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詠春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道:“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於是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嚴詠春藝成之後,又出現在了豆腐店中,而且風姿似乎更勝從前,黃姓土豪又來催促成親。不想嚴詠春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大感詫異的條件:“要想娶我,除非將我打敗!”
黃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學過三兩招式,同鄉人都畏懼他的身手,無人敢跟他較量。如今漂亮而體態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這個“荒唐”的條件,他真想樂得掩口大笑。
可惜“荒唐”的並非嚴詠春的條件,而是比武結果:壯碩如牛的大漢,竟然被嬌小玲瓏的小姑娘三兩下擊倒在地。
當著眾多圍觀者的麵,黃姓土豪無話可說,隻得答應從此不再騷擾嚴氏父女二人。也算這土豪守信,據說從此再無事發生。
之後後,嚴詠春繼續跟隨五枚師太苦練這套新創拳術,至技成為止。五枚師太隨後雲遊四方,在臨行前交代詠春將這套拳技好好練習,並“嚴守宗風”,切勿隨便外傳。
後來,詠春做到了這一點,她並沒有將這套“武技”外傳,隻不過傳給了自己的丈夫梁博儔,據說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梁博儔最初曾學過別家武功,故從來不認為自己那漂亮動人的未婚妻有多大的本領,直至洞房那晚他吃了苦頭後才改變想法。
洞房之夜,頑皮的嚴詠春給他那心急的夫婿出了一個小小的難題:她將兩膝夾起來,除非他能夠分開她的雙腿,否則休想動她分毫!
久練“二字鉗羊馬”的嚴詠春,這“鉗膝力”可是全部下盤功夫所致,梁博儔又怎能奈何得了她?據說後來還是由他的嶽父嚴二出麵,才給他解了圍。
從此以後,這位嚴詠春的唯一“學生”,不僅專心致誌地跟她苦練,還將這套由太太處得來的拳術發揚光大了。
梁博儔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於是有時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已盡得其秘奧了。
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黃華寶60歲後退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讚行醫於杏濟堂,頗負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讚先生。而黃華寶與讚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至杏濟堂與讚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讚先生,這時已經到了清代道光年間。
梁讚不僅醫術精湛,交遊廣闊,人緣甚佳,而且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黃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終使詠春拳更加完善。
然而,梁讚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碧外,僅陳華順一人。
[旁注]
帶發修行 佛教專有名詞,佛弟子有人因緣不成熟,或有家室、或不堪僧眾清寂,不能盡一生而出家。故有“帶發修行”,在寺院過一段相對寧靜的日子,邊整理、充實自己,邊修學佛法、積福積德。
千斤墜 梅花樁武功的一種,也是少林絕技之一,分小式樁墜式和平躺式。千斤墜功法是身體內外三合意、氣、力的完美協調和結合的結晶,用氣功、身形、樁功來改變身體的重心,使別人感覺你變重了,並要求對方在推擊的時候,能夠將對方的來勁化掉。
膀手 近距離搏擊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攻防轉換的樞紐,與捺外廉是一對相互相乘,既互為幫補又互為製約的孿生兄弟。通常,捺外廉能給對手以連續的強有力的不停頓的打擊,而膀則既嚴密地保護受近距離攻擊的身軀,又以強大的火力反擊敢於來犯的敵人。
林福成 廣東佛山人,清末武術家,晚清“廣東十虎”之首“鐵橋三”的得意徒弟。1871年,15歲的黃飛鴻仗義搭救鐵橋三的大弟子林福成,林為了報恩,將師傅真傳的洪拳中最難上手的鐵線拳和飛砣絕技傳授給黃飛鴻,黃飛鴻得名師指點後技擊大進。
丈夫 古代在我國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基本相當於後世的1.7米。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梁神 即安放“大梁”之神薑子牙的主梁。傳說薑子牙歸國封神,眾神皆以歸位完畢,唯剩薑子牙無位可封,恰一抬頭,發現了大梁,於是最後就封薑尚為大梁之神。過去在農村,每當房子即將建好的時候,要用紅紙寫上“薑太公在此鎮守”等之類的條幅貼在主梁上,以鎮災難。
醍醐灌頂 由佛教的醍醐喻發展而來。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後來也用以形容清涼舒適。
佛山 位於 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曆史起源於4500至5500年前。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四大名鎮。
[閱讀鏈接]
能將少林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7歲便投入陳華順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陳華順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過招,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
陳華順去世後,葉問隨吳仲素苦練3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15歲。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讚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煉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藹。
20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黃飛鴻少林神功四海揚名
黃飛鴻,原名叫黃錫祥,字達雲,1847年生於廣東佛山。黃飛鴻的父親黃麒英是一位拳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
黃飛鴻6歲起就跟隨父親習武。當時家境貧寒,幼小的他就經常跟著父親在廣州、佛山等地賣武售藥。
13歲的時候,黃飛鴻在佛山賣武的時候,遇到了少林高手鐵橋三的首徒林福成,林見他稟賦奇佳,自然非常喜愛,傳給他鐵線拳、飛鉈等絕技,這為黃飛鴻奠定了日後成為洪拳大家的基礎。
稍後,黃飛鴻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
1863年,黃飛鴻和父親移居廣州。因為他父子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非常受擁戴。當地的銅鐵行的工人們自願集資,為他們在廣州西關第七甫水腳開設武館。因為黃飛鴻的名氣,前來報名學藝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