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發展——功法修煉2(1 / 3)

深入發展——功法修煉2

宮嵩著《太平經》詳述功法

《太平經》與張道陵的《老子想爾注》為同一時期問世,書中闡述氣功功法之多,是其他同時著作所少見的。在這部經典中,上承老子的遺教,近受當時圖符、神仙方術的影響,與張道陵《老子想爾注》相比,經中所載內煉方法更具體,在理論上也比較係統。

據傳說記載,《太平經》由漢代初期琅琊人宮嵩所著,宮嵩有文才,著書百餘卷。跟隨仙人於吉學道。漢元帝時,宮嵩隨於吉在曲陽泉上遇天仙,授於吉青縑朱字《太平經》10部。於吉行之得道,後來傳給了宮嵩。

《太平經》記載功法豐富多彩,主要有“守一”、“內照”、“存神”、“守靜”、“食氣”、“胎息”、“辟穀”、“還魂”、“還精”、“符水”等,但除個別方術外,大都可歸於守一的修煉法之中。

守一指在身心安靜的情況下,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一部位。其源於老子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句,即說守一於道。《莊子·在宥》中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就是說守心一處,而處於身內陰陽二氣的和諧之中。

《太平經》說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遊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聞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

“守一”的修煉方法為: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幹擾,有安靜清潔的環境。“始思居閑處,宜重牆厚壁,不聞喧嘩之音。”

其次要求專心一意,將苦惱、煩悶、憂愁、喜怒等個人的情緒一概置之度外,“夫欲守一,喜怒為疾,不喜不怒,一乃可睹。”

尤其要克服名利之心,要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安貧樂賤,常自內求,一乃相見,知非貴賤……外則行仁施惠為功,不望其報,忠孝亦同”。

《太平經》強調:修煉時一定要注意身姿的舒適、自然,“先以安形,始之為。”至於姿勢,坐臥均可。“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

另外,守一要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一步步做起。《太平經》說:“守一之法,皆由漸起;守之積久,其一百日至。”修至100天為小靜,200天為中靜,300天為大靜。

《太平經》闡述說:“其為之法,當做齋室,堅其門戶,無人妄得入;日往自試,不精不安複出,勿強為之。如此複往,漸精熟即安。安不複欲出,口不欲語視食飲,不欲聞人聲。關煉積善,瞑目還觀形容,容象若居鏡中,若窺清水之影也,已為小成。”

驗證方法主要是通過感光的顯示,初煉時,瞑目內視無光無色,次而有光感:“守一複久,自生光明”,進而“神明進光,久視電光”,最後光明益大,“明有日出之光”,洞照天地上下,人體內外,可見自身或天地萬物。

守一的主要側重點有四個方麵:

首先是守神。《太平經·聖君密旨》記載:“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認為形體不能沒有精神,遏製過多的欲求,保持精神的清靜,使形神合一而長生。“守一”即守精神,是對老子之“營魄抱一”和莊子之“唯神是守……與神為一”思想的繼承,也是守一術最基本的內容。

但是與此同時,道教又將此“精神”人格化,認為它們居於人體內和天地間,名身內身外諸神,通於任督二脈中,以為存守和存思它們,人可長生不死,此名存神、思神;次是守氣。可將“一”釋為“氣”,或稱精氣、元氣,故守一即為守氣;再次守精氣神。《太平經·聖君秘旨》雲:“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

最後可理解為守三丹田。《太平經·聖君秘旨》記載:“夫欲守一,乃與神通,安臥無為,反求腹中。”

尤其經中還具體記述了練功的感應和守一入靜欣喜自得、逍遙無拘的美妙境界:“還年不老,大道將還,人年皆將修驗。瞑目還自視,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時,身為安著席。若居溫蒸中,於此時筋骨不欲見動,口不欲言語,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溫潤之意,鼻中通風,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這是我國對氣功入靜狀態最早的描述。

守一是切實的功夫,故不能投機取巧。《太平經》說道:“守一之法,無致巧意,一乃自效。”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宜有其心,持老不違,明其所為,各見其功,各進所知。”

因為專注與否,不僅關係到修煉能否成功,同時還聯著人身的禍害,故又指出:“定一之法,有百福亦有百禍,所守不專,處事不端,百神爭競,勝負相連。”這就告誡人們,盡管守一的益處很多,但如練功不當,也會引起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