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功夫——內家拳法1(1 / 3)

創立功夫——內家拳法1

在明洪武年間,道教五大分支之一麻衣派傳人火龍真人的弟子張三豐來到中南道教聖地武當山,在展旗峰結草為廬,修煉武功。

張三豐在武當山根據道家的太極八卦原理,及陰陽調和學說修煉數年,創立了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內家拳法,形成了武當功夫的雛形。

明永樂年間,張三豐的弟子大力弘揚道教精神,引起了明王朝的重視,促使朝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重建武當山,使武當山功夫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

張三豐曆盡艱辛拜真師

那是明洪武初年,即公元1368年,有一個仙風道骨、龜形鶴背、形貌奇特的道人來到道教名山武當山。此時的武當山因遭受多年的戰爭摧殘,四處都是殘垣斷壁,山上著名的五龍宮、南岩宮和紫霄宮已被戰火焚毀了。

看著眼前的荒涼景象,道人長歎了一口氣,他攀到天柱峰拜過真武大帝,又來到展旗峰北陲蓋了一座草廬,到山上拔了一些幹草,就坐到草庵練起功來。這位道人名叫張三豐。

張三豐,俗名叫張子衝,又名全一、君寶,字君實,祖籍江西龍虎山,於南宋淳祐丁未年,即1247年出生於遼寧遼陽懿州。

張三豐自幼聰敏穎悟,骨器非凡。但是,他在5歲那年突然雙目失明,經多方求醫都沒有治好。當時,全真龍門派碧落宮主持雲庵道長知道此事,特意上門要求收他為徒,並保證治好他的眼睛。

家人沒有辦法,為了孩子的前程,隻好同意道長的請求。雲庵道長攜其出家後,一麵給幼年的張三豐醫治眼疾,一麵以道學相授。

半年之後,張三豐的眼疾就被雲庵道長醫好。在道學方麵,張三豐聰穎靈慧,過目便曉,尤其一讀起太極方麵的著作,更是廢寢忘食。他有空時,還兼讀儒釋兩家之書。七八年後,他通讀了道教十三經的所有道學經典,以及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和諸多佛學經典。

張三豐得到雲庵道長真傳後,便奉師命回家了。1261年,他參加鄉試奪魁,人們皆視其為神童,認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張三豐自幼便深結道緣,不慕名利,立誌不於宦海中沉浮。不久,他便繼續出家修道,雲遊尋訪明師高人。

張三豐30歲這年,他來到嶗山明霞洞後山的洞中潛心修行了十餘年,參悟了一些道學之法後,又繼續西行和南遊尋師。他浪跡天涯,曆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為他指點迷津。

在若幹年後,張三豐已經年過甲子,他仍然沒有尋找到心目中的高師。他抑鬱地回到碧落宮拜見雲庵道長,雲庵道長此時已經90高齡,都是須眉皆白了。

雲庵道長見高徒的到來,微笑著點點頭說:“為師就知道你會來的。你先在這裏住幾天,然後我再為你推薦一個去處。”

看著高徒渴望的目光,雲庵道長接著說:“我有一個師弟在寶雞金台觀當住持,你可以到那裏去繼續修行。”

張三豐在雲庵道長處住了幾天,便動身前去金台觀了。在臨別時,張雲庵從頭上取下竹簪,為弟子挽好頭發並別上,然後灑淚而別。走過燕趙大地,越過天塹黃河,穿過八百裏秦川,張三豐來到了陝西寶雞金台觀。

在元末時期,金台觀的住持叫王雲鶴,號玄清,是全真道派祖師王重陽之後。他白須盈尺,道骨仙風,學識淵博,特別精通周易八卦。

張三豐向玄清住持學道,深得教益。張三豐自幼年就拜張雲庵為師曾學靜功,這時他結合靜功又糅合易經八卦,演創新的功法進行修煉。然而創新並非易事,幾年下來,靜功和八卦始終糅合不到一塊。

有一天,張三豐正在演練這套功法時,忽然一個穿戴肮髒的道人來到麵前,哈哈笑著說:“萬物生於機緣,萬事成於機緣,機緣到事半功倍,機緣未到事倍功半。”

張三豐一驚,見這個道人黃發黃須,尖嘴猴腮,其貌不揚,說出話來卻蘊涵玄機。他連忙收功迎上去施禮說道:“請仙長明示。”

那道人卻一手環抱胸前,一手甩向身後,便飛快地走了。

張三豐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於是,他征得師叔王雲鶴的同意,外出訪問名師了。

張三豐來到陝西終南山,這裏山高林密,在樹木掩映處有座廟觀。張三豐細看廟門口的匾額上寫著“火龍觀”三字,裏麵飄出香煙,傳出道道仙音。他大步向火龍觀走去,一位黃頭發黃胡須的老道迎了出來,見了張三豐哈哈大笑。張三豐細看正是上次說“機緣”的道人。

原來這位道人就是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在這火龍觀修煉了90餘年,很想最後收一個關門弟子,他遍遊天下,尋訪高足,終於上個月在金台觀訪到了張三豐。火龍真人見他相貌清奇,頗有道緣,便決意收張三豐為徒。

火龍真人為麻衣道人希夷的弟子。希夷是麻衣的傳人,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於北宋年代,河南南陽內鄉人,是麻衣派的始祖人。

麻衣派為道教的宿土、麻衣、眾閣、全真、茅山五個分支之一,張三豐想要學習的正是麻衣道教的三教同一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火龍真人收下張三豐為徒,又賜道號“玄玄”,教授他《道德真經》,領悟其中玄法天機。

對於老子的《道德經》,張三豐不知讀了多少遍,可火龍真人講起來,他卻又領悟到了不少新意。

火龍真人說:“人道敬天道,尊地道,則天道風調雨順,地道五穀豐登;人道敗天道,壞地道,則天道風雨無度,地道草木不生。這就叫天人合一,互為因果。”

張三豐在終南山悉心學道4年後,就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並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係,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

[旁 注]

真武大帝 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據說他是統理北方、統領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我國北方在宋、元開始陸續修建真武廟,當中武當山、南京、杭州等地區大規模地修築真武廟,寓意深刻。

儒學 儒家學說,或稱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儒學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學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簪 即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辭海》裏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如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住持 佛教僧職,又稱“方丈”、“住職”。原是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是負責掌管一個寺院的僧人。據說佛教傳入我國後的幾百年間隻有師徒之間以佛法相授受,並無住持一職,直到唐代,禪宗興盛,門徒眾多,百丈懷海禪師都開始設立住持,以維持寺院秩序。

靜功 養生術語。肢體不運動的功法。相對於動功而言。為氣功及武術的常用功法。是以站、坐、臥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配合意念活動和各種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類功夫。其中意念活動包括如何修德練性,或如何意守,如何導氣等。

匾額 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是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橫著的叫匾,豎著的叫額。

《道德經》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和《老子五千文》等,是我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修道而長壽,有說活了160多歲的,也有說活了200多歲的。

[閱讀鏈接]

傳說張三豐年輕時家裏十分貧窮,他需要砍柴養活一家人。他生平喜歡鑽研道教,別無他求,隻希望見到得道成仙的呂洞賓。後來有一個道士經過張三豐家,想討點米酒喝。張三豐的妻子給了他米酒,告訴他糧食不多,希望可以少喝一點,結果那道士竟然全部喝完了。

之後,道士指點張三豐妻子將水裝滿缸,然後投入米便可以釀酒。當張三豐回到家時,妻子告訴他此事時,張三豐當即認定那道士就是呂洞賓,他立刻追了去。他追上呂洞賓後,就央求呂洞賓收他為徒。呂洞賓收下了他,張三豐後來終於得以成道。

張三豐創立內家拳法

張三豐的恩師金台觀住持王雲鶴在百年壽辰時坐壇羽化,他臨終前留下遺言,叫弟子們找到正在隱世潛修的張三豐接替他作金台觀主持。

張三豐接到恩師仙逝的消息,便星夜兼程回到金台觀,主持了祭奠恩師的儀式。但是,他並沒有遵從恩師遺願,留下作金台觀住持,而是寫了一張黃表,上麵有幾句偈語: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醒中有醉,醉中有醒;

非中有是,是中有非;

曲中有直,直中有曲。

張三豐吩咐都管說:“把這張偈語貼到大殿上,誰解其中意,便可當住持。”說罷便施禮而去。

此後,張三豐雲遊數十年,足跡遍布江湖,他在嵩山崇福宮住過,並在少林寺學過武術功夫。當他精熟少林拳法後,發現這些功夫奔騰跳躍,容易為人所乘,於是就對它加以改造,使其變為以靜製動的新拳法。

在我國傳統武術分類上一直存在著“內、外”兩家的說法。有拳諺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就很好詮釋了兩家拳法最本質的區別。於是,張三豐就把他創造的拳法取名叫內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