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學——太學之本4(1 / 3)

中央官學——太學之本4

元代國子學的沿革情況

南宋時期,古代太學在元代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元世祖統一全國以後,在采行漢法的同時,也積極采取措施,推動本民族文化教育,其教育的長足發展,在蒙古族乃至古代教育史上放出異彩。

元代教育首先在機構設置上與以往不同。元代設漢文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

國子學或國子監,都是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都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朝廷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朝廷最高學府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國子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國子監”是督查監管,指向朝廷教育管理的功能。

事實上,元代國子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朝廷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地承擔了朝廷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因此,元代的國子學也就是元代的太學。

1269年,元世祖設立了漢文國子學。漢文國子學以漢語授課,傳授儒學文化,生員先學《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後學《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

漢文國子學配備的老師分為蒙古司業,以及蒙古博士、助教、教授、學正、學錄、典給、典書等職。漢文國子學最初學員定額為200人,後來增加至300人,其中蒙古學員占一半以上。

此外,至元代初期還設置了漢文國子監,選七品以上朝官子孫為國子監生員,隨朝三品以上官員可以舉薦俊秀的平民子弟入學,成為陪堂生伴讀。因此,漢文國子監是蒙古族生員學習漢族文化的一個主要場所。

當時,著名學者許衡、馮誌等人被延請到國子學執教。漢文國子監學的師儒們為了搞好教學,對生員們實行了升齋等第製、私試規矩製和黜罰科條製,調動了生員的學習積極性。

1271年,元世祖在京師設立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中的教師與漢文國子學大同小異。蒙古國子學生員數量最多曾達400多人,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庶民子弟。

蒙古國子學以蒙古族生員居多,但也選取朝中漢人、色目人、南人百官的子弟入學。蒙古國子學中主要用蒙語授課,以蒙古語譯寫的《通鑒節要》為主要教材,學習結束後,出題考試,成績優異者,量授官職。

另外,元代朝廷還在上都即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的西夏都城設立了國子分學,其授課時間與皇帝巡幸上都的時間基本一致,其餘時間都在大都上課。

元代蒙古國子學也是生員學習漢族文化的一個主要場所。當時的師儒們為了搞好教學,對生員們實行了諸多有效的管理辦法,為元代朝廷輸送了許多合格的官吏。

1277年,元代朝廷還設立了蒙古國子監,蒙古國子學歸其所管。監內設祭酒、司業、監丞、令史、知印等職。蒙古國子監既是管理機構,也是教學機構,它和蒙古國子學一道,為朝廷培養了眾多的蒙古族人才。

元代的蒙古國子國子監呈現了發展的態勢。不僅師儒之職完備,而且生員的數量最高曾經達400多人、生員當中,庶民子弟也占一定的比例。它和蒙古國子學一道為元代朝廷培養了眾多的蒙浯人。

元帝國時期,在擴張過程中與西域多有接觸。元代,任用和吸引了一批西域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文學家波斯人哈魯丁。

1289年4月,元代尚書省的臣員進言說:

亦思替非文字宜施於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能通其字學。乞授以學士之職,凡公卿大夫與夫富民之子,皆依漢人入學之製,日肄習之。

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所掌者為教習亦思替非文字。亦思替非文字是古代伊朗人所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文字符號係統及計算方法,用以書寫國王及朝廷有關財務稅收,清算單據,稅務文書等。阿拉伯哈利發帝國興起後繼續用這種文字以管理和書寫有關財務稅收事項,是一種具有保密性又便於統計數目的文字。

亦思替非文字不是一般的波斯文或阿拉伯文,而一種專門學問,其中有較為精密的數學統計方法。翰林院益福的哈魯丁掌握這種學問,也可算是“絕學”了。

朝廷采納了尚書省的這個意見議,在1289年8月設置了回回國子學。元仁宗執政時期,朝廷又設置回回國子監。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

在回回國子學中,教師們用正規的辦法訓練通曉亦思替非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翻譯人才。元代朝廷讓相當一部分蒙古族兒童在回回國子學就讀,目的是培養諸官衙口的翻譯人才。

元代建立回回國子學是一所外國語學校,與元代朝廷的對外貿易有關。這是蒙古族教育史,乃至古代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外國語學校。我國至今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就是元代時期來華穆斯林帶來的。

[旁注]

元世祖 (1215年~1294年),元王朝創建者。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

許衡 (1209年~1281年),元代初期理學家、教育家。據《元史·許衡傳》,他“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參與製訂了元代的官製、禮儀和《授時曆》。

色目人 即外國人,是元代時對我國西部民族的統稱,也是元人民的4種位階之一,一切非蒙古、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和南人之上。元王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大賈。

南人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後,把全國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順序劃分為4等人,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南人指原南宋時期的漢人以及當地各土著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時期境內的人民。由於被征服的時間最晚,他們地位最低,最受壓迫和歧視。

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時期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時期朝廷最高政令機構,為朝廷最高權力機構之一。遼金時期有尚書省,與宋代製相同。元代尚書省時置時廢。

元仁宗 (1285年~1320年),元王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他早年從太常少卿李孟學習儒家典籍。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其善政屢見於史冊者。

[閱讀鏈接]

元大都有一條國子監街,位於現在的北京安定門內大街路東,是元世祖忽必烈於1286年修建的。街道中段的兩座牌坊題名為“國子監”,實為太學標誌。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年進駐大都以前,太學設在大都城西南方的金中都城樞密院舊址,首任祭酒是學者許衡。

有趣的是,元代太學的放學時間,居然以日影轉到後院為準。崇文閣前有一棵古槐,相傳是元代首任祭酒許衡手植,史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枯萎多年以後,曾於1751年發芽重生。

明代的國子監及管理

明代之初,就以文教治天下為基本國策,把學校列為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途徑之首,並在全國大興學校。當時的國子監同樣稱為“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