目。
寧河戲的表演別具一格,如有時不用馬鞭,僅以蟒袍前擺作馬頭,後擺作馬尾,生動地表演騎馬上嶺下坡及行走奔跑之狀。《秦瓊表功》中秦瓊的舞蹈身段別致多樣,曾攝成電影。寧河戲的舞蹈身段凝重渾厚,尚有儺舞的痕跡。
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西修水縣文化部門和民間藝人積極整理、挖掘失傳多年的寧河戲和全豐花燈,並推陳出新使之發揚光大。
寧河戲已被挖掘和整理出傳統劇目260餘個,移植、改編了古裝戲120餘出,新編曆史劇20餘本,創作現代戲10餘台,記錄、整理了戲曲腔譜60餘種,一批業餘寧河戲曲班活躍在民間,成為當地群眾文化的一道獨有風景。寧河戲和全豐花燈是修水縣保留下來的兩朵文化奇葩,已有數百年的曆史。
[旁注]
東晉 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西晉滅亡後。317年,鎮守建康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是門閥世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曆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
儺神 在2000年以前,屈原及九疑山的原居民封九疑山為“神農炎帝”的神山。九疑山的神農子孫。九疑山的原居民有瑤、侗、壯等民族信奉儺神的民族。儺神一指“神農炎帝”二指“祝融“。
菩薩 佛教裏有四大菩薩,象征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象征願力的是地藏王菩薩;象征實踐的是普賢菩薩;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薩;象征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
吹腔 戲曲腔調。徽劇主要聲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調的早期聲腔昆腔、弋陽腔受西秦腔影響,在樅陽石牌一帶形成新的腔調。初是曲牌體的長短句,後逐漸發展為接近板腔的7字句,10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頓腳板、導板、疊板等板別。
二凡 是浙江紹劇主要唱腔之一,具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有人認為源出於西秦腔,也有人認為源於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調,其唱腔高亢激越,曲調具有板式變化。板式有慢板、中板、快板、倒板、浪板5種。
須生 京劇中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要戴“髯口”假胡須,根據年齡不同,髯口有黑、灰、白等顏色,重在唱功。有著名的四大須生:餘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
水袖功 我國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戲曲服裝中的蟒袍、官衣、褶子、帔等多在袖口上縫有一段白綢,稱“水袖“。演員可以利用水袖的舞動以表現劇中人的感情和增加形象的美感,有時也用作對樂隊的示意和交代。
《西遊記》 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秦瓊 齊州曆城人。唐初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全豐花燈 是江西修水全豐鎮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春節期間,鄉村各路花燈雲集,從初一發燈一直唱到元宵,跑東家竄西家,通宵演唱。
[閱讀鏈接]
寧河戲的臉譜強調體現角色的性格、身份,如黃巢的臉譜,根據其“眉橫一字眼存謀,鼻彎三竅鬼神愁。頭頂七星朝北鬥,臉帶五嶽壓諸侯”四句上場詩的描述來開臉。
開臉技巧則能“近看一個疤,遠看一枝花”,粗中見細,繁而不亂。運用程式和功法技巧,講求功架穩健,情景切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