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私學——私塾1(1 / 3)

地方私學——私塾1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是私學的初級教育階段。它發軔於春秋時期,中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於唐宋時期,興盛於明清時期。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私塾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摸索出適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並建立健全了一係列教育教學管理的規章製度,為繼承發展祖國文化事業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西周時期鄉學的塾之教

太學是古代官辦的教育形式,伴隨其一同發展演變的,還有民辦的教育形式,這就是私學,而私塾乃是私學的主體。私塾作為我國最早的民間教育形式,它的由來可以上溯至西周時期。

私塾是從西周時期鄉學中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的學校教育分為國學和鄉學,塾隻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鄉學是通過鄉遂製度而建立起來的。

據周公撰寫的《周禮》中的《大司徒·鄉大夫》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這是西周近郊的“鄉製”。

《周禮·大司徒·遂大夫》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裏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這是西周時期遠郊的“遂製”。

居住在六鄉的平民,叫做“國人”,他們多為士或庶人,他們的子弟有進入鄉學受教育的權利。居住在六遂的都是奴隸,叫做“野人”。六遂不對奴隸子弟設學校。

《周禮·地官·司徒》對六鄉之屬規定:鄉學由西周掌土地和教化的司徒負責總的領導。在司徒所屬的官員中,與鄉學有關的依次有鄉師、鄉大夫、州長和黨正。

鄉師掌管所治理之鄉的教育,評斷鄉中官吏的治理情況;鄉大夫掌管本鄉的政教和禁令;州長掌管本州有關教育、治理、行政和禁令的法則;黨正掌管本黨的行政、禁令、教育和治理。

司徒在負責六鄉的工作中,具體規定鄉學教育內容,即“六德”、“六行”和“六藝”。

六德包括義、忠、智、和、聖、仁,即君德、臣德、夫德、婦德、父德和子德;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即孝順父母、對人友善、鄰裏和睦、婚姻美滿、任賢與能和體恤百姓;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即禮教、樂教、射箭技術、駕車技術、書法和算術。

鄉中各級官員把鄉裏麵德行道藝兼優者層層推舉到上級領導部門,並以“書”的形式記錄被推薦者的事跡材料,供遴選錄用時參考。這個過程叫“選士”。

鄉裏麵如果有不遵循教導的人,就要報告司徒,然後通過習禮來感化他們。屢教不改的人便“移之遂”,由遠郊的遂去感化。如果還不變,最後才“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在西周時期鄉學中,塾還不是真正的學校。《周禮》中稱最初的塾是建在大門旁邊的房子:

百裏之內25家為一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

幾十家共處一巷,自然需要有人管理。於是,早晚由父老坐在巷首門側的“塾”中,監督檢查人們是否按時出工,是否遵守秩序,是否敬老尊長等。

西周時期鄉學中的“塾”之教雖然也起著管理和教喻的作用,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校,並不是後來的人們所說的私人家庭教育中的“家塾”或“私塾”。但隨著士人階層的出現,我國古代私塾教育就逐漸形成了。

西周時期住在六鄉的士人階層是鄉學中塾教的主要力量。《尚書大傳·略論》記載:

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裏,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也就是說,周代的大夫和士70歲退休後,就回到鄉間教書去了。

士人階層是加入鄉學教師行列的退休官員,在古代民間辦的鄉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至於催生了私塾的誕生。在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內部出現了新的分工,即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進一步分工,產生了專門生產精神財富的腦力勞動者。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

“士”是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階層。自從西周滅商實行分封製後,各諸侯國的執政者從鞏固自己政權的需要出發,競相“招賢納士”,於是出現了“養士”之風,“士”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社會階層。

“士”是古代曆史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不少人以此作為進身之階,即通過讀書成為“士”,然後再“學而優則仕”。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學的產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私學產生以後,由於其傳播儒家文化的需要而大量產生並且穩定下來,雖曆經戰亂而綿延不絕。而私塾作為私學主體,在我國西周至清末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教化育人的作用。

[旁注]

私學 與官學相對而言。古代的私立學校、民辦教育。包括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在古代教育中,私學與官學一直是相互融洽、相互補充的,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古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士 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時期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期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

大夫 古代官名。在西周時期以後的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時期以後,朝廷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清代,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分封製 也稱分封製度或封建製,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朝廷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於政治製度範疇。古代宗法製是分封製的基礎,在家庭範圍是為宗法製,在國家範圍是為分封製。分封製是西周時期的政治製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

諸侯國 指曆史上秦代以前分封製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封地的稱呼,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諸侯”的封號。現代多數情況,“諸侯”和“諸侯國”混淆使用。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閱讀鏈接]

周公撰寫的《周禮》這本書,內容不僅包括鄉遂製度,還記載了周代的其他官製,全麵地保存了治理國家的體製。其實,《周禮》的內容完全可以反映出周公的偉大。

周公的治國思想幫助周武王開創了周王朝800年基業,從也將我國的第一個文明社會推向了巔峰,為民族融合、政治革新、國家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周公提出的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和集體精神,經後人整理、修正、總結,漸次形成了古代精神文明的大典。

孔子開創私學教育先河

孔子17歲時,魯國有位孟僖子,政治地位僅次於季平子,是魯國第三號人物。

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陪同魯昭公出訪楚國,途經鄭國抵楚,在引導魯昭公參加對方歡迎儀式時,因為不懂禮節而出醜。

孟僖子為此慚愧之極,歸國後便到處向人求教,曾向青年孔子問禮,孟僖子從此十分敬佩孔子的學問。後來,孟僖子重病在床。臨終之際,他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長子孟懿子快30歲了,次子南宮適也已10多歲了。孟僖子向他們講述禮的重要,講述自己不知禮所得到的教訓,又講述了孔子的家世。

他說:“聽說我們魯國出了個通達明禮、學問淵博的人,他就是孔丘。我告訴你們,他是聖人商湯的後代,他的祖先有功於宋國,曾輔佐過三個國君。他們雖然地位很高,但謙虛謹慎,可見孔丘的祖先有謙恭的美德。祖先有美德,其後世必定出現聰明通達的人。現在孔丘年紀才30多就已經知道許多學問,懂得許多禮節,他就是今天的聖人!我死後,你們要拜他為師,向他學禮。”

於是,孟僖子的兩個兒子都拜孔子為師,也成為孔子開辦私學的第一批弟子。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舊製瓦解,官學下移,民間產生了許多掌握知識的學者,並進行著書立說。與此同時,民間私學教育也有了萌芽。正是在私人著述和私學教育萌芽之後,孔子開始了興辦私學的創舉。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小規模的、不分層次的,就可以把當時的私學直接稱之為“私塾”。

其實在孔子之前,或與孔子同時,就有許多著名學者興辦私學,隻不過是以孔子新辦私學的規模和影響力最大。孔子辦學之後,推動了私學的進一步發展,於是古代我國出現了許多民間的學術團體,許多著名學者帶領門徒四處講學,於是百家爭鳴蔚然成風,形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眾多學派,出現了一種思想自由、學術繁榮的新風氣。

孔子在30歲左右時,他開始招收第一批弟子,這中間有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還有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閔損等人,以及魯國貴族孟僖子的長子孟懿子和次子南宮適。

孟氏是魯國掌權的貴族,自從孔子吸收了孟氏兄弟入學後,孔子辦學的經費得到了國家的補給,私學的規模越來越大。

這批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他們在孔子那裏,主要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6門課程,這主要是技藝、節文之事。這些課程在周代是屬於小學的課程。其重點是培養德行,陶冶性情,多從事於政治軍事外交方麵的訓練,準備由他們擔負起聞道救世的重任。

孔子在魯都杏壇向他們講學,但弟子們也跟著孔子四處出訪,在實際的社會活動中,隨時問難,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開門辦學。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隻有貴族子弟有機會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無資格得到求學機會的。孔子創辦私學後,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麵。這在當時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魯國引起很大震動。由於招收一大批學生,進行了認真的教育培養,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孔子逐漸成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學活動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結合社會實際進行教學。為了收集古代的文獻典籍,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變,他曾經到京都洛邑當守藏史的老子求教,出發前魯昭公還派出車馬仆役,支持孔子師生這一次長途出國訪問活動。

由於當時魯國在春秋時期大變革的形勢下,同樣也是“禮崩樂壞”,孔子非常失望,就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治天下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