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滿神州——再創輝煌3
鐵線拳詠春拳譽滿天下
鐵橋三1813年出生,原名梁坤,廣東南海人。年幼時就非常嗜武,少時拜少林名手金李胡子為師,平生好習拳技,遊覽各地,尋師訪友,苦練少林武術,到了十四五歲,已經練得一身好功夫。
後來,梁坤有機會遇到洪拳巨子、名聞江南的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覺因和尚,對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為師,入廣州白雲山能仁寺帶發修行,在寺中學藝7年。梁坤既練功刻苦,又能恭敬侍候師父,很受覺因的賞識,把拿手本領都傳給他。
覺因和尚在110歲時圓寂,梁坤失去恩師後不想繼續在寺中修行,於是離開寺廟下山居住。
據傳說,有一天梁坤在長堤散步,見到有人在表演武術,圍觀的人很多,氣氛甚為熱鬧,紛紛扔錢捧場。梁坤見到是這種江湖武功時,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於是比武興致大動,主動說也要給眾人表演一番。
梁坤當場挑選了圍觀的6名群眾,讓他們吊在自己的手臂上走了上百步,卻始終麵不改色心不跳。群眾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都說他的鐵臂是前所未見的神力。
憑著這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坤開始在廣州揚名,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而眾多家庭也都紛紛請他教授子弟。因為他在家排行第三,所以當時人便稱他為“鐵橋三”。
此後,鐵橋三以一身武藝行走江湖,不僅廣收門徒,而且經常資助窮苦子弟,行俠仗義。到清代光緒年間,他已經是名滿南粵大地的武林高手,位居“廣東十虎”前列。
鐵橋三在廣州期間,主要居住在海幢寺。他經常與寺中的和尚塵異、修己、智圓等人互授拳棍之術,切磋武藝。這個時候鐵橋三已經創出鐵線拳,他把自己的絕技悉數拿出來與眾和尚交流,而寺中和尚也把鼠尾棍法傳授給他。
鐵橋三最大的貢獻是創立完善了少林鐵線拳。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之內功手法,專為鍛煉橋手之用,是鐵橋三的絕技。
鐵線拳是一套養生拳,以運動肢幹、暢通血脈為主,具有壯魄健體、反弱為強的功能。其大綱分外膀手與內膀手二式,外膀手屬外功即手、眼、身、腰、馬;內膀手屬內功,即心、神、意、氣、力。它以剛、柔、逼、直、分、定、串、提、留、運、製、訂十二支橋手為經緯,陰陽並用,以氣透勁,又以二字鉗羊馬勢保固腰腎。
練此拳法要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亂,徐而不弛,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習之,恒久練習,有祛病延年之效。
當時,廣州河南富商蔡讚、富家子伍熙官等相繼聘請鐵橋三到家中教習。鐵橋三利用這個機會,更加加強了自己在武功上的修煉,同時還有意收了一些有天分的徒弟,例如育善堂中醫施雨良及孖指添、區珠以及林福成等人。
這些徒弟拜入他門下後,鐵橋三都把鐵線拳法傳授給他們。鐵橋三曾對眾弟子說,鐵線拳是洪拳至寶,弟子們一定要謹記在心,切勿濫傳輕泄於世。他的首徒林福成後來把鐵線謄傳授給黃飛鴻,讓這套拳法益發發揚光大。
鐵橋三對武學之道從未感到知足,而是更加精益求精。當他聽說新會的外海鄉茶寇庵寺有名叫做意誠的和尚非常擅使五點梅花棍,不顧年老體邁,親自前往討教,直到把這套棍法都學到手才回到廣州。
鐵橋三在武術上博采眾長,聲譽傳遍武林,進入老年之後身體卻一直很虛弱,又因在海幢寺隨圓光和尚苦練三十六點銅環棍,終於積勞成疾,1886年,鐵橋三染病而卒,享壽七十高齡。
清乾隆時期,在廣東省有一戶姓嚴的人家,戶主嚴二,曾是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妻早逝,隻遺下一個女兒,取名“詠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聰穎,行動矯健,磊落有丈夫氣。
嚴詠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許於福建泉州鹽商梁博儔。但不久嚴二因事被人誣告,為避官府通緝,唯有攜詠春遠走他鄉。父女二人逃至人地生疏的川滇邊區大涼山腳,嚴氏父女才覺鬆一口氣,於是安頓下來,開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
嚴氏父女因豆腐做得好,連居於山上的五枚師太也常常下山來購買,由此,漸漸變得熟稔。
五枚師太是少林派弟子,而且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
鶴拳是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相傳有一位少林僧徒名叫方慧石,避隱於福州沙蓮寺,方慧石膝下有一女兒名叫方七娘,他就將全身的武藝傳授給了女兒。
一天,方七娘正埋頭飛梭織布。突然,一隻白鶴翩翩飛翔,在她的屋頂盤旋俯視,最後飛到廳堂來,佇立織機旁邊,仰頭朝七娘凝視,許久都不肯飛走。
七娘見了,十分驚異,她順手抓起梭盒向白鶴擲去。但見白鶴輕輕展翅,把梭盒子反彈了回來。
七娘又舉起織布用的那枝竹硯策,朝白鶴身上打去。沒想到白鶴一腳輕輕抖動,那竹硯策又被彈回來。這下,可叫七娘倍覺神奇。
這一天,那羽毛豐嫩、白潔如雪的鶴鳥終不飛走。夜幕降臨,方慧石叫七娘端出白飯、番薯米,放在廳堂上喂白鶴。白鶴一口也沒動,便棲息於廳中的神梁間。七娘和父親無可奈何,隻好各自入睡去了。
黑沉沉的夜,萬籟俱寂。方七娘在酣睡中,不知何時進入了夢鄉。金色的陽光沐浴著朵朵盛開的鮮花,清風吹來陣陣沁人心脾的芬芳,小庭院窗明幾淨,方七娘正揮刀練武。
突然間,一個白頭老翁出現在她跟前,那老翁笑容可掬地說:“我乃白鶴仙人,今日特來相助。我有拳家正法,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名目鶴拳。你若願意,我當全部傳授給你。”
方七娘聽後,真是喜從天降;高興得連忙下跪,拜鶴仙為師。待她站立起來,那白鶴仙人已無蹤無影,隻聽得和藹的呼喚:“我就歇在廳堂的梁上,天亮再見。”
方七娘醒來,興高采烈地把方才夢見的一切對父親說了。天一亮,父女倆就在廳堂上,跟著那隻白鶴的教練習拳。為此夜以繼日的千錘百煉,不到幾個月,方七娘成了遠近聞名,獨樹一幟的白鶴拳能手。
方七娘日日練習,並將少林拳法熔於一爐,創出白鶴門拳法。白鶴門拳法內容分為四種:飛鶴拳法;鳴鶴拳法;宿鶴拳法;食鶴拳法等。
後來,白鶴拳傳至五枚師太,由於她是女人,學起來更加合適,成為其中高手。
美麗的嚴詠春,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還引起當地一黃姓土豪的注意,他欺負嚴氏父女一老一弱,派人來強行說親。並要挾他們說:“如不定期過門,將會對你們不利!”
麵有憂色的嚴氏父女,引起了五枚師太的好奇心,當知悉詳情後,五枚見義勇為的俠義心腸油然而生。但由於自己的特殊身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隻好帶走了嚴詠春,並讓嚴父極力拖延婚事。
嚴詠春一心跟隨五枚師太苦練,更巧的是,之前她隨父親嚴二練習的,正是少林白鶴拳,這樣就更加順當了。
有一天,嚴詠春正在練習拳法,忽見山間蛇鶴相鬥,她看得出了神,豁然如醍醐灌頂,從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功大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