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3
古色古香的胡琴腔宜黃戲
宜黃戲是江西古老贛語劇種之一。迄今已有近400年曆史,中心流傳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閩西一帶。
宜黃戲是清代初期,在宜黃縣發展起來的,因江浙發音“宜”、“二”不分,故後來有人稱“宜黃腔”是“二黃腔”。
究其根源,宜黃戲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這種西秦腔的曲調包括以嗩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發展,便成了獨樹一幟的宜黃腔。
清代乾隆年間初期,宜伶又以原配奏樂器大筒胡琴改為主奏樂器,從此嗩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變為胡琴腔。
清代戲曲家李調元在《雨村劇話》中曾寫道胡琴腔起於江右,又名“二黃腔”。胡琴腔的誕生,標誌著板腔音樂在南方增加了一路。
宜黃腔崛起後,流行很廣,現贛劇、徽劇、祁劇中所唱的“二黃腔”,是直接由宜黃腔傳去的,所以宜黃腔對我國許多劇種中“二黃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宜黃戲舊稱“宜黃班”、“宜黃調”,它以明末西秦腔演變成的宜黃腔, 宜黃戲為主要唱腔,清代末期吸收其他亂彈的聲腔和劇目而形成一個多種聲腔綜合的劇種。
宜黃戲的有些演出劇目還保留了早期的關目和排場,顯得十分古樸。宜黃戲的曲調主要有宜黃腔、反調、嗩呐二凡、西皮浙調、南北詞等,同時還保留西秦腔時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
明末清初開始宜黃戲專唱“宜黃腔”。後來,吸收了其他亂彈的聲腔和劇目,如西皮、浙調、吹腔、撥子、南北詞等,而成為由多種聲腔綜合而成的宜黃戲劇種。主要流行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福建閩西一帶。
宜黃戲班在明代就很出名,我國傑出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臨川四夢》,最初就由宜黃班演出,並因此有“宜伶”、“宜黃子弟”之說。
隻不過那時的宜黃班先唱弋陽腔。“弋陽之調絕”,相繼興起的便是徽州、青陽兩腔的流行。不久,引進了海鹽腔,隨後占據了江西劇壇,盛極一時。
宜黃戲以二凡、西皮垛子等幾種聲腔旋律為骨,以當地民歌、地方小調為肉,對一些傳統戲和現代戲的唱腔作革新,念白采用“宜黃官話”上韻。
宜黃戲著名老藝人有李伍仂、李宗保,著名演員有應用賢、熊碧雲等。
宜黃戲的唱腔音樂包括宜黃腔、反調、嗩呐二凡、西皮、浙調、南北詞等,並且還保留西秦腔時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
宜黃戲唱腔音樂的板式結構為上下對偶格式,由一對或多對上下句的反複形成唱段。每句唱詞為比較正規的7字句和10字句。
宜黃戲旋律特征為簡單質樸、起唱與落腔音少而聲短,以字就腔,近似口語,曲調音域不寬,多在六度範圍之內回旋。
宜黃腔主要以宜黃官話上韻,演唱時男女同調不同腔。男腔用本嗓,包括正生、老生、花臉、老旦;女腔用小嗓,包括小旦、小生、正旦。
宜黃戲的表演粗獷、古樸。唱念做打,程式嚴謹;一招一式,循規蹈矩。平時練功要求甚嚴,相傳有“腋下夾蛋,頸旁備針”之說。
武將“起霸”做出的“雙手撐天”,要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別采用“龍爪”或“虎爪”等不同的姿態。馬鞭也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區別使用,有“龍頭”、“鳳尾”數種,或木刻,或絲編,帝王則用“龍頭”鞭,稱為“乘龍駒”。
《四圖齊》“花園點馬”一折,齊景公點馬時,鍾離春和4個女兵不用鞭代馬,卻采用元明雜劇的騎車馬,即以馬形紮於身上,隨著鑼鼓打出的馬蹄聲,應節而舞,作出某種跑馬身段,滿台來往穿梭,效果強烈,別具一格。這種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劇種早已絕見,而唯獨在宜黃戲中保存下來了。
宜黃戲淨角的表演大多豪放、爽直;生角的表演大多儒雅、大方。
生、淨常用的身段表演有:修書、閱信、奏折、上下馬、點吹燈、舞劍、飲酒、升堂、坐帳等;必備基本功有“搶背”、“撲虎”、“旋子”、“克子”、“僵屍”以及甩發動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墊步”、“跪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