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神話——雪域藏醫1(1 / 3)

不朽神話——雪域藏醫1

藏族醫藥學起源於西藏,是藏族人民在高海拔、空氣稀薄、缺氧的自然環境,通過長期豐富生產和生活實踐,博采祖國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論體係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傳統醫學體係。

藏族醫藥學是古代藏民族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思想的哲學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五行學說是古代藏族哲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柱。

古代藏族醫學家將它成功地引入醫學領域,正確地闡釋了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過程,以及治療作用的一般規律,極大地推動了藏族醫學發展,使之形成了獨有特色的理論體係。

藏族醫藥在雪域的萌芽

青藏高原是藏族醫藥學的發祥地,大約在4000萬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後地殼上升,海水退去,現出陸地。約在12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地勢隆凸形成高原。

藏族史書中也記載說:“到處水滿成大海,地殼隆起水退盡,衛康地貌始顯露。”又說:

上部阿裏三圍似湖泊,中部衛藏四若象溝渠,下部多康六崗如井田。阿裏三圍鹿馬棲息區,衛藏四若虎豹出沒地,下部六崗飛禽嬉戲洲。

以後,這裏逐漸成為雪山環繞、湖河縱橫,草木豐茂,動物繁衍,礦藏豐富的清涼世界。天地造化的自然環境為藏醫藏藥的產生創造了優越條件,“有了人類,就有了醫學”,這一醫學起源的論斷同樣適用於藏族醫學。

西藏地區陸續發現有舊石器、新石器和金石並用的文化遺址,證實藏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青藏高原生活,他們在同自然和疾病鬥爭的漫長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進而創造了藏族醫藥學。

《藏醫史》中記載消化不良是藏民族最初認識的 一種疾病。藏族先民一開始就過著狩獵和逐草而牧的遊牧生活,由於地處高寒、食用生冷肉乳食品,患不消化病自然很普遍,火的應用,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火可以燒開水,煮食物,有利於消化,火可以取暖,防止了許多疾病發生。

火還可以直接用於治病,《藏醫史》記載,火燃柏枝、艾葉煙熏住地和衣物可以驅除病邪。 火燒石頭熱敷、熱敷患處用以消腫止痛,並由此逐漸產生火灸療法。

另外,用新剝動物熱皮熱敷或用新殺動物胃中糜物熱敷,治療腹痛和腫脹、關節炎等疾病。

不僅如此,早在遠古時期,藏族先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大量防治疾病的知識。《宇妥·元丹貢布傳》記載,遠古時藏地,人生病怕傳染給他人,背到離家較遠的地方隔離起來,醫生是父母,用調節飲食來治病。

以後,在石器時代,用打製的尖石塊割破腫脹放出膿血來治療肌膚浮腫,並由此逐步產生了放血療法和金針療法。用冷水噴激或用冰冷物體罨敷來治療炎腫,由此總結出冷敷療法。

隨著農牧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藏族先民掌握了打酥油、釀酒等技術後,懂得用熔酥油止血療傷,酒糟熱敷用以消腫等許多原始療法。

同時,先民們從藏羚羊等一些動物受傷後,本能地尋找一些藥物舔食或蹭擦傷口,傷口或骨折得以愈合的啟示,找到許多動物“斷續藥”來治病。這樣,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許多植、礦、動物有治療疾病作用的道理。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出生在青藏高原魏摩隆仁地方附近的古象雄王子辛繞彌沃齊以原始苯教信仰體係為基礎創立了雍仲苯教。

辛繞彌沃生活的年代,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為同一時期。他根據當時人們的心理特點,並沒有直接廢除原始苯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並對其進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苯教中包括藏醫、天文、曆算、地理、占卦、超度、夢兆、招財、招福、石碑銘文、雕刻以及沐浴等儀軌,從而成為藏族人民防止來自人和動物的疾病,或者用於帶來日常生活中的利益的新派宗教。

雍仲苯教成為後世西藏及其周邊地區人們重要的精神信仰。並由此產生了西藏本土最早的醫學“苯醫”。辛繞彌沃齊的長子傑普赤西是一位有成就的醫生,一生收集有20000多條醫療經驗,招收許多弟子講授《十萬疾病·黑函》、《十萬療法·花函》、《十萬藥物·自函》等本教醫書,著有 《治毒·萬字符》等醫書,詳細論述了解毒藥物“動物寶”的來源、分類及其功能。

後世的藏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還保留著諸如 “達亞幹”、“列哲”、“達周”、“曼恰拉”、“哲散”等很多古象雄醫學即本醫的術語和藥名。

紮塘版《四部醫典》後記中也明確注有審訂時特別參考了象雄醫書《法輪王·醫藥薈萃》等字樣。敦煌石窟中發現的《灸法殘卷》中也有許多香雄語的藥名和病名。

這些資料表明早在公元前500 年前後,西藏已有了自己的原始醫學。盡管那時的本醫巫術和醫術混為一體,治病過程中充斥著卜病召福,祈神乞藥等迷信活動,但不乏大量原始的醫藥知識和治療經驗,十分珍貴。

公元前 200年左右,藏族先民對藥和毒有了進一步認識,據《五部遺教·大臣篇》記載,聶赤讚布在雅隆被眾部落推舉為第一代吐蕃王讚普時,他提出6點疑慮,其中第五點疑慮是:“有毒何以治?”

有位智者馬上回答說:“有毒就有藥。” 表明當時已經掌握了治療中毒症的藥物。

到了3 世紀,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托托日年讚時期,西藏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醫事活動的醫生,並在這一時期,天竺醫生也開始來西藏行醫。

《宇妥·元丹貢布傳》記載,天竺著名醫生布吉嘎西和布拉嘎則倆兄妹來藏治好了很多病人。藏王聞聽後立即邀請到雍布拉崗宮,賜坐於高座,熱情款待,並將公主意吉若恰嫁給布吉嘎西,期望生子繼承醫術。

後來,意吉若恰公主生下一子取名東格托覺尖,他長大後,父親和姑姑兩位醫生授以《脈診經》、《飲食療法經》、《方劑經》等 5 部醫書和許多治療經驗,隨後布吉嘎西和布拉嘎則倆兄妹返回本國。

東格托覺尖繼承父業,不斷鑽研,終成一代名醫,曾擔任藏王保健醫,其子孫幾十代皆為名醫,藏族醫學史中稱“宇妥世家”。

總之,在公元前幾世紀,藏族先民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逐漸積累醫藥知識和經驗,具有高原特色的本民族醫學開始萌芽。

[旁注]

《藏醫史》 藏族醫學著作。德西?桑吉嘉措著於1704年。本書不分卷,著重敘述藏族醫學發展概況,論述了醫方明,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藏族醫學與其他醫學的交流情況,醫家及醫學著作。

藏羚羊 生活在青藏高原,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是我國特有物種,群居。藏羚羊背部呈紅褐色,腹部為淺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形狀的角用於禦敵。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的底絨非常柔軟。

吐蕃 該稱號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根據較普遍的說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苯”音轉而來;也有人認為,蕃意為農業,吐,是漢語“大”的音轉,係就吐蕃向唐朝自稱“大蕃”而音譯。

[閱讀鏈接]

曆史記載藏族醫學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他對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生產力發展等方麵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毒就有藥”是藏族醫藥學的原始理論藏族祖先們在同大自然鬥爭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一些動物、植物、礦物具有祛除人體疾病的道理,還認識到有些動物、植物和礦物對人體有毒害作用。

這就產生了“有毒就有藥,有藥就有毒,藥與毒並存,互為變化”的最早醫學理論,這是藏族醫藥學最原始的理論。

幾代讚普促進藏醫形成

6 世紀,藏族對麻風等傳染病有了較深刻認識,撥眼翳等手術也達到較高水平。據《藏醫史》記載,第三十代吐蕃王仲年狄染有“薩端”病,即麻風病,他為了避免傳染給下一代,竟然自願活活葬於窮結祥達墓穴中。

當時王子貢布紮因為天生的眼疾而盲,老藏王臨行前對王子留下遺言:“從阿夏請名醫治好眼睛。”

後來,王子遵父命請來阿夏名醫,用金針剝除翳霧始見光明,頭一眼看見吉雪達莫山上的一種野獸“年”,於是以此為名,被稱為 “達日年吏王”。

以後,囊日鬆讚王時期,從祖國漢地傳來了醫藥和曆算,而且中原西晉著名醫家王叔和的《脈經》也曾經傳入西藏。

囊日鬆讚的兒子鬆讚幹布統一全藏區,建立強盛的吐蕃王朝後,西藏經濟和文化進入繁榮時期。

史書中記載:

藏王派通米·桑布紮去學習梵文,返回後對原有的舊文字形體和發音進行改革,新造了藏文字。

藏文的創製對醫學交流和記錄創造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藏族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