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私學——私塾3(2 / 3)

明代民辦書院設立的院產或由村、族公產撥款,或由官民捐助。小型的書院由創辦人自行籌措,以支付教師的束脩。學生學習和生活費用均自理。

在明代廣為設置的私塾中,從事啟蒙工作的基層教育士人,是個值得一提的群體,從對他們的稱謂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私塾設置的一些情況。

在明代社會中,在私塾中從事教育的人多被稱為“塾師”。這是一個有著某些共有性質的一般性稱謂,但同時又因其謀生方式、教授對象與私塾類型等的不同,又有著不盡相同的稱呼。

塾師是明代私塾教師的各種稱謂中,一個較為普遍、最為常見的稱呼。塾師是指鄉學教師而言的。據《江西通誌》所載,明嘉靖時兩廣總督陳大倫創立社學,就“命塾師教童子歌詩習禮,時行獎賞。

因此,“塾師”並非僅指家塾教師而言,其應該是對私塾教師的一種泛稱。塾師一旦受聘為子弟師,也便成為主家的座上之賓,因而其也往往成為人們對“塾師”的一種尊稱。

私塾教師中還有“館師”的稱謂。私塾在古代亦有“書館”之謂,塾師也因此而有了“館師”之稱。還有“蒙師”與“經師”之稱。私塾依其教育層次的不同,有著“經館”與“蒙館”之分,塾師也因此有著“經師”與“蒙師”之別。此外還有“童子師”、“句讀師”等。

明代私塾的這種縱深化設置,不僅促動了社會基礎教育的發展與興盛,也促動了塾師職業群體人數與社會規模的極大增長。

[旁注]

瓊州府 是明代初期在海南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隸屬廣東省,南海諸島被劃歸瓊州府領屬的萬州管轄,瓊州府治瓊山縣,治所在現在的海南瓊山府城鎮。可見我國對南海的行政管轄權早在古代就已經擁有,南海諸島早在我國古代就在行使管轄權,那時的南海諸島已經是我國領土。

驛站 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曆史雖長達3000多年。“驛站”這一場所雖然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詞彙的出現是在元代以後,元代以前隻稱“驛”。

福州府 為明清時期福建布政司下設的一個府,其轄區大致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區二縣級市六縣再加上寧德地區的古田、屏南二縣。1369年,福寧及福清由州降為縣,福州府管轄閩縣、侯官、懷安、長樂、連江、古田、永福、閩清、羅源、福安、寧德、福寧及福清13縣。

巡撫 古代官名。又稱撫台。明清時期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巡撫又是應提高統治效率、整肅軍備的需要而產生的。通過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務和對原有機構進行某些改革來整飭吏治、革除積弊,已成為曆代雖然不自覺卻又經常性的措施。

小陂書院 明代吳與弼所建。吳與弼是崇仁學派創立者,明代學者、詩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吳與弼在小陂書院講學,發儒學往工農商賈轉向之端,推動古代文化教育走向社會下層民眾,走向工農商賈,意義重大。

[閱讀鏈接]

明代著名學者吳與弼一生不應科舉,講學家鄉,屢薦不出。後來大臣石亨與大學士李賢上疏薦舉,授為左春坊左諭德,他上疏請辭,詞語懇切,獲明英宗嘉許,派人護送回鄉,並命地方官按月支給倉米,以示關懷。

在鄉裏,吳與弼一切行動都遵守儒家禮儀規範。每次到京探望父親,穿的都是布衣舊鞋。對不義之舉,一概不為;對不義之財,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他都諄諄教誨。甚至招待學生食宿,以此遠近聞名。

清代的私塾及其教學

清代普通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私塾裏。因此清代私塾發達,遍布城鄉。

清代私塾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員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

清代私塾的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20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兩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私塾因為學生的數量不多,老師能照顧到每個學生,譬如上課提問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被抽中,所以教學質量上更能有保證。

清代不少很有名的學者名人,也是長期教私塾出身的,如鄭板橋就做過很長時期私塾教師。他在《道情》十首中詠塾師之作,親切感人等於是寫他自己:

老書生,白屋中,說唐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

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隻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曆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清代私塾教育由識字開始,達到學會做文章,這個教學進程,是首先由認方塊字開始的。

私塾學生所讀的識字課本,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神童詩》,以及各種《雜字》如《五言雜字》和《七言雜字》等。

這些識字課本,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句子短,句子整齊,四聲清楚,平仄互對,音節易讀,字很大,即使不很聰明的兒童,也很容易讀,朗朗上口,很快讀熟,句子讀熟了,字也記牢了。

同時,識字課本充分利用了漢語、漢字單音、四聲音節的特征,充分發揮了兒童時期記憶力特強的特點,也充分避免了兒童時期理解力差的缺點。突出記憶力的發揮和鍛煉,這是我國2000多年以來漢字啟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點。

私塾學生經過了一兩年的時間,初步完成了識字教育,即開始讀書教育。所謂“讀”,是讀出聲音來,琅琅上口,強調讀熟背誦。

讀的範圍,首先是“四書五經”。“四書”或先讀《大學》、《中庸》,後讀《論語》,或先讀《論語》,再讀“大、中”。最後讀《孟子》。“四子書”的誦讀次序,沒有規定,但《孟子》總是後讀,沒有先讀的。也有讀書人家,啟蒙時不讀“三、百、千”等通俗啟蒙讀物,識了一些方塊字後,就開始讀“四書”。然後再讀“五經”等,自然也都要讀熟,而且能背誦。

這些讀熟的書,為了防止忘記,必須經常溫習,尤其是“四書”,更是要連本文帶朱熹的注,永遠爛熟於胸中。隨口引用,像說話那樣自然,沒有這點基本功,是談不到做好文章的。

大量背誦經典文章,表麵上看起來非常笨,實際上是效果最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因為小孩的理解力弱,但記憶力強,背下大量經典好文,實際上能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