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在北方,立春講究吃春餅。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麵烙製或蒸製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春卷與春餅之說。春卷與春餅,其實隻是兩種做法不同的麵皮,雖然薄厚不同,但吃法相似,都是卷上各種蔬菜和肉一起吃,隻是北方人更多地喜歡吃春餅,江南人更願意吃春卷。
夏季歲時習俗的流傳
夏季節氣共有5個,分別為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
夏季歲時習俗有演小滿戲、送花神、安苗活動、煮青梅、稱人體重、烹製新茶、吃伏羊等。古人會舉行各種儀式,來度過整個夏季的每一個節氣。
據記載,1827年,江南盛澤絲業公所興建了先蠶祠,祠內專門築了戲樓,樓側設廂樓,台下石板廣場可容萬人觀劇。
小滿前後3天,由絲業公所出資,邀請各班登台唱大戲。不過演戲也有個行業忌諱,就是不能上演帶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節的戲文,因為“私”和“死”都是“絲”的諧音。
絲業公所在小滿前後演出3天,所有戲目都是絲業公所董事門反複斟酌點定的祥瑞戲,目的是討個吉利。
古代利用節氣討吉利是常有的事情。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它的本意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故稱“小滿”。
二十四節氣的神像中,隻有小滿神全身“清朝人”打扮,大概是取“滿”字的意思。
小滿前後的民俗節慶,在我國台灣省南北各有不同,南部最大的是王爺廟,李王爺誕辰大典;北部是神農大帝生日,神農大帝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也叫“五穀王”。
小滿節相傳為蠶神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稱著的江浙一帶,小滿戲非常熱鬧。
小滿戲成為具有行業特征的社會性民俗活動。相傳農曆小滿節為蠶神生日,而蠶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們要紀念這蠶花娘子,並且希望蠶花娘子保佑四鄉農民所養的蠶有豐滿的收成。
古代,太湖流域為我國主要蠶絲產區。明清時期以來,江浙兩省崛起諸多絲綢工商市鎮,民間崇拜蠶神等絲綢行業習俗十分盛行。
各蠶絲產區市鎮如江蘇省的盛澤、震澤,浙江省的王江涇、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蠶祠或蠶皇殿之類的蠶神祠廟,供奉蠶神以祈豐收。
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采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及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於是這個節日便充滿著濃鬱的絲綢民俗風情。
芒種已近農曆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係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係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麵。
安苗活動是皖南的農事習俗,始於明代初期。每至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麵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
芒種這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在南方,每年農曆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
在芒種節氣裏,我國有許多習俗,每隔兩年就有一次端午節出現在芒種期間,其中,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天中”、“朱門”、“五毒日”。端午節有喝雄黃酒、吃粽子、吃綠豆糕、煮梅子、賽龍舟的習俗。
夏至是個重要節氣,也有很多習俗。《禮記·月食》記載,周代每逢夏至這一天,皇帝必親自帶領公卿大夫到京城的南郊迎夏,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儀。
皇帝迎立夏於南郊,原本是一種祭祀。因為南是祝融的方位,屬火,祝融本身就是火神。
這種迎夏禮,為曆代王朝所承傳。帝王的迎夏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
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帶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後來,古人立夏習俗有了變化。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員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群臣就已經成為一項慣例和習俗。
民間為了迎接夏日的到來,也會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趣味盎然的活動,逐漸形成了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風俗甚至保留至今。
我國幅員遼闊,古代各地迎夏的習俗也不相同。
南方人有的地方有嚐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黴豆腐的習俗,寓意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有的地方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還有的地方立夏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還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俗稱“稱人”。
立夏稱人分室外、室內兩種。於室外懸秤於大樹上,主要是為老人和孩子稱體重,以驗一年的肥瘦。室內則懸秤於屋梁,婦女們互相稱量,笑語紛飛,成為一種閨房遊戲。
清代詩人蔡雲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秋千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稱量燕瘦與環肥。”
在我國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日,有製作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
我國素以農立國,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至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農事活動,否則難有秋獲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視這個節氣。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嚐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嚐新,即品嚐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裏之間互相饋贈。
立夏烹製新茶,是宋元時期以來的習俗,實際上是民間茶藝比賽。家家選用好茶,輔料調配,汲來活水,升爐細烹,茶中還摻上茉莉、桂芯、薔薇、丁檀、蘇杏等,搭配細果,與鄰裏互相贈送,互相品嚐。
一些富豪人家還借此爭奢鬥闊,用名窯精瓷茶具盛茗,將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以金箔進行裝飾,放在茶盤裏奉獻。文人墨客則要舉辦“鬥茶會”,品茶食果,分韻賦詩,以示慶賀。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傳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是立夏嚐新古風的遺存。
在小暑這一節氣裏,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這些都是有關小暑飲食的。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
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穀滿倉,又因為每逢伏天,人精神委頓,食欲不佳,而餃子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
伏日吃麵食,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魏氏春秋》記載,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麵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肌膚白皙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南朝梁時期學者宗懍《荊楚夢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農曆五月是“惡月”,天氣潮濕悶熱,蚊蟲孳生,傳染病流行;六月也沾惡月的邊,故也應“辟惡”。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但是伏日吃麵食,確實對身體有好處。
伏日人們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至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麵,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我國的台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旁注]
小滿戲 為祭祀蠶神而編排的地方戲,盛行於江浙各地。相傳農曆小滿節為蠶神生日,各地蠶神祠廟皆開鑼演戲,以慶神誕,此俗已流傳數百年。演小滿戲原本僅一日,但有的地方因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而連演3天,皆是祥瑞之戲。
蠶花娘子 傳說中的蠶神之一。據說她在半山溝溝裏遇見白衣姑姑,就是專門掌管蠶繭年成的蠶花娘子,賜予天蟲。她把天蟲卵孵化,從此人間才有了天蟲。後來人們將天蟲兩字並在一起,把它叫“蠶”。是地方戲小滿戲裏的主要人物。
曹雪芹 (約1715年或1725年~約1763年或1764年),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居士。清代偉大的小說家。長篇名著《紅樓夢》作者。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製度、包辦婚姻、等級製度等進行思考。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時期以後,朝廷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時期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時期廢止。
金箔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傳統工藝製作金箔,是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化滌、錘打、切箔等10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厚度不足0.12微米。
何晏 (?~249年),南陽宛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宗懍 (約501年~565年),荊州人。南朝時期官員,學者。少年好學,晝夜不倦,善引典故,鄉裏稱之為"童子學士"。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宗懍經長史劉之遴推舉往見,一夜寫就《龍山廟碑》,深得蕭繹讚賞。曆代校勘版本甚多,並流傳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閱讀鏈接]
立夏稱人的體重,此俗興於南方,據說起源於三國時的蜀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為了保存劉氏血脈,就把劉備的兒子阿鬥交趙子龍,讓他送往江東,請在江東的劉備的繼室孫夫人帶養。這一天,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
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麵給阿鬥稱了體重,悉心養護。後來,每年立夏這一天都稱一次,看看孩子體重增長多少。此後便流傳開來,成為立夏稱人的習俗。當然,立夏稱人體重的起源,還有其他的說法。
秋季歲時習俗的繼承
秋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霜降和寒露。
秋季節俗形態從古至今發生了重大變化。明月依舊,人心已非。一部中秋節俗形態演變史,也就是一部我國民眾心態的變遷史。
“立秋”,對古人來說可是個大節氣,人們要舉行各種儀式,來歡迎這個成熟豐收的季節。
古代帝王家的迎秋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祭祀迎秋。
漢代繼承這種習俗,天子去西郊迎秋,要射殺獵物祭祀。《後漢書·祭祀誌》記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至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誌》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
宋代時,宮廷中殿要種一棵梧桐樹,立秋這天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
民間習俗有摸秋遊戲。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她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人們視“摸秋”為遊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裏拿人家的一枝一葉。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忙會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既不誤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一些青年人和10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裏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
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火,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他們還把弄來的柿子、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民以食為天。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省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陰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
宋代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代詩人韓偓《不見》詩:“此身願做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讚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做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至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
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據說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沿海有的地方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
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裏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福建省福州等地白露這天要吃龍眼進補。
浙江省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采集“十樣白”,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
“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麵上相應。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經不住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幹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