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完善——發揚光大3(1 / 3)

繼承完善——發揚光大3

鄧鍾山奠定南派功夫

清嘉慶十五年,即1810年,在武當山下的均縣城一個世代習武的家庭誕生了一個健壯的嬰兒,他就是鄧家第九代傳人、後來創立了武當南派功夫的鄧鍾山。

鄧鍾山祖上九世習武,功法來自明朝宣德年間武當山上隱居著一個姓鄧的道人,鄧道人的功法在傳授中有道特殊的戒規:“傳本家不傳異姓,傳兒子不傳女兒。”

鄧鍾山的幼年、少年時代是在一心一意練武做功的環境裏度過的。他每夜子時練軟氣功、硬氣功、特絕技,下午則演練拳法,一天習武做功的時間長達4個時辰之多。鄧鍾山的青年時代,喜歡與同行“較技”,所以,他的名聲在當時武術界盛極一時。

鄧鍾山的武功異常高超,他能夠隔空1米左右將碗內水撲出,還能隔著3米開外將武功高超的對手擊暈在地。鄧鍾山的左手整天戴著“罩子”,此為五雷閃電手的“收雷藏電法”,他若用此絕手取人,一般無人能敵。

五雷閃電手,全稱為“道家太乙玄門五度鳴雷閃忽電光絕手”,屬道家武當派太和門軟性功夫、硬形功夫、輕盈要術、特絕秘技四大功種之一的特絕秘技範疇。該功因以施放雷、電並產生五種鳴聲與閃亮電光為宗旨,且功成後運勁生威、消力縮勁,出手令對手形體枯焦、拳屈而亡,收功則自身無恙而得名。

五雷閃電手的全盤完整功法,共有乾人天罡三十六陽性雷電法與坤人地煞七十二陰性雷電術兩大類。

其中的乾人之法包含了練就劈磚打石、拉扯堅物、抓石成粉、推指為溝、拖刀抓斧、撲敵化形、發射毒氣、斬斷靈魂、裂隙敵救敵等本領的係列、完整的方式。而坤人之術則囊括了練就隔空濺水、劃掌割膚、撲敵化形、催射毒氣、斬斷靈魂、裂敵救敵等技藝的係列、完整的方法。

這些方式方法,是武當太和門的珍貴秘寶,數百年來均口耳相傳,單線獨授,旁人絕難覓其一斑。因此,鄧鍾山輕易沒有使用過這個獨門絕技。

鄧鍾山的性格與祖輩不大相同,他好周遊,也好結納朋友,但他始終遵守家規,對慕名求學者一律拒之不授,然而也有例外。

在鄧鍾山的追隨者中有數十人仍是誠心誠意,多年如一日殷勤服侍鄧鍾山。有個年長鄧鍾山十餘歲的山東蓬萊武士李家年,對他更有十二分殷勤。李家年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鄧鍾山能收自己的第六個兒子李老六為嫡傳弟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感於他們的一片至誠之心,加之鄧鍾山做功已成“整身”,沒有配偶,膝下無子,所以鄧鍾山這才打破森嚴的家規,決定開創一個獨特的門派,取名為武當“功家南派”,傳授外姓武當功夫。

李老六有幸成為鄧鍾山破例後所收的第一個弟子。李老六名叫李德貴,山東人氏,祖上世代以行武保鏢為業,他的父親李家年曾作過當朝的宮廷鏢師,因在半個山東都有名望,被武術圈內稱為“李半邊”。

李老六自幼隨父習武,並經常出入官宦要人之家,使他自小就見得大世麵。長至12歲時,他父親就想為他尋覓一個名師授他武技,後來訪得武當山鄧鍾山練有絕世武功,因此前來求學,使他為武當“功家南派”嫡傳一代弟子。

從光緒元年,即1875年起,鄧鍾山花費了5年時間,最終寫成了《功家秘法寶藏》一書,在這本書裏,鄧鍾山詳細記錄了他一生所學,並且對各種功法的名稱、動作、練法都作了闡述,這本書後來成為自黃百家這後第二本武功秘籍。

清光緒七年,即1882年,鄧鍾山應兩江總督左宗棠之聘,首開武當關門授徒的戒律,下山開辦武學堂,在江蘇江寧府倉巷橋,即今江寧縣境內開創了武當南派。

據說,左宗棠在兩江總督製台衙門目睹了鄧鍾山所著的《功家秘法寶藏》後,曾驚歎地寫下了一首詩贈予他。詩曰:

武壇一孤本,價值可連城,

萬貫不脫手,誰知傳何人?

鄧鍾山開辦的這個學堂有弟子一百餘人,早晚練武,白天習文。經過數年的教習,這一百餘名弟子中,武藝突出的有鍾老八、楊拐子、姚中源等人。

鄧鍾山的晚年,大部分是在南京度過的。當時他居住在朝天宮、上浮橋兩處,有嫡傳弟子李老六終日相陪,還有李老六長子李鬆如、弟子李鍾奇服侍。

鄧鍾山高興之時,還乘興持械與弟子練習。他手持撣塵,打一圈風波掃秦拳。

鄧鍾山在倉巷橋所教的南派功夫主要有武當六路拳、洪門拳、醉八仙、孟珠下海、四門刀、戒刀等。

武當六路拳因在技擊中擅防前、後、左、右、上、下六方,且“交手”時劃出六線並按六線六個方位出擊而得名。六路拳共有三十六個適於進攻與防守的主架,且每一個主架尚可化出六個小架,它講究實用,無“加花”之處,每架皆含精奧的攻防技術在內。

所以,鄧鍾山在自己所著的《功家秘法寶藏》六路拳圖說中說:“一縮形周身無縫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猶如鋪天蓋地,使小式則為仙人變形”,“一出手便知高低”。

他還說:“六路拳乃功家南派之精華,鄧家拳法第一矣”。六路拳刁鑽古怪,軟硬相兼,軟時如綿裏裹針,硬時似鋼刀如刃。

洪門拳是鄧鍾山在江寧府傳藝時教授隨行的一名仆人演練的一套拳術,因這個仆人姓洪,又以看守學堂的大門為生,所以鄧鍾山為該拳起名為“範例門拳”。

洪門拳有三十六個適於戟與防守的架子。演練此拳分大、小二個架子:大架繞手劃臂,起腳轉腿,大開小合,氣勢磅礴;小架攔手擱臂,轉步藏腿,小開,小合招式嚴謹。

洪門拳的技擊性較強,其在“交手”中講究“以靜待動,以緩製快,以柔克剛,以軟化硬”,“一招發敵,便知高低”。所以,鄧鍾山在《功家秘法寶藏》“範例門拳圖說”中說“洪門拳,乃鄧家拳法第二矣”。

醉八仙因其假托漢鍾離、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藍采荷、張果老、鐵拐李八仙諸形態演練,所以起名醉八仙。

醉八仙共有八個架子,每個大架子化出八個小架。所以這個功夫的術語說道:“八仙者,化架則為八八六十四矣”。演練醉八仙的人,必均須跳起身子並以頭、肩、背、腰等部位跌地,所以術語稱之為“醉八仙”。

孟珠下海是因其假托得道成仙的武當神人孟珠下海擒妖捉怪並與“四海龍王”所轄兵將相遇的形態演練而得名。孟珠下海共有八個架子。演練孟珠下海的人,都必須站在高處並躍起以頭、肩、背、臂等部位栽地,所以稱之為“栽孟珠下海”。

四門刀刀法因在與敵“較技”的“觀陣”中要立出四個“金雞獨立”的“門戶”而得名。四門刀共有十六個適於進攻與防守的架子。

鄧鍾山在《功家秘法寶藏》“四門刀圖說”中說:“悟其真諦,其妙無窮。”四門刀在演練時擺拉開架子,大開大合,而比武時則用“小架”,即縮形小身,舍其架子。

四門刀法自燕尾單刀中摘來,鄧鍾山說:“四門刀法,乃吾遊俠三省與敵較技中悟出,其架皆出自祖傳文雁尾單刀”。

戒刀刀法因其在與敵“較技”中取敵但又不得“殺生”而名。戒刀共有十六個適於進攻的架子。鄧鍾山說:“戒刀之法,皆雁尾單刀中來。何為戒刀?戒刀者,乃尋常雙雙佩於腰際,此謂之不得隨意妄開殺機。”

雁尾單刀因形如雁的尾部而得名。雁尾單刀共有三十六個架子。其架能大能小、能快能慢、宜攻宜守,變化無窮。鄧鍾山在《功家秘法寶藏》說:“雁尾出勢一條槍,七星絞手把內纏;……任伊千變萬化來,玩起雁尾態安然”。鄧鍾山稱雁尾單刀為“行俠義必備刀法”。

南派功夫著名的招式還有四門槍、雁門神槍、八仙劍、渾元鐵棍、板凳拳、雲帚拳、春秋大刀、風波掃秦、鴛鴦鏢、梅花針等,鄧鍾山在《功家秘法寶藏》裏對這些招法的練習方法、掌握技巧都有詳細敘述。

鄧鍾山的開山弟子李老六自得到武當南派武功的秘法後,在師父的悉心教授下,勤學苦練了13年,悟得了《功家秘法寶藏》的奧秘,成為名冠金陵武術界一代精英。

鄧鍾山老先生95歲高齡時,他的外甥趙石城從湖北武當山來信,請求舅父到老家安享晚年。俗話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鄧鍾山當時也正有此意,於是,他謝絕眾人的殷切挽留,獨自一人赴湖北武當山而去。

鄧鍾山雖然回歸武當,但他創立的武當南派功夫,卻在南京落地開花,枝繁葉茂。他的後代傳人除了開山弟子李老六外,後來又收了黃春燕、趙石城等。

黃春燕是道光年間江蘇揚州人,祖上世代為書香門第,先人中曾有人中過狀元。她的父親黃彪曾做過文官,後因不滿當政腐敗,便憤然辭官返鄉。

黃春燕因隨母親來無錫迎接黃彪,中途出遊太湖,遭強盜攔劫,幸遇遊俠趙石城相救,後來秉持“練得高技可懲惡揚善”的理念,便隨趙石城同往江寧,拜鄧鍾山為師,被鄧師定為武當“功家南派”的嫡傳第一代傳人,從而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技。

趙石城是道光年間山東蓬萊人,其祖上代代習武。趙石城自幼得自家傳,年少之時即習得一身好武藝。16歲時便獨身行俠江湖,遇不平之事則仗義相助。後來又拜其舅父鄧鍾山為師,入武當功家南派並被定為嫡傳第一代弟子,從而如虎添翼。後趙石城與黃春燕結為夫妻,生有一子,取名鄧繼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