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完善——發揚光大2(2 / 3)

打坐 又稱“盤坐”、“靜坐”,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

知府 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製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府尊,亦稱黃堂。

槍 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武術長器械的槍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又因槍可以刺,收放極快,防不勝防,所以稱兵中之賊。

[閱讀鏈接]

關於董海川殺人逃亡的傳說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傳說董海川這一天來到蘇州,正在欣賞小橋流水,忽然看見了蘇州官府的一幫官差正在強搶民女。民女家哭天抹淚,場麵非常淒涼。

董海川不知怎麼回事,便向旁邊的人打聽,路人告訴他,這是蘇州知府要強納這個姑娘為妾。姑娘家不同意,但百姓怎麼鬥得過官府呢?這不,人家來明搶了。

董海川聽了義憤填膺。為了搭救民女,他當夜闖進府衙,一掌結束了蘇州知府的狗命,救出那個姑娘。可是殺害朝廷命官是重罪,一夜之間董海川成了被朝廷追捕的欽犯,他好不容易逃出蘇州城,從此過上了居無定所的逃亡生活。

楊露禪創楊式太極拳

1799年,乾隆皇帝弘曆去世。也就在這一年,河北廣平府永年縣楊家出生了一個胖小子,父親欣喜地為之取名“福魁”,字露禪。

楊露禪家世居縣之南關,以務農為生,他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為城內西大街雜糧攤幫工,空閑時在永年縣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

恰巧這段時間,陳家溝太極拳傳人陳長興在這裏借陳德瑚的大宅院教授徒弟。楊露禪自幼愛好武術,在家裏時就常常喜歡一個人舞槍弄棍,現在發現這裏有人在教授武藝,閑時就在一邊偷偷觀看,並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

一天清晨,陳長興早起練功,卻發現一個少年在晨曦中練習自己的功夫,而且一招一式有模有樣。陳長興暗暗感歎這個少年是一個有天賦異稟的武學奇才。因而,陳長興不但沒有怪罪他偷學自己的功夫,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許他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陳家溝拳術。

這樣,楊露禪就正式拜陳長興為師。

幾年後,楊露禪感覺這樣零零星星地學習沒有太大的長進,於是就辭去工作去陳家溝正式學習陳式太極拳。楊露禪第一次去陳家溝習武時,年齡還不是很大,便在陳長興家一邊當傭工一邊習武,經過幾年的學習,收獲很大。後來為了家庭的生活,楊露禪辭別師父回去掙錢養家。

楊露禪回家後,以賣煤土為生。十多年後,辛苦掙了一點錢後,他第二次去陳家溝學藝。這次他在陳家溝一住就是十年,除了繼續學習武功,他還與陳長興一起走鏢山東,為大戶人家保鏢護鏢,這種經曆使他學到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十年期滿,楊露禪自溫縣陳家溝返回永年時,寓居太和堂藥店,以授拳為生。此時,楊露禪已經是聲名遠揚,當時不光是愛好武術的人,就連那些不常出門的老年人和剛剛懂話的兒童,也都紛紛傳言,說是賣煤土的楊老露從河南學來了“太極拳”,技藝高超,人莫能及,任你有千斤之力,隻要他輕輕一撥,便可拋出十幾丈遠。

由於楊露禪的名氣太大,常常都有人找上門來與他比武,楊露禪推辭不過,隻好與人比試一下。一天,又有一人找上門來了,要與他切磋。他再三推辭,那人也不答應。

這人長得五大三粗,武功也確實不錯,楊露禪本想與應付一下就收場,沒想到那人步步緊逼,差一點把楊露禪打倒在地,為了自衛,楊露禪回手一掌,正打中那人的胸部,豈料那人中掌後狂吐了一口血,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楊露禪急忙將人救起,並出錢延醫調治。比武本來兩廂情願的事,受了傷一般不會追究對方的責任,可那家人見人受傷了,不依不饒,告到官府非要讓楊露禪吃官司。為了躲避官司,楊露禪隻好逃離故鄉來到北京謀生。

當時北京東安市場北麵有一家“天義順”醬菜園,掌櫃的人稱張四胖子,此醬園醃製的醬菜不向外出售,專供王府使用,因這人與王府過從甚密,有錢有勢,又稱小府醬菜張。

張四胖子家住海澱,每隔數日來醬園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為他的兩個兒子尋找教書先生,便囑咐醬園門前的粥攤掌櫃丁紫蘭留心,讓她遇到合適的幫忙找一個。

這天,楊露禪來到東安市場,沒錢下飯館,就到丁紫蘭的粥攤喝粥,他邊吃邊問丁紫蘭有沒有什麼事可讓他做,工錢不計多少。丁紫蘭問他會些什麼,楊露禪說自己認識字,可以教書。

丁紫蘭一聽便想到張四胖子所托之事,於是將楊露禪作為教書先生推薦給張四胖子。張四胖子一看這人像個教書先生,便爽快地答應了。

從此,楊露禪就住進北京海澱張四胖子家裏,每天教兩個孩子念書。因為是逃避官司而來,練武的事不敢露一點口風。

張四胖子家大業大,家中還雇有二十幾名看家護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練武,平時因門戶之見,家丁們和一些綠林好漢早就有些矛盾。

楊露禪在張家教書半年有餘,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後麵角門小屋裏休息,忽然聽見後花園內有動靜,像是有人用刀槍器械在動手。

他隨手拿著三尺長的煙袋,向後花園走去,隻見有人在格鬥,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還被捆上了。楊露禪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

有個家丁見楊露禪走過來,還大聲喊叫:“楊先生,可別過來,別讓他們把你打了。”

楊露禪哪聽這些,過去用煙袋鍋一撥,就把一綠林好漢的刀給下了,再一點又撂倒一個,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把綠林好漢都打倒了。

然後,他又用捆家丁的繩子把他們一個個都給捆上。楊露禪問他們願意官了還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處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結,以後不再鬧事。這些綠林好漢當然願意私了,於是個個求饒,結果把他們都放了,楊露禪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過後,家丁們感到非常難堪,因為吃糧聽差,看家護院是他們的職責,結果卻讓人家給捆了,還是靠教書先生給解的圍。

第二天,家丁們都來向張四胖子辭行,說是沒有臉再幹下去。張四胖子也沒想到教書的楊先生還會武術,就對家丁們說:“你們也別走了,就讓楊先生來教你們吧。”從此楊露禪除了教書以外還教起了武術。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多,楊露禪給永年縣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況。一天,門房傳話,說老家來人了要找楊先生。

楊露禪不知是誰,隨即走出迎接。當時張家大門口馬路對麵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兩個大字。楊露禪出門一看,來的人並不認識,是個30多歲的年輕人。

他過來就請安,要施大禮,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衝楊露禪的小腹而來。原來此人是楊露禪在永年縣那次打傷之人的家屬,來京找他是報仇的。

他要請安施禮是假,借機進招攻擊楊露禪的下三路衝拳進襠是真,這人的行動早被楊露禪看在眼裏。說是遲,那時快,隻聽“嘭”的一聲,楊露禪用海底針把那年輕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貼在“迎”字上。

年輕人摔倒在地,並沒有屈服,但他知道自己不是楊露禪的對手,所以爬起來叫道:“大叔,咱們三年以後見!”說完就跑了。

楊露禪回到屋內,想到不定何時還會有人來找麻煩,心中煩悶。於是找張四胖子,對他講了在永年縣傷人之事,他認為自己要防備一下,所以要離開此地。

張四胖子聽了,感到很惋惜,因為兩個兒子才學兩年多,還沒有學到什麼本領。他想了一下對楊露禪說:“你先別忙著走,我去活動一下,看能不能能到四爺那裏去幹。我找大管家王蘭亭我去說說,或許能行。”

張四胖子所說的四爺就是清朝宗室,道光帝旻寧之孫,惇親王奕誴之子,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的愛新覺羅·載漪。

鹹豐年間,端王稱四爺,楊露禪若能到端王府教拳,問題就解決了。端王府的總管王蘭亭特別喜愛武術。經張四胖子推薦,王總管又從中說合,楊露禪真的被四爺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