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苑奇葩——民族醫藥1(1 / 3)

醫苑奇葩——民族醫藥1

我國民族醫藥曆史悠久,各具特色,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近20個擁有較為係統的醫藥文化,它們與中醫藥共同組成了我國民族醫藥的“百花園”,在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苗族、藏族、蒙古族三大醫藥之外,維吾爾族、壯族、傣族、彝族、侗族、回族、瑤族、黎族、土家族等民族醫藥也各有本民族的特點,他們都是我國民族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奇的維吾爾族醫藥

公元前5世紀以前,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遊牧、農耕的古代維吾爾族祖先,在同自然災害和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就懂得利用一些自然因素來處理簡單的疾病。

如用黏土、蒜汁和草香塗在肢體上預防害蟲,用溫泉浴、披獸皮和灼熱的細沙埋體來治療關節疼痛,割破耳後靜脈醫治騎馬性關節疼痛等。

早期的維吾爾族醫學經曆過一段蒙昧時期,除樸素的藥物、物理療法外,巫術治療也曾占有重要位置。當時,人們信奉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在後來的回紇族中,男巫師叫薩滿,女巫師叫烏答,他們既能占卜、除鬼,也用禱告、藥物等治病。

公元前5世紀左右,西域一帶開始有了較為先進的醫療活動。如炒麥皮熱敷、草藥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屍體防腐的方法等。

從古代墓葬中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術及接骨方法。有些骨骸中頭顱骨的鑽孔表明其技術是比較先進的。

在他們生活過的山區岩壁上,還遺留動物和人不可分離的岩畫,如天山呼圖壁縣紅山大型生殖岩畫及許多山脈中放牧岩畫,大量反映了鹿、羊、馬、牛等20多種家養和野生動物。從所刻畫的動物上能夠看出,他們已開始認識和注意動物的某些髒器、血肉、筋骨、腦和角等對人體所具有的醫療保健作用。

到了公元前4世紀前,古代維吾爾族人的醫藥學基本思想已經形成,維吾爾族的醫學理論是基於自然界的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學說。

四大物質相對於生命的四種屬性,是保持機體平衡的因素,哪個屬性都不能缺少,既不能偏盛,也不能偏衰,否則就會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

這一唯物的自然觀,後來被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所接受,成了他們整個醫藥學觀點的基礎。希波克拉底青年時代曾生活在黑海北岸的塞種人中間,他在奠定自己的整個醫學觀點的基礎的《空氣,水和土》一書寫到自己曾是受益於塞種人的醫藥學。

在培裏克斯時代,塞種醫師和巫師在希臘很受尊敬。古希臘醫學著作被譯成阿拉伯語以後,其四要素學說就正式成為以後時期的阿拉伯醫學、中亞醫藥學的基礎理論。

公元前400多年前,塔裏木河流域的於闐國的哈孜巴義編著有一本藥書,其中包括茴香、堇香、番瀉葉、傷食、食鹽等312中草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的藥性、功能和主治等知識,曾吸引古希臘醫學家非拉圖的來訪使者。

希臘國王為得到此書,許諾為塔裏木於闐國人建造宮殿,並為專程送藥書的哈孜巴義的兒子陪嫁公主。維吾爾族醫藥在當時的曆史影響可見一斑。

成書於秦漢時期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記載了古代維吾爾族祖先已經了解到藥物的治療作用: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這段文字也說明,古代維吾爾族祖先早就了解藥物的治療作用。況且,應用毒藥是用藥水平的較高階段。

自漢武帝派遣張騫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後,中原漢族的醫藥知識和成就傳到西域,而西域的豐富物產和醫藥輸入內地,並且經這一地區與阿拉伯等國家進行了頻繁的醫藥交流。這種交流一直持續到唐代。

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一些西域物產,其中包括胡桃、胡蒜、鷹嘴豆、石榴、紅花等藥用植物。還有《史記》中記載的康居國的“浮苡草”;悅般國的“止血藥”;龜茲國的“石流黃、雌黃、胡粉和沙鹽綠”;呼似密國的“琥珀”;波斯國的“水銀、鬱金、蘇合香、青木香、柯犁勒、安息”;天竺國的“白真檀、石密”;西域女國的“朱砂和麝香”等,都反映了當時西域諸地的醫藥狀況。

6世紀,即在隋唐統轄西域的前半期,當地民醫輩出,著書譯書成風,醫藥交流極為活躍。

同時,中原漢醫的一些常用方劑和診斷技術也傳到西域。如漢代武威藥簡、唐代高昌針灸經。又如吐魯番的唐代手抄文獻中有《張文仲療風方》、《神農本草經》、《焉婆五髒論》和《諸醫方髓》,還有唐人方等。

《隋書·經籍誌》醫方類有書256部,其中5至6部是西域名醫著,如《西域名醫所集要方》4卷等。

其中有幾部是龜茲國名僧鳩摩羅什所譯著。他於383年開始傳教,並譯佛經,也翻譯了佛教醫學著作,其中包括他母親、龜茲國王妹妹耆婆的《耆婆五髒論》等。

從《神農本草》到唐代《新修本草》共載850種藥,其中首次增添的114種藥物中多數是西域地道貨,如:胡桐淚出車師,即龜茲,綠鹽出焉耆,硇砂出西戎,阿魏出昆侖等。西域地區物產豐富,也為當地人民提供足夠的治療疾病的藥物。

維吾爾族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與疾病不斷作鬥爭而創造出來的醫學體係。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理論,成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自從西漢時期開拓和統一西域以後,橫穿西域的“絲綢之路”暢通,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東西方醫藥相繼薈萃在中亞腹地新疆,這就刺激了當地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維吾爾族的祖先經曆了草原遊牧和塔裏木盆地農業兩種經濟生活方式,其醫學也深受這兩種方式的影響。11世紀後,由於維吾爾族信仰了伊斯蘭教,也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醫學的影響。

維吾爾族醫學正是在積累和發展本民族醫學的基礎上,又汲取東西方不同地區和民族醫藥文化之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維吾爾民族特點的傳統醫學體係。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維吾爾族醫學在其理論的指導下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謹的臨床醫療體係,其中主要有診斷、治療的方法及原理,臨床用藥的方法與原則等。

維吾爾族醫藥具有獨特的臨床有效性,有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體係。它和中醫學、藏族醫學等民族醫藥學相比,有著其獨特的治病理念。

維吾爾族醫藥學主要是由氣質學說、體液學說、器官學說組成,它認為,人體的病灶主要是由氣質失調,異常黑膽質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體內的異常黑膽質。由此發展的維吾爾族醫維藥對預防腫瘤、心血管病、皮膚病、糖尿病有獨特效果。

維吾爾族醫學把人的氣質、體液、內髒、器官、組織、生理、病理現象,按照事物的不同形狀、特點、作用、性質分別歸屬為火、氣、水、土,借以闡述說明人體生理、病理複雜關係和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進行辨證論治,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

[旁注]

回紇 突厥的分支,我國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汗國從646年建立至840年滅亡的近200年裏,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後分三支西遷和南遷到了新疆和甘肅,後形成了維吾爾族和裕固族。

於闐國 古代西域王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故手工紡織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於闐自2世紀末佛教傳入後,逐漸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

龜茲國 庫車古稱,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於此。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代西域出產鐵器之地。

鳩摩羅什 (344年 ~ 413 年),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玄奘並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閱讀鏈接]

發源和發展於新疆的維吾爾族醫藥具有25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傳統醫藥和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悠久的維吾爾族醫藥,長期以來集阿拉伯、古希臘醫藥之所長,並受到中醫藥學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基礎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發揮著神奇的效用,孕育出豐富的民族醫藥文化。

源於佛教的傣族醫藥

傣族是我國西南邊陲,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族源於“百越”的一支。早在2000多年前,司馬遷《史記》中即有“滇越”、“乘象國”的記載。

傣族先民在雜食穴居的遠古時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鬥爭中,通過不斷探索、積累、總結,萌發了原始的傣族醫藥。初期的傣族醫藥僅停留在單方、驗方的認識和應用階段,以“家傳口授”的方式世代相傳。

後來,逐漸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傣族文化、傣族醫藥,這與佛教中的小乘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

小乘文化發源於古印度,約7世紀,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並以巴利文音係為基礎,根據印度字母體係,形成了古傣族文。用古傣族文在貝葉上書寫佛經,成為最早的傣文貝葉經,第一本書是布塔果沙聽所著的《維蘇提麻嗄》。

貝葉經號稱84000部,除小乘經典外,還記載了許多民間傳說、醫藥故事等。

以上事實說明,傣族醫藥的最早經書《貝葉經》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作為傣族醫藥基礎理論核心的“四塔五蘊”學說,隻能伴隨其文字語言的應用的產生,故其成形於小乘文化傳入之後是可以肯定的。

據《貝葉經》記載的史料說: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醫藥。從西雙版納《國土資源》第一節推斷的時間來看:“當補臘薩哈”即橄欖時期,相當於公元前536年,傣族便有了民藥。如2000多年前的傣族醫方“雅叫哈頓”五寶藥散、“雅西裏捫囡”萬應小藥丸、“雅暖”睡藥劑等,一直流傳沿用後世。

但從後世發現的《戛牙三哈雅》一書產生的年代來看,佛祖釋迦牟尼的同齡人,他的貼身警衛、秘書,也是釋迦牟尼的徒弟,在釋迦牟尼身邊主管醫藥及其經書的阿侖達聽,為了歸納整理一套有關傣族醫藥方麵的醫藥學專著,曾數次向佛主釋迦牟尼跪拜請求。

後來,阿侖達聽在得到釋迦牟尼的許可後,他根據傳說10萬年以前和幾萬年以前納臘達和戛古先塔曆代相傳下來的經書《納臘達俄》、《納臘達叫》、《納西達迭》、《納西達費》、《迭哈西臘》以及《三比打嘎》的《蘇點打》、《文乃》、《阿皮塔麻兒幹比》等經書中記載的醫藥知識,摘錄整理編成《戛牙三哈雅》一書。

據推測,阿侖達聽大約於佛曆380年,即公元前164年寫完這套有關傣族醫藥的第一部專著。

據古籍《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傣族醫藥形成體係也有1500多年的曆史記載。

在傣族醫藥形成和發展史上,傣族醫學文獻中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種經典描述有同有異,歸結起來有3個方麵:

一是傣族人民經過千百萬年的艱苦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鬥爭,認識了人與自然、疾病的相互關係。或者通過“神農嚐百草”的活動,懂得了對各種動植物服食的經驗,並根據其複雜的味道,逐漸產生了理性認識,並給予分類命名。

後來為了適應惡劣的氣候環境,遠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常把一些禦寒,解暑,可預防疾病的動植物的葉、皮用來做衣禦寒,煎煮當茶飲,從而產生了保健知識,這一演變過程深深地植根於民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