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完善——發揚光大3(3 / 3)

接著,孫祿堂開始撰寫《太極拳學》。該書為太極拳發展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著作。

孫祿堂在該書中指出,太極拳之本質不過是研求一氣伸縮之道。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一氣者即中和真一之氣,由無極而生。

故拳學莫不是自虛而始再還於虛。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用法不同,各有側重,然其理則一也。於是揭示出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門拳學在本質上的同一性和技術體係上的互融、互補性。

[旁注]

郭雲深 清代末年的一位武術名家。郭雲深幼年習練拳術,後拜能然先生為師,晝夜練習數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義。後來練就絕技半步崩拳,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清光緒三年設教西陵,曾在宗室等地任教。以後遊訪南北,閱曆頗多。

程廷華 (1848年~1900年),董海川大弟子,他將從小習得的摔跤等技藝有機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感悟不斷充實完善,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程派八卦掌,亦稱“南城派”八卦掌。

峨眉 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術的三大宗派。峨眉山武術,講究後發先至,以柔克剛。關於峨眉派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其中廣為人知的是“郭襄開創峨眉派”或“道姑開創峨眉派”。峨眉武術有“五花八葉”之說,主要分布於四川和重慶等地。

穴道 即穴位,位於“經絡”能量的通路上,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

霍元甲 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霍元甲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

形意拳 又稱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我國傳統武術,與太極拳、八卦掌並列內家三大拳。形意拳尊嶽飛為始祖,據說清末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後又得到《嶽武穆拳譜》,後以嶽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

[閱讀鏈接]

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孫祿堂一生以教拳為業,足跡遍祖國各地。

天津的《大公報》評價道:“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術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麵背。”北京的《京報》評價孫祿堂是“我國太極拳界唯一名手。”

吳鑒泉創立吳氏太極拳

1870年,河北大興的滿族烏佳哈拉氏家新得一貴子,取名“烏佳哈拉·愛紳”。

他的父親全佑曾跟楊氏太極拳的創立者楊露禪學習太極拳,後又拜楊露禪的二子楊班侯為師,學習楊式小架太極拳。

後來,全佑改滿姓為漢姓,因“烏”與“吳”諧音,所以就改稱“吳”姓,他的兒子也改名為“吳鑒泉”。吳鑒泉自幼喜練武功,善於騎射。

有一天,全佑在北京朝陽門外茶館同友人吃茶,隔壁是馬販子大院,吳鑒泉見有一匹馬被鐵鏈鎖了,問他們:“為什麼鎖著那匹馬呢?”

馬販子說:“這個馬鬧手,無法上鞍。”

吳鑒泉看看那匹馬,微笑著說:“你們放開,我來給你訓練。”

馬販子說:“馬要是跑了,你賠,而你要是受傷我們不負責。”

吳鑒泉說:“那是當然了。”

於是,馬販子便將馬放開了,吳鑒泉一手抓鬃,一手用馬鞭打馬,此馬直立,亂踢亂跳,圍城跑了一周,滿身大汗,馬力已疲,始降服人管,由此可見吳鑒泉的馬術是登峰造極。

吳鑒泉在父親教導下,對太極拳苦心鑽磨,增益修訂,造詣日益精深。

後來,太極拳家許禹生在北京創辦體育社,聘請楊少侯、楊兆清、吳鑒泉、紀子修、劉恩綬、劉彩臣等人為教員。

這些人都非等閑之輩,楊少侯、楊兆清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之孫、楊健侯之子;劉恩綬、劉彩臣皆為吳鑒泉之父吳全佑之徒。

當時,許禹生有個朋友,叫宋書銘,祖傳“三世七”太極拳,他自稱明代張三豐的弟子宋遠橋是他的遠祖。於是,體育社的許多教員都隨許禹生去訪宋書銘,同去的有紀子修、吳鑒泉、劉恩綬、劉彩臣、薑殿臣、吳圖南等人。

這一行人受到宋書銘很客氣地接待。吳圖南告訴宋書銘,說他從朋友處得到一個《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抄本。

宋書銘聽說之後,馬上到內室,也找出了一本家傳《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抄本,拿給大家看。兩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內容完全相同。

接著,宋書銘應大家的請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極拳,和當世的太極拳大同小異,沒什麼使人意外的。

接著許禹生與宋書銘表演了推手。隻見宋書銘一搭手,許禹生就不自在,處處受製,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宋書銘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歡用兩隻手掌壓住對方雙臂,他則不同, 兩手臂專在對方雙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側與人接觸。

他們表演完畢,其他人多有不服氣的表現,因為,這一行人都是當時京師太極拳之翹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許禹生差不多,沒有一個人是宋書銘的對手。

其中最慘的要算紀子修了,紀早先是練嶽家散手的,很硬梆,後來從淩山學太極拳,淩山是楊露禪的徒 弟,以剛發著稱,所以,紀子修就剛上加硬。

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對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雙手掌死死壓在宋的雙臂之上。殊不知,這恰對了宋書銘的胃口,眼看紀子修要把宋書銘壓垮,紀子修猛一用力,打算把宋書銘擊翻在地,就聽“嘭”的一聲,紀子修就似斷了線的風箏,倒飛出去,跌倒在地。

切磋之後,眾人紛紛向宋書銘請教。宋書銘把珍藏的祖傳《宋氏太極拳譜》抄本贈送給眾人。這些人多是吳氏太極拳家,所以《宋譜》就被吳氏太極拳吸收,以後成了吳氏太極拳的經典。

吳鑒泉從宋書銘所學的是別家沒有的“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及宋書銘的推手手法。

《宋譜》中的主要內容,就是許宣平《十六關要論》等經典,其中講到“渾噩於身,全體發之於毛。”太極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氣。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為筋發。皮打抖彈震死牛;毛發鬆彈手三陽;陰陽互感通天下。

宋書銘所以手臂放在對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陽經,皆在手臂外側,即汗毛的一側,故有“毛發”之稱。

之後,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從那時起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了吳式太極拳流派。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鬆自如,連綿不斷,鬆靜自然。吳式太極拳雖然架勢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又舒展自如。

吳鑒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改進,他的吳式太極推手別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靜,細膩綿柔,寧靜而不妄動。他的推手不僅手法嚴密,而且招數特別多,因此,吳鑒泉的武藝也就更加高超。

吳鑒泉演練的太極拳,除了慢架子外,還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種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演練起來既輕快又柔和。

吳鑒泉不僅精於太極拳,對各種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對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槍等也非常精熟。

[旁注]

朝陽門 元代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甕城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穀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明代修繕齊化門,並將東麵的兩座城門改稱朝陽門和東直門。

宋遠橋 據舊籍記載,張三豐的7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鬆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聲穀7人。宋遠橋、俞蓮舟等7人為友,因同往武當山,訪一個名為“夫子李”的高人不遇,剛好碰到張三豐,於是7人拜其為師,學習“十三式”太極拳。

嶽家散手 又稱嶽氏散手、嶽氏散掌,屬於嶽家拳。據考證,宋代著名抗金將領嶽飛曾創造子母拳,後其子嶽震、嶽霆隱居於湖北黃梅,傳下了嶽家拳。嶽氏散手共三十二路一百七十三手,主要特點為以靜待動,以快製勝,出手凶猛,見縫插針。

[閱讀鏈接]

吳鑒泉的“鑒泉太極拳社”自創設以來已有近百年的曆史,它的分社已發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吳鑒泉一生之中培養了大批學員,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鑒泉拳分發展光大,分社已遍布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其門人遍布海內外,吳式太極拳在海內外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