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完善——發揚光大2
董海川創立八卦掌術
在黃百家的《內家拳法》問世100多年後,在直隸文安縣又出現一個內功高手,他就是八卦掌的創立者董海川。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嘉慶二年,即1797年農曆十月十三日出生在直隸文安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槁城,後分化出很多支係,其中一支遷至河北雄縣開口村,到了董繼德這一輩,董氏家族再度遷居文安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災,移居朱家務,從此安定下來,繁衍生息。
董繼德有兩個兒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親董守業。董守業有3個兒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三武魁。董海川小時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
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就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鑽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幼年的愛好使他打下了深厚堅實的武功功底。
清道光四年,即1823年,26歲的董海川為了豐富自己的閱曆開始遊曆名山大川。他遊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到一處,訪一處,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
走過寒暑秋冬,越過高山峻嶺,四季的氣候在變,身邊的景致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注重細節,董海川深深地感到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有一天,當董海川來到安徽九華山時,由於山林裏霧大,他迷路了。他在山林裏轉了一天一夜也找不到出路,第二天拂曉,正當他在樹林裏東撞西竄時,遇到一個道士踏歌而來。
董海川驚喜地上前施禮。道人還禮後,仔細地端詳了他一番後說:“你我是有緣之人。”
董海川忙問:“此話怎講?”
道人說:“你先說說你來此山的目的,我再告訴你不遲。”
董海川說:“我是想到名山大川尋訪世外高人,學習武藝。”
道人聽了哈哈大笑說:“所以說我倆是有緣之人。”
原來道人名叫雲盤老祖,是一位精通內家拳法的武術大師。董海川聽了道人的介紹,急忙拜倒在地,請求傳授武功。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
董海川在這裏首次接觸到《易經》,知道了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的八個符號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還知道了八卦互相搭配得到的六十四卦,可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他學習的八易寒暑法則就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每天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裏打坐。雖然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此時,他的腦海裏是飛舞的八卦符號和盤山道長傳授的武術動作。
隨著打坐的時間不斷增加,董海川腦海裏的武術動作漸漸清晰起來。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
這一天,董海川來到了河北灞州,正趕上這裏一年一度的廟會,街市上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董海川在街市上正在瀏覽淋琳琅滿目的商品,忽然看見一個人欺負一位賣白蠟杆的老人,圍觀的人雖多卻敢怒不敢言。
董海川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人是當地有名的惡霸,他心懷不平,上前勸解。歹徒不但不聽勸阻,反而突然出手襲擊董海川。
董海川一錯步,輕輕閃過,對方撲了個空。這個人惱羞成怒,爬起來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對方腳脖子,輕輕往前一送,那人仰麵朝天摔倒在地。
這人摔倒後,爬起來轉身就跑,不一會兒工夫就找來二十多人,他們個個手持兵器,殺氣騰騰。董海川大喝一聲,舞動白蠟杆四麵迎擊,打死、打傷多人。這時早有人報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獄。當天晚上,董海川抖動雙臂將鐐銬崩斷,越獄潛逃。為避風頭,他來到塞外張家口董玉家避難。
董海川在董玉家住了一段時間後,董玉托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讓董海川到肅王府去當了一名太監。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淨身當差可免於一死。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顯露才華,受到王爺的重用。
這天,肅王大宴賓客,肅王府高朋滿座,肅王心情非常好,叫來護院總管沙回回為大家演武助興。肅王命董海川上茶,當時,人們都在圍觀沙回回表演,茶送不過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盤,縱身躍上大殿,自殿前賓客桌前飄落,靜無聲息,茶水竟然一滴未灑。
肅王及賓客大吃一驚,大家都沒有想到這個端茶送水的太監有如此好身手,於是都吵著讓董海川表演。盛情難卻,董海川練起了轉掌之術,似行雲如流水,腳步生風,時而翻身如雄鷹,時而轉身如潑猴,時而躍起如小燕,變化萬端。
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場鴉雀無聲。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
隨後,董海川又舞槍刺劍,變化百出。王爺問道:“你學的是哪門哪派,師父是何人?”
董海川雖從師數年,但卻不知道師父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是什麼派別,所以他脫口答道:“我學的是八卦門,師父是安徽山中的的一個道人,具體姓甚名誰,我也不知道。”
王爺驚訝地說:“你是得到了異人的傳授啊!”隨後就任命他為王府的總教習,讓他授徒保衛王府。董海川從此就開始收徒傳藝。王府外麵想學藝的人聽說了他的大名後,也投拜到他的門下,董海川一時名動京城。
有一次,董海川奉肅王的命令去塞外征糧,走到路上遇到十幾個武士持利器攻擊他,董海川四麵抵擋,快如旋風,不一會兒就把他們全部打倒在地。這些人認為董海川是神人,全都拜他為師。董海川的大名由此又傳到了塞外。
有一天,當時的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他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擊到園內的一張網上。這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
隨後,董海川與楊露蟬相鬥。一個是太極高手,一個是八卦宗師,在樁上你來我去,如蝴蝶翻飛,似流星劃過,看得眾人如醉如癡。
楊露蟬在與董海川比武後感歎:“我與董先生比武隻能比個平手,勝董海川很難。”
從此,太極、八卦這兩大內家拳派的鼻祖級人物結為好友,也促進了太極八卦兩大門派的交流溝通。
清光緒八年,即1882年冬,董海川在京城逝世,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殯葬之日,上百個徒弟執拂送葬,第二年,他的大弟子尹福為他樹碑述誌。董海川終生沒有後代,然而他創立的八卦掌後來卻傳遍了大江南北。
[旁 注]
內功 是對外功而言的。指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巴蜀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在重慶和四川境內。東部為巴國,西部為蜀國。據《華陽國誌》記載,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係。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
隱士 古代隱居的賢士。是指在道教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下,文人們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談尚玄遠的清談風氣。隱士不是一般的人,是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一些人。他們尋求詩意的棲居,反映出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保留有乾隆禦賜筆金匾“東南第一山”。九華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
《易經》 又名《周易》,是一部古代哲學書籍。是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我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