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發展——功法修煉2(2 / 3)

為此,經中還對練功中出現的偏差作了探討,既記述了偏差的狀態,也分析了出偏差的原因。主要分析了最常見的4種偏差:

首先是走神。《太平經》說道:“念者能致正,亦能致邪,皆從誌生矣。”“遊心於外,內則失政。”指明練功時必須專心致誌,如果意誌不專,雜念叢生,則易走神,對練功極為不利。

再如岔氣。《太平經》說道:“一氣不通,百事乖錯……守一不善,內逆處謹,與一為怨……內若大逆不正,五官乖錯,六府失守。”說明練功時如氣機不暢,阻滯難通,或形體拘謹,內氣逆行,都會出現偏差。若不能及時糾正,將導致髒腑與陰陽的失調,對身體大大有害。

另一種為走火。《太平經》說道:“自言得道行,以怒語言者,非也,失精之人也。”說明練功時應避免煩躁不寧,出語不遜的現象,又說:“心常恐悸,悵然失氣……心神動搖,使形不安”。這類情況比較嚴重,就是“走火”。

與“走火”相連的更進一步則為“入魔”。《太平經》說道:“怒喜無常,舉事失正,惚恍無方……因以危亡。”這是練功中出現的幻景,使人神誌不清,即為“入魔”狀態。對於“入魔”的糾正方法,《太平經》說道:“守一明法,有外暗內暗,無所睹,無所屬,此人邪亂,急以方藥助之。”

《太平經》中詳細闡述的“守一”,屬道教方術之靜功,其側重點不在煉形而是煉神,目的是通過它排除心中雜念,保持心神清靜,使神經獲得良好的休息條件,達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及強身健體。它所積累的經驗,為後世內丹術所吸收,成為內丹派的一個環節而繼續被充實、發展。

[旁注]

辟穀 同“辟毒”、“避穀”、“卻穀”等,即不吃五穀,而是食氣,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煉的一種方法,道家一方麵認為:人食五穀雜糧,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另一方麵以《莊子·逍遙遊》描述了“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任督二脈 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麵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

六府 語出《尚書·大禹謨》,指水、火、金、木、土、穀為財貨聚斂之所,古人以為人類養生之本。後有人將六府說引入相學,視為麵相中6個部位的別稱,並認為從這六部位的虛實盈虧可測斷人一生的祿命財情。

[閱讀鏈接]

成書於漢代的《太平經》,據史書記載,共有三種:

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12卷;東漢順帝時宮崇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領書》170卷;張陵《太平洞極經》144卷。均已佚。

《正統道藏》所收《太平經》僅殘存57卷,另收唐末閭丘方遠《太平經鈔》10卷及《太平經聖君密旨》。

魏伯陽著《參同契》釋功理

魏伯陽,東漢時期浙江人。魏伯陽出身於高門望族,自幼受過正統的儒學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著讖緯神學思想的儒家經典;也接受了流傳民間的黃老道學觀點,更接受了民間流傳的神仙丹術思想,因此,他不願做官,酷愛道術,到處尋師訪友,求術問道。

據說,魏伯陽曾雲遊到長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傳授給他合煉神丹的秘訣,他得到了丹書《龍虎經》潛行鑽研,深得其妙。後來帶著三個弟子,到深山裏練氣功、製神丹。

不知過了多少年,丹終於煉成了,魏伯陽想試一下弟子們的心性。對三個弟子說:“丹成了,可以先給狗吃,狗吃了能飛,而後人吃;若狗死了,就不能吃。”

於是找了一隻白狗,喂食了丹藥後,白狗微微顫抖了幾下,立即倒在地上死了。

魏伯陽對弟子說:“煉丹就怕不成,狗吃了卻死了,可能是不合神的旨意。我們吃了可能下場如狗,怎麼辦?”

有一個弟子問:“先生你吃不吃?”

魏伯陽說:“我棄世入山,修不成道也是恥辱,不如死了;不死的話,也好給你們做個驗證。”說完將丹藥入口,也雙眼一閉,立即死去了。

弟子麵麵相覷,說:“煉丹為求長生,吃了就死怎麼好?”其中大弟子說:“我師父不是常人,不會這樣死的。”因而取丹服了,他也死了。

剩下的兩位弟子相互看了一眼,商量說:“為求長生而煉丹,吃了就死,不吃也罷,況不服此藥,尚可在世間混幾十年。”於是,兩人下山去買棺木,打算殮葬師父和師兄。

兩人走後,魏伯陽一躍而起,將自己口中的丹納入弟子及白狗嘴裏。須臾之間,弟子和狗都活了。

大弟子姓虞,與魏伯陽一同飛升成仙,路遇樵夫,帶信致謝兩個弟子,兩個弟子悔得腸子都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