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瑰寶——蒙醫蒙藥(1 / 3)

草原瑰寶——蒙醫蒙藥

蒙古族醫藥,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其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族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也是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它不僅有著豐富的醫療實踐,而且具有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診療經驗。

早在12世紀以前,蒙古族人民就發明和運用了許多適合地區特點的醫療方法。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原有的醫療經驗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古代蒙古族醫藥。

後來又吸收了藏族醫學、漢族傳統醫學和古代印度醫學的基礎理論和醫療經驗,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體係。

原始薩滿教形成蒙醫藥

相傳在上古時期,偉大的嘎吉斯部落的一個分支生活在極地之北,這個部落收到至高天神的保護,因為部族的人都非常的虔誠,所以至高天神賜予他們神的力量。

後來這個部族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君主科爾努斯,他神通廣大,並治理有方,漸漸地受到部族及附近部族的敬仰。

為了嘎吉斯人生活得更好,科爾努斯統一了嘎吉斯各部族,漸漸地科爾努斯成為嘎吉斯人心中的神,取代了至高天神的地位。後來科爾努斯戰死沙場,他的心化做一顆藍寶石,如果他的子孫能得到這顆藍寶石,就能統治黑暗世界。

科爾努斯有3個勇敢的兒子,大兒子叫“瑪庫斯”,後來去了東歐,歸依了東正教。二兒子叫“古都斯”,去了阿拉伯,歸依了伊斯蘭教。三兒子叫“哈斯”,去了蒙古草原,成為狼族開創者,

古代蒙古族勞動人民以遊牧生活為主,狩獵為輔,還有些相應的家庭手工業。他們勞動和生息在北方遼闊的蒙古草原和茂密的森林之中,普遍信仰薩滿教。

蒙古族先民連年累月同寒冷、潮濕、風雪作鬥爭,戰傷、摔傷等各種外傷也時有發生。這在客觀上要求他們不斷摸索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從而逐漸積累了調理寒熱、治療疾病的經驗,形成了具有初步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古代蒙古族醫藥。

作為蒙古族最早信仰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在蒙古民族發展史上,它是信仰的最主要的宗教形態,在蒙古社會生活中,處於中心教地位。蒙古族稱男薩滿為“博”,女薩滿為“渥都幹”。

蒙古族古代醫學是由以薩滿醫術為代表的原生性宗教醫療與民間醫療共同組成。薩滿醫術對蒙古族傳統醫學的影響較為集中地體現在傳統醫療上。

薩滿巫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醫療方法和經驗,豐富、發展了民間醫療的內容,為蒙古族傳統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實際上,巫醫治病,除使用特殊的心理療術外,又運用一些樸素的醫藥知識和一些簡單的療術。蒙古族薩滿的祛病巫術與民間醫術有著不解之緣。

薩滿醫術對蒙古族傳統醫學的影響較為集中地體現在傳統療術上。如哲裏木蒙古族醫學的傳統療術主要有蒙古灸、放血、針刺、外傷科、整骨術、正腦術、按摩、熱熏、熱敷、瑟必素療法、酸馬奶療法等極具民族特色的內容。

這些療法主要是從體外施治,以調整和恢複失調的機體功能的平衡關係,改善血液循環和精華與糟粕的吸收、分解及排泄等正常生理活動,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薩滿大多反應敏銳,接受能力好,邏輯性強,預見準確,容易接受和掌握利用原始古族醫藥知識。“薩滿醫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和精神治療。

薩滿以變化的意識狀態接觸動植物及整個大自然與之交流。他們了解有關植物的專業知識和使用不同藥物的知識,所以也可以對患者進行藥物或其他物品治療。

在醫巫不分家的古代社會,薩滿文化促成了早期蒙古族醫藥的發展。古代蒙古族人以薩滿教的教理作為遵循的精神力量和衡量事物、認識客觀世界的依據。古代蒙古族醫學的萌芽在薩滿手中,吸納了原始薩滿教的原始自然觀,原始薩滿教促進了古代蒙古族醫學的進一步發展。

如薩滿教關於火的樸素認識,以及民間流傳的由火的溫熱刺激使身體某一部位病痛得到緩解或治愈等,促進了傳統蒙古族醫學熱薰、熱熨、火炙等熱性外治療的發展。

蒙古族傳統療術中的灸焫療法就是直接借用火的神聖力量驅魔治病的手段。人們選擇火療,正是源於對火的威力的崇拜。認為火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戰勝一切生物,對引起疾病的鬼神,可以用火的神力來祛除疾病。

灸法在蒙古族民間作為重要的醫療手段而傳承,盡管原始火療帶有巫術的性質,但卻具有祛除寒邪、溫暖陽氣、消毒避穢、滅菌等實際效能,因而得以傳承,成為後世蒙古族醫療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蒙古族醫學的“哈那忽”,即放血療法,就是適當放出惡血及病血來治療疾病,是蒙古族醫學中的一種比較古老,且沿用千百年的醫療方法。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隨水草而轉移,決定了醫療手段必須簡便速效。長期食用肉食,積熱內盛,適於峻急攻下。經過多次放出惡血,病痛得以緩解,被蒙古族人民稱為“鬼邪遁去”,經這多次多人的體驗後,放血療法漸漸成為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特有的治療手段。

原始蒙古族針刺療法就是用金針或銀針刺入人體的特定穴位給以刺激;或通過加溫或冷卻針體傳導溫熱或冰冷,以增強刺激;或用特製的器械,穿破皮膚,排除淤滯於局部的病氣、黃水及膿液等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法。

在蒙古族傳統醫學中,整骨術是一項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征的醫療技術。這一特殊的醫療技術最初就是從薩滿醫術中分化出來的。

整骨術在發展過程中一度曾被薩滿所掌握。在蒙古族薩滿巫醫中把從事接骨、整骨的薩滿,被稱為“牙思巴裏雅其博”或“黑狗大夫”。

薩滿治病時使用具有神秘色彩的咒語和禱辭加上世代相襲的整骨技術。他們技術精湛,具有神奇的療效,是蒙古族傳統療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常寶貴的民族醫學遺產。這一古老的傳統醫術脫胎於薩滿教的痕跡依稀可辨。

在蒙古族博中,還有專門醫治年輕已婚婦女、未婚女子所得的身體上的不適症和精神的疾患的“安代”療法的博。能夠主持“安代”治療儀式的博,被稱為“安代博”。

“安代”療法是民間集心理治療、軀體治療、運動治療、音樂治療於一體的綜合治療方式。但“安代博”對病因的解釋始終未能完全擺脫神秘的宗教色彩。

在哲裏木地區,通曉催生術、保胎術和婦嬰保健,並從事接生、產婆職業的,被稱作“德木其博”。蒙古族女薩滿“渥特根”大多承擔著這一職責。

此外,薩滿教的自然觀、病因觀對蒙古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響。蒙古族的醫藥文化紮根於自身社會的、民族的土壤,與本民族的思想觀念有著天然聯係。

薩滿教作為從民間信仰發展而來的原生性宗教,其宇宙觀與自然觀,必然對蒙古族傳統醫學理論產生影響。

蒙古族傳統醫學理論具有樸素的自然觀和整體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與自然相抗爭、相協調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和運用自然力,調整人體自身以適應自然。

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體觀、以調整人體功能為主的醫學觀。整體觀認為人是由身體、心理和精神構成的精細而複雜的整體,因此,要以整體觀來診斷和治療疾病。

又因為個體差異,醫生在診斷和治療時要辨證施治。健康意味著身體、精神、情緒的和諧與平衡,而不單是沒有病。在治療疾病時,重視病因的查找。

對於薩滿治病而言,查找病因是第一位的,治療疾病首先要祛除的是病因,而不是隻緩解症狀。認為治本比治標更重要。

[旁注]

薩滿教 在原始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流傳於我國東北至西北邊疆地區操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族的許多民族中,對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習俗等各個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因為通古斯語稱巫師為“薩滿”,故得此稱謂。

正腦術 蒙古族的正腦術是蒙古族醫療傳統醫術,通過人工震動治療腦震蕩,該法曆史悠久,在蒙古族醫藥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詳細記述,正腦術治療方法有4種,但無論何種方法,均應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適用於牧民落乘、跌傷等外傷所致的腦震蕩。

熱熨療法 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物理療法。其方法是將導熱物質加熱後,迅速用布包裹,然後在患者身上的特定部位來回移動或反複旋轉按摩。其法操作簡便,適應症廣,副作用小,對某些病有獨特療效,因此在民間應用十分廣泛。

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起源於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庫倫旗。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過去舉辦安代是請“薩瞞”巫師驅鬼治病,後來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閱讀鏈接]

就蒙古族醫學而言,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原始薩滿教對蒙古族醫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原始薩滿醫術的不少內容是古代蒙古族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薩滿巫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的醫療方法和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民間經驗醫療的內容。薩滿的除疾治病,不僅對維係氏族的生存與繁衍起到了積極作用,對傳統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也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蒙古族醫學的三根五元

蒙古族醫學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後,漸漸從薩滿巫術中分離出來,至12世紀以前,蒙古族人民就發明和運用了許多適合地區特點的正規醫療方法。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遼闊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蒙古族社會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隨蒙古帝國的興起和強大,同內地各兄弟民族,特別是同漢、藏族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蒙古族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麵發展,蒙古族醫學傳統療法及臨症用藥、理論、實踐等諸方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

於是,蒙古族醫學又吸收了藏族醫學、漢族傳統醫學和古代印度醫學的基礎理論和醫療經驗,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體係。根據有關著作的記載,那時已經出現了適應當時社會生活條件的蒙古醫藥知識。

蒙古族醫學理論體係的顯著特點是:以陰陽五元學說哲學思想為指導的整體觀和對六基症的辨證施治。六基症理論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歸納為“赫依、希拉、巴達幹、血液、黃水、粘蟲”等6種。把疾病的本質歸納為寒熱兩種,把發病部位歸納為髒腑、黑脈、白脈、五官等。

當時蒙古族醫學以“三根”學說為主要理論基礎,三根指:“赫依”、“希拉”和“巴達幹”,其中赫依指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希拉是火熱之意;巴達幹則指體內的一種黏液狀物質,具有寒性的特征。

蒙古族醫學古籍中記載:

人胚在演化過程中隨其形態的變化,初成脈由其臍部分出三根。一根上行形成腦。巴達幹依屬於腦,存在於身體的上部。

另一根伸向中路,形成命脈。希拉依屬於命脈與血,故存在於身體的中部。

另一支向下延伸,形成密處。赫依屬於密處,存在於身體的下部。

蒙古族醫學根據三支脈的不同走向及所在部位,把人體分成上、中、下3個部分,即心髒以上為巴達幹部位,心至臍部為希拉部位,臍部以下為赫依部位,約相當於中醫和氣功中的下丹田。

人體的生命現象,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的活動過程,內而消化循環,外而視聽言行,都不是孤立進行的,還有內髒與內髒之間,內髒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的有機聯係,都是三根作用的結果。因此,三根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

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製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故人體功能得以正常運轉。這是正常三根的生理作用。

如果三者之間任何一方出現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調時,將引起反常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三根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同樣也表現在異常的病理變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