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宜黃戲就以其鮮明的表演風格、優美的聲腔和人人愛聽能懂的語言及不斷更新的劇目活躍在我國各地的舞台。
由於宜黃戲在劇本、表演、音樂、舞美包括臉譜服飾,等諸方麵的鮮明地方色彩贏得了其在戲曲上的曆史地位,也贏得了廣大觀眾和戲迷的喜愛。
[旁注]
胡琴腔 我國戲曲的聲腔。即“二黃腔”。此一名樂最早見於清李調元《雨村劇話》。目前在西南各地較為流行。在川劇中,胡琴腔與亂彈腔、昆腔、高腔、燈腔並列為五種主要聲腔。在滇劇中,胡琴腔與絲弦腔、襄陽腔並列為三種主要聲腔。
南北詞 歸屬清音一類,於清代道光中葉,分別由南昌和江浙傳入。是流行於江西南康、大餘、興國、贛縣、信豐、於都、安遠、瑞金、會昌等縣的一種曲藝形式,相鄰的廣東北部和福建西南部的一些縣份也有流傳。大多在婚娶壽誕及節日時演出。
臨川四夢 指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四劇的合稱。前兩劇是兒女風情戲,後兩劇是社會風情劇。或許“四劇”皆有夢境,才有“臨川四夢”之說,或許“四劇”本身就是其畢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夢。
浙調 為類似秦腔風格的一種曲調,據說是從婺劇金華班傳來的。浙調曲調愉快,優美,有倒板,正板,疊板,流水,老浙調,上江調等,浙調流入贛劇有100年左右,劇目有《龍鳳釵》、《合玉環》、《嘯鴛鴦》、《節孝圖》、《碧桃花》、《王蜻蜓》、《珍珠衫》等10多本。
齊景公 是春秋後期的齊國君主,他的大臣中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邱據等人。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齊景公也和曆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的之道。
奏折 是古代重要官文書之一,也稱“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於清代順治年間,以後普遍采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製度。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折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
《思春》 古曲,為文曲“塞上曲”中的首段。樂曲運用了古代稱為“攏、撚”的左手技巧及細膩的推挽音,使全曲充滿了一種古代女性的閨怨氣息,而大幅度的快推慢挽的回滑音,模擬了江南彈詞中宮女的哭泣聲,效果顯著。此曲已成為琵琶文曲的代表作之一。
熊文舉 (1595年~1668年),南昌新建人。出身世代官宦書香家庭,他一生勤於學,尤耽著述,工詩、文、詞。清代初期馳名文壇,極享盛譽。著作有《荀香剩》、《守城記》、《墨盾草》、《使秦雜吟》、《恥廬集》、《雪堂全集》40卷。
《嘯亭雜錄》 清代昭梿著。是涉及民俗、人物、宗教、傳說、重大曆史事件、個人生活瑣事、讀後感等,範圍很廣。有些文章還有獨家報道性質,能補正史之不足。全書雖為文言,但文筆簡練而不晦澀。而且昭梿治學嚴謹,凡涉及曆史事件多為親曆,如係道聽途說則注明來源,因此錯誤不多。
[閱讀鏈接]
福建的三明宜黃戲是由昆曲、西秦腔發展演變而成的。明代末年由江西撫州傳入建寧,盛於清代。它主要以《碧玉簪》、《珍珠塔》譽名,次以傳統正本戲《龍鳳配》、《二度梅》、《下南唐》等20餘個劇目廣流於眾。
三明宜黃戲演員唱的是土聲腔,小旦小嗓,小生半小嗓,道白半官半土。行當配套較整齊,有四旦四生四花臉,且有固定臉譜。鼓鈸及器樂伴奏6人。樂隊練的是工尺譜,以笛定音,低八度,各拉各調。
龍頭村業餘三明宜黃戲至今每年春節及農閑期間,堅持在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明溪等縣的偏遠鄉村巡回演出。該團在唱腔、表演藝術上帶有濃厚的鄉土色彩、服飾化妝,道具原始古樸,保留了不少明清期間戲的特色、深受人民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