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孔子的弟子中,不僅有來自齊、魯的學生,還有來自楚、晉、秦、陳、吳各國的弟子,孔子弟子幾乎遍及當時各諸侯國。
在周遊列國時,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四處奔走,並以社會為課堂,在遊說求仕的過程中,在與各國統治者的交際中,在社會的政治的實際活動中,一步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學生,即使在極為困難與危險的環境中,他仍然講學不輟。
孔子68歲返魯國之後,直至他73歲逝世之前,這中間共有5年時間。這5年中,孔子跨越了他一生中“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兩種思想境界,他的思想、學問、品德修養已是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
孔子歸魯雖已退居顧問,但是他仍然十分關心國事。不過他越來越感到治國化民之道,非從教育入手不可,出於他對文教事業的真摯、熱愛和對於中華文化的承前啟後的強烈責任感,他決定不做“求仕”,而將主要精力致力於教育辦學和整理古代經典文獻這兩方麵。
孔子晚年招收的子遊、子夏、曾參等人,與他早期招收的弟子有所不同,則屬於後一輩的弟子。他們在孔子那裏主要學習《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課程是古代的文獻,也就是後來的“六經”。
孔子首創私學,在魯國辦私學是由魯君給他錢糧的,周遊列國時,各國的國君常常向孔子及其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大計,他們就向那些國君提供各種建設性的意見,而各國的國君也樂意給孔子師生以一筆又一筆的可觀的教育經費。
孔子辦學是為了培養一大批能夠參加當時政治改革活動的誌士仁人。孔子對所處的代的“禮崩樂壞”懷著極大的憂慮,不斷深思造成這種動亂的根源。他認為造成社會危機日趨嚴重的主要根源,應該從人自身的內在精神世界方麵去尋找。因此,孔子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良好的道德品質。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孔子是按學生不同的品行與才性施以教育,培養出參政與從教的不同人才,如德行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修養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語有宰我、子貢;文學有子遊、子夏。其中像冉求、子路、宰我、子遊等,曾為列國大夫或邑宰,子貢常相魯、衛,在施政上很有政績。
至於他晚年招收的弟子,則專門致力於學術教育的活動,如曾參、子夏、澹台滅明、商瞿等。曾參設教於武城,孟軻稱其弟子有70人。
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李悝、田子方、段幹木均是他的弟子。子夏在孔門中是傳經之儒,漢代學者稱儒家經學均由他所傳授。澹台滅明南遊至江,從弟子300人,設取予去就,名施諸侯。
此外,還有商瞿傳《易》。澹台滅明和子夏的教育事業,又進一步將孔子的思想傳播到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孔子以前,夏商周時期貴族學校的教育內容是十分簡單的,談不上有多少理論性、知識性的教材,這是與當時的文化尚處於較低水平有關的。但是,孔子在辦學中,又對教育內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古代的大量文獻,從中選出了《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作為教科書。
這6部經書被孔子稱為“六藝”,後來被稱為“六經”。經過孔子整理的“六藝”或“六經”,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識課本的這一套教本,在我國古代的學校中,一直被使用了2000多年。
孔子的教育內容基本上是以“六經”文獻為主,這也是孔子的教育內容與孔子之前的教育內容根本不同的地方,孔子辦學將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孔子之被尊為“文聖”,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有教無類”是孔子提出的口號,也是他創辦私學的最大特點。孔子招收學生已經打破了貴族和平民出身限製,不管是什麼出身的學生,他都給予他們同樣的學習機會,一律平等地看待他們,一視同仁地進行教育。
這種不分富貴貧賤一律教育的做法,在教育史上是自孔子創始的。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3000人之多,其辦學規模可謂空前。由此可見,孔子辦學極大地擴大了教育對象。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原則,也是教育史上一個非常寶貴的傳統。孔子認為人的智力是有高低的,因此他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氣質進行不同的教育。
為了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對他的弟子們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幾乎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孔子說,高柴愚直,曾參魯鈍,子張偏辟,子路剛猛。甚至連顏回、子貢兩人的經濟條件也十分清楚。孔子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
孔子辦學主張教學相長,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便使師生之間互相促進提高。孔子還和他的弟子們親如一家,平易近人、坦率真誠地對待每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敬愛尊重。孔子對於學生的缺點及時進行批評教育。這可以說是孔子辦學的偉大與成功之處。
孔子在公辦教育出現了巨大困境之後,創立私學,為上古中華文化教育的存亡繼絕,摸出了一條新的出路。他的教學成果舉世公認,他為社會培養出了大量有用之才。因此,孔子一直被後世尊為我國教育的鼻祖。
[旁注]
孟懿子 (?~公元前481年),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是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孔子的弟子。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攝相事”,進行墮三都。三都中就包括季孫氏的費邑。三桓為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
南宮適 孔子“七十二賢”之一。言語謹慎,崇尚道德,孔子稱讚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唐代追封郯伯;宋代加封龔丘侯,後改封汝陽侯;明代改稱“先賢南宮子”。
杏壇 在山東典阜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宋代,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時,將正殿後移,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稱“杏壇”。故現在的曲阜孔廟實有杏壇。現在也多用來指教書授人的地方。
老子 (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代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古代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西河 古郡名。戰國初年魏國置。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山西、陝西交界處之河段常被稱為西河。魏國在今陝西東部的沿河地區設置西河郡。魏文侯時吳起曾任西河守。公元前330年,秦國攻取西河,郡廢。
[閱讀鏈接]
周滅殷商之際,殷商遺民中流傳著“500年後將有聖人出世”的預言,據說到時聖人將引導人們走向光明。隨著預言的流傳越來越廣,於是人們紛紛猜測:這位聖人是誰呢?
這個預言流傳了500多年,到了公元前551年農曆八月二十七這一天,孔子誕生了。據說孔子降生後不但頭頂凹下去,而且麵部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異於常人。由於孔子自幼聰明過人,再加上“聖人出世”的傳說,子就是那個盼望了500百年才降臨人間的聖人。
孔子私學培養的大賢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教學有方,桃李滿天下。在他的私學中,“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有很多弟子都是成為各諸侯國卓有成就的棟梁之才。這是孔子私學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孔子的教育學說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認為人的內心的道德水平決定人的行為的高低,強調人的內在思想可以塑造與改變的。因此,在他通過私學教育,培養出了中顏回、仲由、端木賜、言偃、曾點、曾參這樣的大賢,他們都是致力於拯救人心,拯救世界的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孔子曾經說道:
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顏回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曆代治國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複聖公”。明代嘉靖年間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複聖廟”。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仲由,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仲由性格爽直,為人勇武,講信義,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曾協助孔子“墮三都”,又跟隨孔子周遊列國。
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邑宰,後任衛國大夫孔俚的邑宰。
仲由師從孔子後,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仲由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孔於曾評價仲由:
仲由盡管經過教化洗禮,但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
仲由的伉直好勇性格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仲由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
仲由重友朋、講義氣,敢於冒死為國拚殺殉道盡忠的舍生取義精神,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仲由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仲由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
仲由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麵的傑出才幹。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4科,而仲由是政事科之優異者。
由於仲由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他在政治方麵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還向季康子推薦仲由說:“仲由果斷幹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
仲由曾為季氏邑宰,也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還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