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完善——發揚光大3(2 / 3)

鄧繼俠自幼便隨父母練“圈內”武功,深得其中精奧,成為武當“功家南派”嫡傳二世弟子。

李義俠、李燕俠,武當“功家南派”嫡傳二世弟子。江寧人氏,為兄妹二人。他倆自出生後即被趙石城、黃春燕作為義子收養,並定為武當“功家南派”嫡傳二世弟子,盡傳“圈內”武功。通過十幾年的勤學苦練,終於大功告成,從此以“江南雙俠”之名風靡一時。

李鬆如、李鍾奇是武當“功家南派”的嫡傳二世弟子。李鬆如是李老六的長子,山東蓬萊人氏,清光緒年間人。李鍾奇是李老六的次子,清光緒年間人。他倆自幼得父親李老六真傳,成年後縱橫武林,世稱“武壇隱叟”、“武壇二老”。

[旁 注]

時辰 我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我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左宗棠 (1812年~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他一生經曆並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回亂,收複新疆等重大曆史事件,為維護民族和平統一,穩定和開拓邊疆作出了重大貢獻。

拐子 一種兵器,形狀略像“工”字,兩頭橫短,中間直長。上麵的那端稱為拐頭,下麵的那稱為拐尾。拐頭和拐尾皆可用來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於向後搗或向外側搗;轉過來拐尾向前,用來劈、掃。 拐身比較便於格擋,攻防兼備。使用時通常雙手各持一把,一邊格擋的同時另一邊可用於攻擊。

呂洞賓 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八洞神仙”。在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

龍王 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為人間解除炎熱和煩惱,是我國古代非常受敬重的神靈。傳說共有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這四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

信 古代稱作“尺牘”。古人是將信寫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一根竹片或木片約在一尺到三尺之間,所以叫尺牘。“信” 在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如“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信”也有托人所傳之言可信的意思。在我國古代的書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還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製,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文科第一名是文狀元,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我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1904年的劉春霖。

嫡傳 一方麵指古人因為會娶多房妻子,家業無法分開,就將所有家業全部留給一子經營,而這一子,必須是家中第一房妻子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在古代,女兒無繼承權;另一方麵嫡傳指最正統的傳承,嫡的意思中有正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的意思,不同於偏房,嫡妻在家中有絕對的優越權。

[閱讀鏈接]

傳說鄧鍾山在教訓頑劣弟子時曾用過獨門絕技五雷閃電手。有一次,鄧鍾山在倉巷橋所收的弟子鍾老八仗著自己的武功有了一點根基,便要與師父比試武功。

鄧鍾山見他狂傲無禮,一怒之下便使出“五雷閃電手”。兩人相隔1米開外,隻見鄧鍾山體態異常,怒目切齒,左手向前一抬一抖,鍾老八瞬間被擊倒在地。鍾老八倒地後兩目緊閉,臉色蒼白,約半個時辰後,方才蘇醒過來。鍾老八爬起來立即跪倒在師父麵前,向師父認錯。

鄧鍾山教誨說:“學武藝,一定不能心浮氣躁,更不能仗勢欺人。如果沒有寬厚之心和仁義之道,練成了武藝,隻會害人害己。”

鍾老八和眾弟子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孫祿堂創立孫氏太極拳

1860年,河北完縣一個窮苦人家剛剛產下一個男嬰,家裏人在欣喜之餘,又盼望此子能長大成材,福壽雙全,福祿滿堂,於是為其取名福全,字祿堂。

雖然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不幸他9歲喪父,家中更是一貧如洗,全仗老母辛苦支撐,才把他撫養成人。

孫祿堂自小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孫祿堂迫於家計,隻得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

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因其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父郭雲深繼續深造。

孫祿堂跟郭雲深學形意拳8年,得形意真粹。後又經郭雲深舉薦進京城,跟八卦拳創立者董海川的大弟子程庭華學八卦拳,以及點穴、輕功、八卦劍、七星杆等絕技。

形意拳、八卦拳同屬內家拳,其理相通,故孫祿堂僅習數月就得八卦拳之精微。他知道內家拳首推太極拳,故又想學太極拳。

當時在京的太極各家要推楊露禪了,於是他便拜會了楊露禪,講好以自己的形意拳與他的太極拳交換,二人約好第二天早晨在某廟前相會,但到了那天,楊露禪並沒有如期赴約,孫祿堂於是知道楊露禪並不願意,隻得作罷了。

程廷華為了使孫祿堂經風雨見世麵,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一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

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徒步遊南北11個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

1888年他返歸故裏,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從此孫祿堂廣收門徒,因其名聲特響,來拜師的很多。

1900年至1907年,孫祿堂繼續經營蒲陽拳社,並且探究儒釋道與拳學互證、互通之理。其間,清廷在京郊舉行規模盛大“天下英雄會”,邀集南北各派武林高手前來比試。經比試,孫祿堂技冠群雄。從此,他在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譽。

1909年,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大力士、拳擊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經奉天,即沈陽,經俄公使館提議在奉天設擂台,誇口天下無敵,拳打中華武林。

孫祿堂聞訊後非常氣憤,決心前往打擂。到了擂前,隻見那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塊塊隆起,站在台中央宛如一座鐵塔,正在口吐狂言。他為了顯示武功,把鐵鏈套在身上,一運功,就把鐵鏈節節崩裂。嚎叫著:“誰敢上台與我較量?勝者獎金牌!”

孫祿堂跳上擂台應戰。彼得洛夫見孫祿堂像文弱書生,不以為意。兩人約定,彼得洛夫先打孫祿堂三拳,孫祿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

彼得洛夫用足勁,第一拳打在孫的小腹上,如打在鐵石上一般。心中不由大吃一驚,隨即進一步運足勁,大吼一聲,又猛擊兩拳,孫祿堂卻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動。原來孫祿堂用的是氣功,把氣沉入丹田,所以小腹堅硬如石。

按理,彼得洛夫打過三拳後,輪到孫祿堂打彼得洛夫了,但他慌了手腳,心想若被他打,一定被打倒,於是,企圖做垂死掙紮,就怪叫一聲,撲向孫祿堂。孫祿堂見他來勢凶猛,就運用內家拳的化勁法把它化掉了。

就這樣,你來我往,隻幾個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孫祿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觀眾掌聲雷動,高呼:“打得好!”

這一仗,孫祿堂大長了中華民族的誌氣,大滅了洋人威風!

不久,大俠霍元甲南下上海挑戰英國拳家奧皮音,特邀孫祿堂一同前往,為其壓陣。孫祿堂預言,英國人必然不敢接戰。霍元甲到上海後果真如此,由此對孫祿堂敬佩有加。

雖然孫祿堂已經在形意拳、八卦掌上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仍對太極拳心儀已久,恰巧機會就來了。

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承人郝為真去北京探望楊班侯,偶染風寒,孫祿堂馬上請郝為真到家中,並熱情款待,表達出想學太極拳的願望。

當時郝為真70歲,孫祿堂也50歲了。當時的習俗,想學就得拜貼子,行師徒跪拜大禮。孫祿堂提出,要拆兩三招看看。這個也是當時的舊俗,不試試師父的功夫就拜師,沒有的事。

郝為真說:“你先出招吧。”

孫祿堂人稱“活猴”,身體瘦小精悍,一個“猴子摘桃”直奔中路攻進來。郝為真個頭大,一個懶紮衣,雙手將孫祿堂搓起來。孫祿堂頓時雙腳離地,如小孩一般被捧起來,懸在空中。人稱“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孫祿堂才心悅誠服地遞帖子,投於郝為真門下,成為武派太極拳最得意的弟子。

孫祿堂宗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兩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依先後易之數,終於將太極、形意、八卦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