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的表演大多端莊、嫻靜。常用的身段表演有:開關門、灑掃、撫琴、卷簾、裝扮等;必備基本功有“臥雲”、“鷂子翻身”、“烏龍絞柱”以及水袖功等。
我國有300多個劇種,從大的方麵來說,它們分屬5個不同的聲腔係統,即:昆山腔、弋陽腔、柳子腔、梆子腔和皮黃調。
宜黃腔屬於皮黃調一類。而據考宜黃腔就是京劇、贛劇與徽、漢、湘等皮黃係統中二黃或稱南路腔的前身,宜黃是二黃腔的發源地,宜黃戲以“宜黃腔”為主要唱腔。
宜黃腔初期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種板式的“嗩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黃腔”廢嗩呐、改由胡琴為主奏樂器,並將“吹腔”、“二犯”兩種曲調統一,“二犯”分作四種扳式,吹腔變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廣為流傳的“胡琴腔”。
“宜黃腔”產生之後,在江西各地流傳,並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戲劇種,如豫劇、東河戲、盱河戲,寧河戲等所吸收,並保留 “二凡”這個稱呼。人們稱為“宜黃調”,因其基本曲調與各地皮黃劇種的二黃腔類似,故當地人後來也稱“宜黃腔”為“老二黃”。
清代初期江西新建人熊文舉詩:
淒涼羽調咽霓裳,欲譜風流筆都荒,
知是清源留袒曲,湯詞端台唱宜黃。
這就是說:湯顯祖所有劇本,都由宜黃子弟來演,故有“臨川才子,宜黃弟子”之說。不過,當時唱的宜黃腔,是由海鹽腔與當地流行的弋陽土調相結合的變調,不是如今所唱的二黃腔。
這充分說明宜黃戲曲活動活躍,人才輩出,是個“戲窩子”。它有著產生一種戲曲新腔的基礎和條件。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年,宜黃腔竟然進了北京,如昭鏈的《嘯亭雜錄》說:
近日有秦腔、宜黃腔、亂彈諸曲名。
清代戚震贏的《京華百六竹枝詞》有詞說:
宛轉珠喉服靚裝,弋陽、秦調雜宜黃。
竟與北京風靡一明的弋陽、秦腔、亂彈等腔並肩比美了。因此,宜黃腔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對於探索“二黃”聲腔起源、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宜黃戲傳統劇目豐富,特色鮮明,旋律簡單平直,尤以平板有特殊的地位和用法,以至許多人把它看成是二凡的一種板式;整本戲多,故事性強;角色分工細致,唱腔簡練樸實,唱腔口語化,易學易懂。
表演粗獷大方,唱做念打形成一套既嚴謹而又靈活的程式,用胡琴伴奏,地方色彩很濃,與京劇、贛劇很不相同;是能適應表現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不同時代、內容的劇目。
宜黃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大、小有500餘種,多是以腔定本。其內容以演曆史故事為主,其曲調以唱宜黃腔居多。據已知的宜黃戲早期劇目中,專唱宜黃腔的有58種,這是現今全國皮黃戲劇目保留二黃腔最多的一個古老劇種。
由於宜黃腔發源於西秦腔,同時,又因受秦腔的影響,所以在宜黃戲的基本劇目裏,傳自西秦腔的20種之多,即《清官冊》、《五雷陣》、《鬧沙河》、《藥茶記》、《三官堂》、《肉龍頭》、《鬆蓬會》、《寶蓮燈》、《萬裏侯》、《下河東》、《奇雙配》、《雙救駕》、《雙貴圖》、《雙釘案》、《四國齊》、《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孟津會》、《慶陽圖》等。
移植於秦腔的有13種,即《雙龍會》、《上天台》、《黃金塔》、《定中原》、《鎖五龍》、《老君堂》、《五龍會》、《紫金鏢》、《蘆花河》、《飛龍傳》、《下南唐》、《五雄陣》、《錦羅帳》等。西皮戲不多,直至清末,也隻有《月明樓》、《江東橋》、《春秋配》等10多出。
宜黃戲的藝術古樸,表演嚴謹。有些演出劇目還保留了早期的關目和排場,如《龍鳳閣》一劇,較京劇多出《趙飛搬兵》、《抱龍登基》等場次。
新中國成立後,宜黃縣成立了宜黃戲專業劇團後,進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工作,使能夠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達70多個。宜黃戲曾赴省彙報演出了《龍鳳閣》、《奇雙配》、《朱砂印》、《攔江救主》、《拷打春桃》等劇目。
宜黃戲專業劇團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八仙過海》、《賣梨招親》、《陳琳拷寇》、《齊王哭殿》、《思春》等,同時,還移植了《蘆蕩火種》、《奪印》,自編了《第一爐銅》、《焦裕祿》、《革命女兒》、《送郎當紅軍》、《表》、《兩篇作文》、《山城春曉》、《兄弟,開槍吧》等現代宜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