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周期——歲時文化1(1 / 3)

時間周期——歲時文化1

歲時文化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傳統習俗。二十四節氣本為節令氣候的標誌,但後來融會許多祭祀宗教、慶賀、遊樂等內容,形成社群性的活動,演變為中華民族節日習俗的組成部分。

節氣與節日習俗的融合,經曆了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但習俗中包含著人們對先人的紀念、對親人的思念、對生活的憧憬和對希望的寄托,這些是永遠不變的。

春季歲時習俗的產生

春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

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季最能反映季節的變化,它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春季節氣節日習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個村莊突然間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頓覺頭昏腦漲、四肢無力,人們像泥一樣癱倒在地。

正在這時,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這個村莊,是他及時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了醫治瘟疫的方法,趕來這個村莊拯救人們。

觀世音菩薩讓道士弄來一些青皮、紅皮蘿卜,讓每個人都啃吃幾口。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卜之後,頭腦立刻清醒了,胃腸通順了,身子骨輕鬆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氣了。

人們紛紛起來給道人下跪叩頭,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卜,大夥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

鄉人聽後,帶著蘿卜奔向了十裏八村。大夥都及時地啃吃蘿卜,一時間瘟疫很快解除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

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把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下人冬天裏都要在菜窖裏多儲藏一些蘿卜,以備在立春這天啃蘿卜。

於是,“啃春”的習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續至今天。農諺“打春吃蘿卜,通地氣”就是這樣產生的。

“立春”,古時作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裏,立春是個重要的節氣。據史書記載,從周代開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為重要節日,舉行種種迎春的慶祝活動。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正是勸農耕作之時。“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是我國數千年的傳統,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縣官員,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禮記·月令》就記“天子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到了漢代,迎春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禮儀製度。《後漢書·禮儀誌》說:“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東漢時期漢明帝還遵照西漢的做法,於“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

可見,千百年前,迎春活動已經多樣化,並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傳。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第一,迎春方向選定東方,或出東門,或在東郊。為什麼要選在東方迎春呢?因為北鬥星的鬥柄移向東方,冬天過去,春天便來到了,萬物萌生。所以向東迎春是合乎時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稱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傳句芒是古代主管樹木的官,死後為木官之神,又稱“東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員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幘,這是古代習俗。後來,雖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規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動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時間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門外的東側,造青牛兩頭及耕夫犁具。

清代則在每年農曆六月,命欽天監預定次年春牛芒神之製,到冬至後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謂“春牛芒神”之製,實際上是根據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確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雖然是神,並且還是天上的青帝,但是,這位青帝卻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覺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親切,往往將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樣。

《禮記》上所說的“策牛人”,後來,就演變成牧童,而稱之“芒神”了。迎春活動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氣,又告訴人們立春的遲早,要求適時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頭,說明當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與牛並行,說明農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後,說明農耕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獻呈《春牛圖》,圖上畫出牧童在牛的前後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勸農耕作時機。

有意思的是,據記載,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頭至尾全長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牛尾長1.2尺,表示一年12個月。

迎春以後,要舉行“鞭春”,用意在於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結果卻是將土牛擊碎。唐宋時期,打春完畢,土塊散地,圍觀的百姓爭著拾取。得到土塊,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蠶,亦治病”。

迎春活動還需要製作春幡,表示迎來了春天的一種慶賀。春幡,民間一般都是彩紙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錢和春勝的,插在頭上或綴於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們的喜悅心情。

據說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立春這天,頭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們見了,都笑著說:“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的一些有關農事的節令,不少都帶有娛樂活動,不乏勉農、勸農,而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能為大眾接受。

至清代,立春這天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範圍擴大,民間也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慶典。《清會典事例·禮部·授時》和《燕京歲時記·打春》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立春的活動情況:

立春前一天,順天府官員要到東直門外的春場去迎春。所謂“春場”,不過是在郊外選上一塊空地,臨時搭起彩棚,裏麵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寶座、土牛等,待官員們到彩棚進行迎春儀式以後,便將春山寶座等送到禮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員都要穿戴朝見皇帝的朝服,生員們都穿戴官吏的禮服。生員們從禮部抬著春山寶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導,從長安左門、天安門、端門一直進到午門前。

這時,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早已將安放春山寶座的案桌陳設在午門外正中央。生員們進來,便將寶座放在桌上。

待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和府丞率領屬員全部到齊,欽天監候時官宣布立春時刻,生員們又抬起案桌,由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順天府尹和府丞後隨,從午門中門進昭德門,到後左門外停下。

由內監出來接抬寶座,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府丞跟從,到了乾清門,這時,所有官員都不準進去了。

在內監將寶座抬進乾清宮的同時,順天府呈上《春牛圖》,推測當年的收成情況。禮畢回到順天府。

至於各地縣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陳設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紅綠鞭打或用杖擊春牛。不過,打擊春牛的人,也有裝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樣的。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帶在雨水這天,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是幹爹。

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幹爹。而找幹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年複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雨水節拉幹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川西民間這天有個特定的拉幹爹的場所。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幹爹的父母手提裝好酒菜香蠟紙錢的篼篼,帶著孩子在人群中穿來穿去找準幹爹對象。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有知識就拉一個文人做幹爹;如果孩子身體瘦弱就拉一個身材高大強壯的人做幹爹。一旦有人被拉著當“幹爹”,有的能掙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脫身,大多都會爽快地答應,也就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運也會好起來的。

拉到後拉者連聲叫道:“打個幹親家”,就擺好帶來的下酒菜、焚香點蠟,叫孩子“快拜幹爹,叩頭”;“請幹爹喝酒吃菜”,“請幹親家給娃娃取個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後也有常年走動的稱為“常年幹親家”,也有分手後就沒有來往的叫“過路幹親家”。

雨水節的另一個主要習俗是女婿給嶽父嶽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麵纏著1.2丈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嶽父嶽母長命百歲。

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嶽父嶽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嶽父嶽母表示感謝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嶽父嶽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

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麵前經過的行人。

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幹兒子或幹女兒。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

“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隻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裏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必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期,此時過冬的蟲卵也將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客家民間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在少數民族地區,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的瑤族,在驚蟄時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驅趕黴運的習慣。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臵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同時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在每年的春分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意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而且富有趣味。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春分這一天為什麼雞蛋容易豎起來?雖然說法頗多,但其中的科學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麵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間的距離在0.5毫米至0.8毫米之間。

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麵的道理,隻要找到3個“小山”和由這3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那麼這個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

此外,之所以要選擇生下後四五天的雞蛋,這是因為此時雞蛋的卵磷脂帶鬆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於雞蛋的豎立。

昔日,嶺南的開平蒼城鎮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稱“春湯”。

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分時還有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兩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稱“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

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10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扡著放到田邊地坎,名稱“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等。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意思是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共有15天。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動勾勒出“清明雨”的圖景。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穀雨以後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

漁家流行穀雨祭海,穀雨時節正是春海水暖之時,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騎著穀雨上網場”。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穀雨這天漁民要舉行海祭,祈禱海神媽祖保佑。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南方有穀雨摘茶的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有穀雨食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陝西白水有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的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在西北地區,舊時,人們還將穀雨的河水稱為“桃花水”,傳說以它洗浴,可消災避禍。

[旁注]

觀世音菩薩 又稱“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服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公卿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同時也是古代朝廷中最高官位的通稱,“三公”即是最尊貴的3個官職的合稱。“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周時各諸侯國設卿的情況及任命權限,皆命於天子。周代所設公卿,是沿襲夏製而有所增製。

漢明帝 (28年~75年),劉莊,初名陽,封東海王。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製度,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

欽天監 古代官署名。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訂曆法。古代朝廷天文台,承擔觀察天象、頒布曆法的重任。欽天監正,欽天監相當於國家天文台台長。由於曆法關係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春幡 也叫“春旗”,舊俗於立春日或掛春幡於樹梢,或剪繒絹成小幡,連綴簪之於首,以示迎春之意。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代,至唐宋時期,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

府尹 古代官名。始於漢代之京兆尹。一般為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北宋時期曾於京都開封設置府尹,以文臣充,專掌府事,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少尹兩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於應天、順天,清代於順天、奉天設置府尹,其佐官稱“府丞”。

川西 過去多指成都、綿陽一帶。現在多指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等地區。曆史上的“川西”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不包括盆地再往西的高原和山地,即今天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客家 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係之一。始於秦征嶺南融合百越時期,曆經兩晉和中原漢族大舉南遷,大部分到達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與南方百越群體,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遲至南宋時期,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係。

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媽祖 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毀人亡,他們把希望寄托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