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 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境內有漢、彝、藏、蒙古、納西等10多個世居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雲南和東南亞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享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之譽。
南詔 是古代哀牢人在我國西南部的奴隸製政權,包括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在西南曆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
複方 方劑學名詞。由於疾病的病程和性質複雜多變,往往寒熱交錯,虛實並見,一時一身而數病相兼,隻憑單味藥難以照顧全麵,故須將多種藥物適當配合,利用其相互間的協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療效或減少不良反應,以適應複雜病情的治療。
蘭茂 (1397年~1476年),明代醫藥家、音韻學家、詩人、教育家、理學宗匠。生性聰穎,勤奮好學,少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終身隱居楊林鄉裏,采藥行醫,潛心著述,設館授徒,人稱“小聖”。
《獻藥經》 本為巫術《作祭經》,其中有關人的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其中涉及很多醫藥內容,如疾病名稱、藥物的采集、加工、炮製、配伍,以及大量動物藥和植物藥的功效等珍貴資料。
趙學敏 (約1719年~1805年),年輕時,無意功名,棄文學醫,對藥物特別感興趣,廣泛采集,並將某些草藥作栽培、觀察、試驗。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曆、醫術、藥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彙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藥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濟堂”,是診病療疾之所。
牛黃 指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膽囊結石。別名“醜寶”。牛黃完整者多呈卵形,質輕,表麵金黃至黃褐色,細膩而有光澤。中醫學認為牛黃氣清香,味微苦而後甜,性涼。可用於解熱、解毒、定驚。內服治高熱神誌昏迷,癲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腫痛、口瘡癰腫、療毒症。
車前草 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短縮肥厚,密生須狀根。葉全部根生,葉片平滑,廣卵形,邊緣波狀,間有不明顯鈍齒,主脈五條,向葉背凸起,成肋狀伸入葉柄,葉片常與葉柄等長。子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瀉的功效。
仙鶴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具白色長毛。總狀花序頂生;花萼倒圓錐形,花柱突出。萼筒於果熟時增厚,下垂,頂端有一輪直立鉤刺,外有較深縱溝。極似仙鶴頭部,因而稱仙鶴草。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用於咳血、吐血、瘧疾、脫力勞傷、癰腫。
[閱讀鏈接]
彝族因為古代就有自己的文字,因此醫學典籍十分豐富,除文中所介紹之外,還有成書約在16世紀末的《造藥治病書》,抄於1731年的《醫病書》係手抄本,抄於1737年的《好藥醫病書》,抄於清雍正年間的《娃娃生成書》又名《小兒生成書》,《超度書?吃藥好書》一書中有介紹藥物的專篇。
在以陰陽曆推算禁日的《醫算書》中,還附有一些藥物治療方法。,《聶蘇諾期》是一部古彝醫書,《老五鬥彝醫書》是清末時期著作,是一本較珍貴的彝族醫藥文獻,《三馬頭彝醫書》是晚清彝族醫學著作,全書均用彝文書寫,《窪垤彝醫書》也是晚清著作,《查詩拉書》中論述了不少彝族醫學知識等。
由此可見,彝族醫藥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發展,逐步走向成熟。
百花爭豔的各族醫藥
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以上各典型民族醫藥外,黎族、侗族、回族、布依族、瑤族、納西族、土家族等的醫藥也各具特色。
黎族原始社會的曆史文化和經濟醫藥文化,無不記載著崇神信仰,祖先崇拜。雞卜、殺牲求神治病等在黎族中普遍存在。
黎族家中如有人生病,即請巫師到家中殺雞、殺豬、殺牛祭神救治,這種施巫術的人,男性稱“道公”,女性稱“娘母”,這種施巫術治病的史跡,後世仍有巫術的殘存,說明是黎族崇神的醫學模式。
但是除殺牲求神治病之外,黎族還采用草藥治療,草藥醫是黎族先民傳授下來的特殊醫技,有內服草藥、外敷草藥、蒸熏法、骨傷療法、佩藥法。
黎族醫療方法的傳授沒有文字記載,主要是口傳心授,師徒傳教,一代一代傳授下來,傳授方法,開始由“娘母”帶著學徒上山去識別藥物,稱為“踏草”,包括藥用植物的名稱如根、莖、葉、果形態,生長的地方等。草藥醫平時就留心察看,那些草藥生長在什麼地方,遇到病人需要用時,就直往那裏采集。
學徒先掌握草藥的作用,識別草藥使用方法後,就由娘母殺雞祭神,搞一種傳授藥方的登藥儀式,黎族人稱為“交刀”。交刀後,學徒才可單獨采藥行醫。
後來,黎族地區醫學的發展已從崇神醫學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
侗族由於沒有本民族文字,其曆史、文化、醫藥都靠口傳心授,或以長歌形成代代相傳,如侗族古歌《瑪麻妹與貫貢》記載:
相傳古時侗族有個孝子葉貫貢,他母親生病四處求醫,遇醫仙瑪麻妹,給他母親治好了病,二人成親行醫。瑪麻妹能識別很多藥,能治許多病,她教貫貢藥苦能退熱,藥澀能止瀉,藥香能消腫止痛,關節痛要用葉對生……蜥嬸的丈夫為了感謝葉香,給了治療眼病的亮光草。
這首古歌敘述了侗族醫藥起源的傳說,古歌中將動物蜥素和蜥以人格化,這是傳說起源於古代社會的標誌。
侗族聚居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森林較多,而且侗族有綠化部境的傳統美德,因此侗族居住地區植物品種多,藥源豐富。
藥用植物達千餘種,侗族藥有687個品種,整理出書的有134個科屬294個品種。這些藥物絕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對一些貴重或稀有的植物藥也進行家種,外來藥比較少。
明代洪武年間,侗族王崇景就在貴州劍河縣的大廣、小廣、南明一帶行醫。1826年,劍河縣凱寨薑念儒棄文學醫,著有《本草醫方》一書。薑念儒在序言中寫道:
自幼及壯,幾戰童軍,功名未就,抱負不酬,今丙戌,母親沉瘋,符藥之餘,輒取古人之方,及祖傳秘術,按條索釋是為是集,共4卷49類。
凱寨人民為了紀念薑念儒,修了一個藥王亭,亭中立有石碑。
自清乾隆年間開始,貴州從江縣侗醫潘文賢家四代行醫,開始施行下腹部切開膀胱取石術及提煉治療頸淋巴結核的丹藥和藥膏,後世仍在榕江縣、從江縣、三都縣等廣泛應用。
侗族醫藥蘊藏量大,具有較好的開發價值,侗族醫藥在曆史上曾對侗族的生存、繁衍作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侗族醫藥人員在侗族地區不但語言相通,而且了解民情,醫藥收費低廉,甚至不收費,是侗族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醫療力量。
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侗族醫藥知識得到不斷積累,由單方發展為複方,酒藥、膏藥、丹藥、散藥均有,從藥物組成配伍製劑方麵看,藥物與醫療共同得到了發展。
侗族醫藥不分家,行醫的人既行醫又采藥,所用藥物多數是自采、自製、自用,而且所用藥物多為鮮品。這是氣候溫和、藥源豐富的侗族地區的特點。
侗族居住地區的大多數藥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花類藥物在開花季節采集,果實及種子多在成熟時采集,樹皮及根莖類藥物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侗族醫藥的加工炮製方法簡單,用藥療效高,而且具有能降低藥物毒性,發揮藥物有效成分的作用。一般對根莖、葉類藥物洗淨、曬幹、切片備用;果實、種子類藥物臨用時打碎使用;花類藥物不做加工。
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古越人,史稱“百越”。布依族屬“百越”族群係的“絡越”支係。他們世代生息繁衍於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帶,是貴州土著民族之一。
布依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同疾病抗爭,從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尋找並總結積累了一定的用藥經驗,並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診療方法。
在治療潮濕山區的多發病、常見病,如風濕、跌打損傷、骨折、月家病、疔瘡及內科雜病等多方麵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民族方藥與診療方法。
由於布依族自古隻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語文字,醫藥繼承主要靠祖輩相傳、徒承師藝等口傳心授的方式。許多醫藥經驗未能很好地繼承下來,甚至有許多好的經驗與方藥因之失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布依醫藥的發展。
伴隨著與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布依族醫藥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借鑒吸收其他民族的醫藥經驗,尤其是明清兩代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苗族醫藥伴隨苗族向貴州及其東南地區的遷徙,對布依族醫藥影響較大,加之伴隨漢文化的滲透,布依族醫藥也一定程度地受到漢族醫藥的影響。
布依族醫生認為人類的疾病成因主要有3個方麵:跌打碰撞;飲食不調或服食藥物不當;不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布依族醫生還認為人體內精、氣、血沿血管流動而循環往複,自然相存,互不相碰,碰撞絞結就會導致機體疾病發生。
布依族醫生診斷疾病主要依靠望診、問診、脈診、摸診等方法。望、聞、問與中醫類似,而摸診主要是針對骨折、疔瘡之類,有摸骨折部位,摸包塊大小及包塊是否遊移,也有摸寒熱等。
在布依族醫生的診斷中,有許多診療方法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如診斷心髒疾患時所用的看米法,是取一碗米令病者向碗中吸氣,米粒立起多者,說明中氣未損,病情輕緩易治;米粒立起少或完全不立起者,說明中氣虧損甚至耗竭,病多遷延難治或病情危重。
又如望汗毛法,是仔細觀察病人的汗毛生長情況,有“順者生,逆者死”的說法,經驗豐富者對於病情的危重程度判斷非常準確。
在診斷關節疼痛是否風濕時,采用玉石刮擦疼痛部位,痛處見青或紅色脈絡則診為風濕;痛處起青或紅色小顆粒則不是風濕疼痛。
在布依族醫生中,有“七十二驚風,三十六癀”之說,合稱“一百單八症”,說明病症的繁雜。具體的病名分類上又有疔、癀、風、痧、蛾、寒、症等多種名稱。
疔,指起於局部皮膚,有紅腫而形小根深似釘的硬結的一類急性感染性病患,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又分為天門疔、地門疔、絲疔、脈門疔、乳臍疔、飛疔、漏氣疔等幾種,治療上多采用手術切除加以鴨腳板等草藥外敷的方法;
癀,指發於皮膚深部,有硬結,偶可見皮膚局部紅腫,臨床並見全身冷熱證候的一類疾病,根據病變部位和病灶形態的不同又分為巴骨癀、走遊癀、枕耳癀、鎖喉癀、粑粑癀、竹薑癀、冷骨癀等幾種;
風,主要指肢體抽搐並伴有神誌不清症狀的一類病患,又分為母豬風、馬上風、半邊風、野貓風、雞爪風等多種,也有風濕疼痛疾患稱“風”的,如海底風;
痧,泛指以肚腹劇烈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患,根據寒熱輕重和伴隨症狀的不同分為冷痧、熱痧、絞腸痧、羊毛痧、舌痧等幾種;治療上采用刮拍、指尖放血的方法來理順血脈,緩解疼痛,並佐以草藥煨水內服以鞏固療效;
蛾,指伴有寒熱交替,局部疼痛的急性炎症,某些蛾兼具有傳染性,蛾有上三蛾、下三蛾之分,包括舌蛾、白蛾、飛蛾等幾種;
寒,指機體多個病變部位連貫發生寒痛症狀的一類疾患,如六連寒、七筋寒等;以症命名的疾患主要有藍蛇症、螞蟻症、耗子穿心症、黃麻症、魚鰍症、岩鷹症等幾種。
除此之外,布依族醫生中對於其他內、外科疾病的稱謂多與中醫對病名的稱謂相似或相同,對月家病中婦女紅、白帶下或男子紅、白尿均稱“紅崩”、“白崩”,遣方用藥上多有相似之處。
在布依族醫生中,還存在著同病異名的現象,如在大部分地區稱“羊癲瘋”為“母豬風”、“馬上風”,而在羅甸縣因治療“羊癲瘋”類疾病用岩鷹爪磨水內服而有稱“岩鷹症”的。
瑤族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瑤族人民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
早在宋代的經典著作中,對於瑤族醫藥的零星記載就較多了。蘇頌的《圖經本草》稱砂仁“今唯嶺南澤間有之”。瑤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