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苑奇葩——民族醫藥2(3 / 3)

作為瑤族一寶的靈香草,也多處見於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 《夢溪筆談》中說道:靈香草“唐人謂之玲玲香,亦謂玲子香”。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則記載了靈香草的生長條件、產地,炮製方法及銷路。書中記載:

瑤洞及靜江、融州,象州,凡深山木陰沮洳之地,皆可種也。

並將種植所得的靈香草熏以煙火而陰幹之。然後運往山外出售。

靈香草可作藥用,曾記載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距瑤族種植,利用靈香草至少遲200年。瑤族先民除用靈香草作香料、驅蟲、驅蚊外,還用於治療感冒發熱、腹痛、腹瀉、頭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絕育。

在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方春時,瑤女數十,歌嘯山穀,以尋藥挑菜為事。

可見,在宋代瑤族先民用藥已相當普遍。不僅習醫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婦女,都能“以尋藥挑菜為事”。這充分說明瑤族醫藥的悠久曆史。

到了清代,瑤族醫藥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瑤族長期以來,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種。以砂仁、芋、楠、漆、皮、藤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瑤族……善識草藥,取之療人疾,輒效”;“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寨行醫”。

可見瑤族人民種植、利用草藥的品種增多了,技術提高了,對各種草藥的性味功能深入的認識,對臨症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起到“取之療人疾,輒效”的療效。

同時,已形成了一支專業或業餘的醫藥隊伍,擴大了行醫範圍。“沿寨行醫”大大方便了群眾,從而也推動了瑤醫藥的進一步發展,不斷壯大醫藥隊伍。

瑤族在診療方麵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種多樣,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病,除了風、氣、蟲、毒、飲食和外傷之外,體內的五髒六腑、氣血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從而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診斷方法,如除了望、聞、問、觸之外,常用的還有甲診、掌診、舌診、耳診和麵診等。

瑤族醫生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症狀特征,總結出了風、鎖、豆、痧等病症和名稱。在治療上除了采草藥內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帶等之外,還有放血、點刺燈劃灸、艾灸、骨灸、席灸、藥物灸、藥棍灸以及拔罐、針挑、捶擊、拍擊、搔抓、滾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稈草刮、萱麻刮等。

瑤族醫生所治療的病種包括了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及神經等各科,許多方法療效顯著。瑤醫將藥物歸納為“五虎”、“九牛”、“十八鑽”、“七十二風”,對藥物的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藥結合,是瑤醫省的特點,習醫者必懂藥,識藥者必會醫。所以,自古以來,瑤族醫生都是自己診病,自己采藥加工,配方發藥。

瑤族醫生不僅重視疾病的治療,而且在預防醫學方麵出很有研究。他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傳染,是可以預防的,並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複入”;“有疫鬁,則並焚其屍徒居焉”以及用芭蕉葉當碗,分菜吃飯等。

納西族分布在雲南麗江、永寧和四川、西藏的部分地區。麗江素有“藥材之鄉”的譽稱,境內有藥材2000餘種。

自唐代以來,納西族社會生產得到發展,創造了象形文字,受到南詔與吐蕃的文化醫藥的影響,形成了納西族巫教東巴教。

爾後出現了大量的東巴經典,記述了從原始社會至封建社會的醫藥文化知識。如《崇仁播迪找藥》記載了藥物,《點龍王藥經》記載了乳為補益用,《神將藥品經》記載了灑藥。又如祭中風癱瘓鬼經《布紮》、驅瘟疫鬼經《幾紮普米》、《送毒鬼經》等,則完全是對病魔、惡神、自然災害的咒語。

納西族先民很早就以草藥防病治病,民間醫生多為巫醫,應用自己實用之醫術治病的同時,也應用其他民族的醫藥手段治病。

原始宗教的巫與醫緊密地結合一起,巫醫跳神治病,首先是占卜、打卦,通過卦的顯示,決定治療方式。一般驅鬼念經,卦不顯示,跳神給藥或施術,巫醫一般掌握20種藥品,以及行施紮針、拔火罐、草藥熏鼻、火草點穴、草藥外用等方法。

清代道光年間,麗江鳴音鄉冷水溝的大東巴阿普肯命有一冊東巴醫藥專書《稱恩說律》,書中記載有草藥、動物藥、礦物藥200餘種,他據此行醫,醫術精深,當地人民甚為讚譽,此書在東巴之間相互傳抄,為行醫延壽之道。

納西族醫藥形成多元性發展,明代以來藏族醫藥學術發展迅速,北移的納西族與藏族混居一起,吸收藏族醫學知識。清代隨著中醫藥的進入,納西族醫藥增添了中醫知識。此後外國傳教士帶進西方醫藥,開設醫院,傳授西醫藥知識。

清代末期,醫學家和純厚搜集玉龍本草標本328種,壓製整理成冊,闡述了納西族用藥,是民族藥與中藥的結合。

納西組醫生看病也有望、聞、問、切診斷法,治療除藥物之外,還有放血、按摩、拔罐、灸法、骨傷病治療、破傷風治療、蛇毒治療、傷寒肋痛治療、火眼治療等特色療法。

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國中南和西南接壤之地,湘、鄂、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曆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聚集於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武陵山區。從土家族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分為秦漢時期及五代以來兩個階段。

在秦漢前後的漫長歲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嚐草識藥,治驗疾病,經曆了本能經驗積累、初期醫療活動及巫醫影響的過程。

五代以來,由於外來民族遷徙定居於土家族地區,土家族民間醫療活動較為活躍。五代時期到“改土歸流”前幾百年間,基本還是實踐知識的累積階段,尚未形成比較係統的醫藥體係。

清代雍正年間對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土家族中的有識之士,在前人識藥治病,實踐知識累積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實踐的反複驗證,使土家族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時期土家族民間出現了許多有關醫藥抄本,如湘西有《七十二症》、《三十六疾》、《四驚症》、《草醫藥案》、《急救良方》、《老祖傳秘方》、《草藥十三反》、《七十二七》等。

同時,鄂西州有清代末期名醫汪古珊《醫學萃精》一套,共16卷,40餘萬字,此書是集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藥於一體,突出地方特色的醫藥專著。

還有《蠻剪書》、《血醫專書》、《草藥彙編》、《外科秘書》、《醫學秘授目錄》、《醫方精選》、《陳為素記》、《臨床驗證回憶錄》、《人畜醫方錄》、《醫學指南》、《眼醫診艾》、《草藥三十六反》、《民族藥性歌訣》等。

以上收集的醫籍或抄本,有的書清代以前就流傳在民間,有的藥物考證,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有的書中有理、法、方、藥的記載。

這些醫籍和抄本同收集整理的“活資料”口碑文獻一樣,有其悠久的曆史,是土家族人民防病治病的經驗總結,包括診療、疾病、藥物、保健等;從整體上來看,既不同於中醫,也不同南方其他民族醫藥,是土家族的道地醫學。

土家族醫生認為,人體主要由肢節、筋脈、十竅、四器和三元等髒器組成。氣、血、精是人類賴以生命活動的物質,這些物質均由三元中的內髒所產生,人體各種生命現象均受三元中的內髒所支配。人體的精微物質氣、血、精經三元髒器往複灌注於肌體,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在病因病機上,有土家族自己的特色。在病因上注重外因,多由外邪中的風、寒、濕、火等“毒氣”致病。在內因上注重飲食、情誌、順應氣候等因素。在病理上以氣血變化為基礎,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致病機理。

土家族醫生在診斷與治療方法,既有相似中醫的診療方法,更有獨到的診法和傳統外治法。診法主要是看、問、聽、納、摸、聞、算等方法。

在脈診上,脈種脈象繁多,據統計,遍布全身有30多種脈象,是遍診脈的遺跡所在。常用脈主要是骨脈、命脈、天脈、地支脈等。

土家族醫生在治療方法上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是藥物治療,二是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法有汗法、瀉法、趕法、止法、補法、溫法、消法等治法。

外治法是土家族傳統療法的重要治法,更具民族特色,如火功療法,封刀接骨術,刮痧法,撲灰碗法,提風法、藥浴法、推抹療法,蛋滾法等20多種。

土家族在曆史雖然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在醫學上沒有傳世的經典著作,但其深藏於民間的醫藥文化卻豐富多彩,獨具民族特色。

用歌訣的形式來記述醫藥內容,在傳統醫藥中並不鮮見,中醫有之,其他民族亦有之,但多見於概括藥性和方劑,土家族醫生在人體生理方麵也采用歌訣的形式來表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既便於記憶,又便於傳播,且豐富和係統,這在我國民族醫學中實屬僅見,是土家族醫學的一大特點。

[旁注]

膏藥 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麵,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在久遠的年代,我國醫學家就有言道:“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

中氣 脾胃等髒腑對飲食物的消化轉輸 、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又稱“脾胃之氣”。有時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產生中氣,中氣又支持脾胃之氣。中氣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氣不足,即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常。

砂仁 多年生草本。莖散生;根莖匍匐地麵,節上被褐色膜質鱗片。根莖粗壯,棕紅色。種子氣味芳香而峻烈,用作香料,稍辣,其味似樟。在東方是菜肴調味品,特別是咖哩菜的佐料。是中醫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藥材。

靈香草 在我國古代靈香草很早就被當做香料使用了,它不僅香味馥鬱,還有強烈的防蟲蛀作用。我國古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就是采用了靈香草作為特效防蟲蛀的措施,使大量珍貴曆史典籍得以完美傳世。

東巴教 起源於原始巫教,同時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征。由於經文講師被稱作“東巴”,故名“東巴教”。東巴教屬原始多神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動形式有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卜封等。東巴經是東巴教的主要經書。

五代 指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之間的曆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5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汪古珊 (1840年~1917年),土家族,天資聰穎,後易誌學醫。他一麵刻苦學習《神農本草經》、《傷寒病例》、《金匱要略》,一麵廣征民間驗方,並施之於臨床。後集30餘年臨床經驗,廣采民間驗方,編著《醫學萃精》60萬字。

情誌 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7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喜怒無常,過之為害。”說明情誌有時也為致病內因。

[閱讀鏈接]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各民族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我國醫藥學寶庫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據考《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幾十種少數民族地區藥物,比如陶弘景的注釋就明確地指出的來源於西北氐族、羌族地區的藥物就有近20種。漢以後曆代又不斷地把少數民族地區的藥物補充到本草書中,從一些藥物的名稱就可以體味出這一現象的存在。

如“訶梨勒”、“蓽澄茄”、“蓽撥”、“胡椒”等原產南海或中亞國家,但最晚在唐、宋時期,廣東、廣西一帶壯、侗、黎、苗等多民族聚居地已有出產。說明有些傳入藥物由於地域或氣候的關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首先使用的。

少數民族醫藥學是我國醫藥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地域,以及曆史、文化、生活習慣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民族醫藥學,對中華民族、特別是對本民族的人民衛生健康事業都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