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以太極哲學為基本原理,通過陰陽辯證關係來指導拳法運動。它源於自然,法於自然,合於自然,嚴格遵循拳法自然的創拳原則和“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本性學說,又將道教的氣功煉養之旨融入拳法之中,使其獨具貴柔尚意的特點。
內家拳還強調心息相依、運行勻緩、意到氣到、動靜自如、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的行拳要領。內家拳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是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完整功法。
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既是他多年積累太極理論的結果,又與他夢中的靈感、動物的啟示和少林拳的先導相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連。
張三豐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征處處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他精通道教經書,史稱他能夠“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
內家拳練法分練步和練手:練步以馬步為主,一共有18種步法;練手本為36字,後來又精簡為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訣解釋其寓意。如“奪”字訣為:
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
回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
張三豐內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長長的歌訣,但不是習武者很難領會其中的意思,正如內家拳師所自詡的那樣“鐵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張家妙術工”。
內家拳的打法著眼於勁、打二字。勁有蓄勁、乘勁之別,打有等打、趕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勁為主。已打之後,乘勁為佳。開手之始,等打為優。發手之後,趕打為上。
內家拳的精妙之處在於集中體現“六路拳”和“十段錦”中。
六路拳擅打,善於防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位。交手時劃出六線並按六個方位出擊,每個方位各有一趟拳路。一路進招拳、二路倒陣拳、三路左斜拳、四路右斜拳、五路通天拳、六路臥地拳。
六路拳講究實用,無“加花”動作。比較精彩的招法有,麵鳥朝鳳、左右揚鞭、鐵拐倒爐、怪蟒反身、揮身摘星、金犬活腿等。
六路拳刁鑽古怪,軟硬相兼,軟時如綿裏裹針,硬時似鋼刀如刃。演練此拳分大、中、小三種架子:大架撲敵,令其驚怯後退;中架待敵,令其捉摸不定;小架繞敵,令其昏昏然然。
內家拳的十段錦是張三豐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煉方法八段錦而來的。八段錦是一個優秀的保健功法,它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鬆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
十段錦的功法為十段,即麵功、眼功、鼻功、齒功|口功、頭功、耳功、腰功、膝功、腹功等。
六路拳和十段錦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的主要目的是練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緊縮,十段則使之開放。六路因攻防前、後、左、右、上、下6個方位,且每個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術著作稱這種拳法極為神妙,“一縮形周身無縫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猶如鋪天蓋地,使小式則為仙人變形”。足見其招法之怪異,攻守之神威。
“十段錦”前五式的攻擊方法如下:
第一式“起手式”,此為入門之式,乃修煉之必然,為近身攻擊招式。
第二式“坐馬四平”,“兩翅搖擺”還鬥門,轉坐馬搖擺,為近身攻擊招式。
第三式“金雞獨立”,其形如獨立金雞,而意則攻守兼備,為近身攻擊招式。
第四式“回身急步”,以進退斂步,循環三進,為近身攻擊招式。
第五式“坐山虎勢”,起鬥門,連肢足搓向右作坐馬步,兩拳於胸,為近身攻擊招式。
張三豐所創內家拳技“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實踐證明,習練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強體質、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煉意誌的功效,同時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禦外敵、振奮精神的作用。
因此,張三豐創造的內家拳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是遺澤後世的一份珍貴曆史文化遺產,他將永遠受到後人的仰慕。
[閱讀鏈接]
羽化 古代修道士修煉到極致跳出生死輪回,生老病死,是謂羽化成仙,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源自古代陰陽學,古人認為陽氣產生於盤古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至陽者化為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為草木。
偈語 佛經中的唱詞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太極 是我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初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八卦有密切聯係。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至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無極 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遊》,代表著我國古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前狀態的抽象理解。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無極”作為萬物之本源。“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鳳 是鳳凰的簡稱。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而予崇拜。它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據說它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鳥之首,象征美好與和平。也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征,也是皇後的代稱。
錦 是絲織物中的一類,起源於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錦是指經緯絲無撚或加弱撚,采用先染後織,具有多種色彩花紋的絲織物,色彩多於三色,以經麵緞紋為地組織緯起花的提花絲織物,外觀瑰麗多彩,花紋精細高雅。
仙人 即神仙,是我國本土的信仰。仙人信仰在我國早在道教產生之前就有了,後來被道教吸收,又被道教劃分出了神仙、金仙、天仙、地仙、人仙等幾個等級。遠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我國本土就有了仙人的信仰。佛教傳入我國之後,把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也翻譯成了仙人。
[閱讀鏈接]
關於張三豐的內家拳,在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有兩種流行說法:
一是真武神授。據《王征南墓誌銘》和《寧波府誌》記載,張三豐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第二天黎明,張三豐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他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從此,張三豐以拳技聞名於世。這也就是武當為什麼尊真武大帝為主神的原因。
二是脫胎少林拳。拳師王征南的弟子黃百家在他所著的《內家拳法》中,說張三豐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後來對少林拳進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內家拳。《武當拳術秘訣》說得更為具體。說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豐始習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奧旨,複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納五拳法入段錦。內家拳就這樣誕生了。
張三豐創立太極拳法
明洪武初年,張三豐雲遊到武當山,卜地結廬,麵壁靜修。武當山坐落於湖北西北部,古時稱玄嶽或太嶽。武當山四周“七十二峰”聳立,“二十四水”環流,危岩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十分蔚為壯觀。主峰天柱峰,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了“萬山來朝”的奇觀。
武當山的道教宮觀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傳說武當山名字的由來就是真武大帝在武當山坐鎮的緣故。據傳說,真武大帝原是淨樂國的太子。他從小便立誌要修道成仙,除盡天下的妖魔鬼怪。於是他在15歲的時候拋棄了江山,便到武當山出家做了道士。
太子在武當山朝夕講經說法,潛心修煉,最終他飛升成仙了。太子升天成仙時,天上很亂,許多妖魔鬼怪總是到天上打鬥廝殺。
有一次,元始天尊在說法講道時,有一股黑毒血氣衝進宮殿裏。元始天尊很生氣,就命玉皇大帝清剿妖魔。玉皇大帝是天上的總管,他就讓成仙後的太子來辦理這件事。
太子於是率領天上30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就把妖魔鬼怪打得七零八落,紛紛望風而逃。但是有些妖魔從天上逃到人間作亂害人,鬧得民不聊生。
太子又領旨下凡,到人間收拾妖魔。太子曆經了九九八十一戰,斬殺了72個妖怪,降伏了36個魔鬼。太子還命風伯雨師和雷公電母,給人間灑風降雨。從此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太子曆盡千辛萬苦,收服了天下妖魔,戰功顯赫。元始天尊很高興,封太子為真武大帝,派仙鶴告訴天庭所有神仙關於這個喜訊的事。並把太嶽改名為武當山,意思是說,隻有真武大帝才有本領坐鎮在這與天齊高的山上。
張三豐來到武當山後,在草廬裏供上真武大帝的神像,每天參拜完畢後,就屏氣凝神地練習靜功。
靜功又叫“內丹功”,靜功練到結丹,方為練成。高山草廬,正是練靜功的好去處,他由靜功練到辟穀,十天半月可以不吃一餐飯,有時出去化緣,一餐又可吃幾升米。
張三豐在這裏一住3年,練靜功練到了結丹,終於練成。這時,他身上的衣服又髒又爛,請施主給補成了百衲衣,頭發胡須蓬鬆如草,由於長年不洗臉不洗澡,臉上手上腿上糊得汙穢黢黑,人們都稱他“邋遢道人”,或叫他“張邋遢”、“邋遢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