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無病——千年苗醫2(1 / 3)

無毒無病——千年苗醫2

苗族醫藥知識逐漸豐富

戰國時代的楚國,苗族醫藥學發展至一定的高度,從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來看,不但記載申椒、女蘿、三秀、玉英、石蘭、鹿、牛腱、瓊漿、蜂、蛾、蝮蛇等150多種苗藥。

還根據事物生成“三生萬物”及“陰陽三合”的原理,在《惜通》中記述了用“申椒”、“木蘭”、“穗草”組成的治療心絞痛的藥方。此外,還記載了苗族醫生的掛藥療法,吞服自然藥汁法,粉散術,浴療術,治神術等。

他還指出人體的惠氣,是抗禦瘟神的能量,《大司命》中所說的“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禦陰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昔無兮,故人命兮有當,何離合兮可為”等,充分地表露了苗族醫生破均衡的醫學思想和大無畏的非天命觀,為後來苗族醫藥學的發展立下了基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有各種遺物和醫學文獻,其中一座墓即是苗族墓。漢墓保存完好的西漢女古屍手中握有兩個薰囊,即香囊,內裝有藥物,梆箱中發現的4個薰囊、6個絹袋、一個繡花枕和兩個薰爐中裝有藥物。

這些藥物經鑒定為辛夷、花椒、茅香、佩蘭、幹薑、高良薑、酸棗核、槁本、皮等芳香性藥物,其均含揮發油等有效成分,具殺菌、祛風、發汗等作用,都是苗家常用物。

這些珍貴遺物表明,苗族先民很早就用以佩帶辟穢,避免傳染,已具隨時隨身帶藥與用藥的豐富經驗和講生防時疫的良好習慣,並用以做皮膚消毒、殺菌防腐的隨葬品。

在馬王堆漢墓的醫學文獻中,主要部分是我國最古老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全書分52題,每題都是治療一類病的方劑,少則一兩方,多則20多方,共有醫方283個,收藥物247種,其中將近半數是《神農本草經》未予收載的,這些可能是早於《神農本草經》的資料,甚為珍貴。

《五十二病方》早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如其中的藥物“答”,則為苗族稱的豆科植物。

曆史上,湖南長沙是苗族先民地,這一發現則為苗族醫藥的悠久曆史提供了有力證據。馬王堆漢墓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所呈現的文化結構特征,即中原文化與苗楚文化的錯綜結合,也體現了漢文化與苗楚文化的共同結晶之特質。

苗族醫生將疾病分為冷病、熱病,簡稱“兩綱”,認為冷病、熱病是相互對立又存在一定聯係的兩類疾病。一般來說,凡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表現為慢性、寒冷、虛弱、安靜、功能低下等多屬冷病;表現為急性、灼熱、躁動、機能亢進的多屬熱病。熱病須用冷治,冷病須用熱治。

盡管疾病的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均可以用冷、熱二病來概括。苗族將疾病按冷經、熱經、半邊經、快經、慢經稱為五經分類:

冷經:主要表現為全身發冷,寒戰,顏麵蒼白,肢體蜷縮; 熱經:發熱大汗,麵顏發紅,心煩口渴; 快經:突然不省人事,大汗,四肢強直或抽搐,兩眼直視,昏迷,多在12天內死亡;啞經屬快經範圍,其神誌清醒後,多留有後遺症; 慢經起病緩慢,病程長,形體消瘦,麵色蒼白,四肢無力,失眠,盜汗; 半邊經為頭、舌及半邊肢體麻木,不能行動。

依據病因的不同,苗族藥物將臨床用藥總結為兩大類,一類是冷藥,另一類是熱藥。藥物又分為酸、甜、辣、麻、澀、辛、淡等七味。

苗族醫生用藥的基本原則是:熱病用冷藥,冷病用熱藥。 按“五經”的用藥原則是:凡味甜、麻、香、辣的藥物屬熱藥,歸屬冷經;香、辣的藥物同時歸屬於快經、半邊經;凡味酸、苦、澀的藥物屬冷藥,歸屬熱經。

苗族醫生傳統療法主要有藥浴療法、治痘法、拔毒法、外敷法、刮痧療法、蛋滾療法、熨法等。

屈原在《離騷》中記載:“浴蘭湯兮沐芳。”文中“蘭”即秋蘭,就是指澤蘭。用澤蘭煎湯沐浴治療疾病是傳統藥浴療法最早的記錄。

公元41年,漢武帝封馬援為伏波將軍,他62歲時率軍抵臨沅,即湖南常德,因地勢險要,天氣炎熱,水土不服,軍中疫病流行,兵士死亡多。馬援也身染疫病死於軍中。疫病中就有痘病,即天花,傳染性極強,當時是無法治療的。

在湘西的苗族地區,早就有種人痘預防痘病的醫療習慣,這與馬援當時痘病流行是有曆史淵源的。後來在湘西吉首城區峒河北岸還建有伏波宮,以紀念馬援將軍。

拔毒法是指用苗藥外敷,將體內異物拔出。古代苗族人用螻蛄拔箭、消魚骨鯁喉。“螻蛄消水腫、除惡瘡,去翅足炒用。治箭鏃在咽喉胸膈及針刺不出,搗取汁滴上三五度,箭頭自出。治鯁、用腦吞之瘥亦治,刺不出敷之即出。”

傷寒病發狂兼發斑疹的治療,在《驗方新編》一書中記錄了苗族人用癩蛤蟆貼敷治療之秘方。“凡傷寒發狂,眼直舌強,或發斑疹,急用銅錢於脊背、兩手彎、兩乳旁、兩腿彎刮出青紫色,隨取癩蛤蟆一隻,但目紅、皮紅、腹無八字紋者勿用,破開去腸肚各物,貼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並用煮熟雞蛋,去殼,於刮傷處乘熱滾擦,隨滾隨換,其病頓減,有起死回生之功。滾過雞蛋埋入土內,不可使雞犬誤食。此苗人秘方也。”

苗族醫藥多用草藥,少用市裏藥店之官藥。因官藥放存過久,正氣散盡,性較平和,難治見效;縱見效而需日久。不如草藥性質較烈,鮮藥尤佳。

現采鮮用是苗族醫生用藥的一大特色,草藥治病時間短而效速,人人樂用之。在藥物的用法上,對內服藥一般用煎、煮、熬等方法加工。用藥方法還根據治療疾病需要選用外敷、點眼、衝陰陽水內服、外洗、藥水煮治、熱熨法等。

在苗藥的采集加工時,苗族醫生對特殊用藥也采用特殊方法加工炮製。如汗漬法、熨製法、酒製法、尿製法、霜製法、雪水製法等。

貴州苗族地區處於雲貴高原東部,重巒疊嶂,此起彼伏,屬高原山區。“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由於這種地形特點,隨著山勢高度變化而形成了熱帶、溫帶、寒帶交織的立體氣候,雨量充沛,獨特的地貌,山山有泉,泉泉有水,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特征條件下,動植物品種繁多,且礦產資源豐富,曆來為我國四大藥材產地之一。

苗地藥材,生長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中,造就了獨特的藥效成分結構,這些藥材被苗族先民創用後,如同藏藥、蒙藥一樣,特殊的產地,特殊的用法,有著說不清的神奇療效。

因為苗族先民長期遷徙且分散寨居,苗族成為隻有其獨特語言體係,卻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他們隻能沿襲祖祖輩輩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對某些事物的稱謂,以及方言土語習慣。

因此,根據藥材生長的環境差異,用藥部位不同,他們對藥材名稱的稱謂也不同,如生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中藥材菟絲子,長在土中稱為“兔絲”,長在木上稱為“女羅”。

同一藥材的叫法不統一,如中藥材淡竹葉,苗語中有“銳路羅”、“仰格隴給”、“彎努給右”的不同叫法。

[旁注]

辛夷 又名望春花,色澤鮮豔,花蕾緊湊,鱗毛整齊,芳香濃鬱。由於辛夷花能入藥而味辛,花苞如夷,所以醫學上定名為“辛夷”。

《五十二病方》 是我國最古的醫學方書,卷首列有目錄,目錄後有“凡五十二”字樣,每種疾病均作為篇目標題,與後世醫方書之體例相同。此書所載絕大多數為外科病,其次為內科疾病,還有少量婦兒科疾病。書中除外用內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種外治法。

刮痧 我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

《驗方新編》 是一部博載民間習用奇驗良方為主而兼收醫家精論治驗的方書。最典型的是清代梅啟照增輯的24卷本。本書按人體從頭到足的順序分部,內容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骨傷等科的醫療、預防、保健的方藥與論述,以及怪症奇病的內外治法、方藥、辟毒、去汙雜法。

炮製 中藥材在應用或製成劑型前 ,進行必要加工處理的過程。由於中藥材大都是生藥,或有異味,或有毒性,或潮濕不宜於保存等,經過一定的炮製處理,可以達到使藥材純淨、矯味、降低毒性和幹燥而不變質的目的。另外,炮製還有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物性能,便於調劑製劑等作用。

[閱讀鏈接]

由於生長環境不同,用藥部位不同,用法習慣不同,名稱叫法不同,加上藥效神奇,苗藥往往會使外族人不知所措,顯得詭異不解.

因此,在很多廳誌中都有記載,其中《鳳凰廳誌》中記載:“苗地多產藥耳……其藥名詭異,非方中所載,奏效甚捷。”

苗族醫藥體係的形成

悠久的苗族發展史,必然存在悠久的苗族醫藥史。在民族的生存、鬥爭和繁衍方麵,苗族醫藥的作用占有特殊的地位。苗族人民在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到了明代,李時珍的名著《本草綱目》第一冊有17種苗藥,第二冊有27種苗藥。《本草綱目》還記載了不少苗族藥物的形態、采集與用藥經驗。

如與苗族藥物名近音同義的則達20多種,如菊花,李時珍就載有其苗名為“節華”。又如在菖蒲條下,引蘇頌《圖經本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