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儒學——廣東學宮1
廣東在曆史上的發展曾落後於中原,但明代中後期便加快了發展步伐,到清代已整體躋身於先進地區行列。廣東能夠迎頭趕上,最關鍵的原因在於,這一時期的管理者重視教育,培養出了大批棟梁之才,他們為廣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廣東教育史上,學宮的創辦和發展,加快了廣東地區整體發展的步伐。像揭陽學宮、德慶學宮、番禺學宮、長樂學宮、羅定學宮等,都是廣東古代重要的教育機構。這些學宮曆史悠久,保存較完整,人文氣息濃厚。
濃縮儒家精髓的揭陽學宮
那是在我國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於1140年將的揭陽設置為縣,為了教化民眾,不久又下令建造了揭陽學宮。
揭陽位於今廣東東南部,這裏有廣闊肥沃的榕江衝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榕江風光旖旎,水運便利,早在唐代的時候,揭陽已經成為了連接各港口和附近邦國的著名通商口岸。
宋高宗在揭陽建造學宮,不僅出於教化民眾的政治考慮,其實也和他本人的文化修養有關。宋高宗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的神韻。明代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
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
宋高宗的書法影響了南宋的書壇,也為揭陽學宮的教學注入了弘揚傳統的活力。
當時的揭陽學宮,為南宋政府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揭陽縣正續誌》記載,從1140年到1247年,揭陽學宮培養出的進士有翁輿權、林大受、鄭國翰、陳式、林紹堅、王中行、陳應侑、葉少顏、孫少勉、彭拱宸等。可見當時揭陽學宮的教育實力,以及它所體現出的儒家文化精髓
揭陽學宮從宋至清,經過規模不同的35次修繕、調整和擴建。清代經過修繕和改建擴建後,形成了後世的中軸線為孔廟、東西為縣學及配套設施的三路建築格局。總麵積為20020平方米,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
揭陽學宮最後一次大規模重修和擴建是在清光緒年間的1876年,由當時的知縣夏獻銘主持,曆時5年,耗資白銀近2萬兩。這次重修奠定了揭陽學宮的格局,建築手法是在原有宋代和明代建築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廟、學相結合的建築風格。
揭陽學宮的整體建築設計手法,主要是通過建築群體所形成的環境來達到表現孔子豐功偉績和儒學高深博大的目的。
揭陽學宮采用中軸線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主體建築均為高台基、大圓柱、紅瓦綠簷,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同類建築物中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
據說揭陽學宮最初建成的時候,最前列的建築物是南端位於韓祠路頭的“騰蛟”和“起鳳”二亭,可惜的是,這兩個亭子後來由於一些原因被拆毀了。
照壁位於兩亭中間,是後世留存下來的學宮的最前列建築,照壁嵌有一方花崗石刻橫匾,上有被揭陽人列位五賢之一的明代兵備道楚人楊芷所書“太和元氣”4個大字。
照壁分為3間,中間為明間,正麵鐫嵌瓷雕“鯉躍禹門圖”。鯉躍禹門也叫鯉躍龍門,是大禹在治水期間引發許多鯉魚被衝出大禹門,隻要這些鯉魚們可以越過龍門便可以化龍飛升。後來在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登龍門”。
鯉魚跳龍門,既是這個優美傳說的形象表述,更寄托著祈盼飛躍高升、一朝交運的美好願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讀書應試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當作幸運來臨的象征,所以學宮照壁上的“鯉躍禹門圖”足以折射出這裏的學術氛圍。
在鯉躍禹門圖兩邊次間的圖案,左右各雕鹿鶴相望,鹿開口而鶴含籌,十分精美。
學宮的欞星門是純石結構,被5根石柱間隔為5個門,柱頂端為寶頂,兩側皆為雲枋龍首。進入欞星門,即為泮池。泮池兩側各門以通左右建築,右為“金聲門”,左為“玉振門”。
過泮池拾級而上,即為大成門。屋脊正中置一藍色寶瓶,左右各塑一鱉魚吻脊。“寶瓶”與“保平”諧音,取的“保境平安”之意。
大成門兩側各有一廂房,東為“名宦祠”,祭祀曆代來揭陽當官而政績顯赫的人物。西為“鄉賢祠”,祭祀曆代揭陽籍有名聲的宦官,麵闊各3間。其次左右又有庫房各一間,形成倒座。
從大成門跨過一個天井就是學宮的核心建築,就是大成殿。作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僅是揭陽學宮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體,體量高大,造型華美。
大成殿台基高達1.4米,殿身麵闊五開間,總麵闊21.93米,四進深,總深21.35米,平麵近正方形。四周築以回廊,殿前設寬15.2米、深7.14米的露台。
露台是古代舉行祭孔樂舞的地方,也是孔廟必不可少的配套建築之一,露台正前方設禦道石。禦道石不設踏跺,以示對孔子聖像的尊重,人們隻能從遠處瞻仰。
大成殿殿身以梁柱為骨架,梁架結構為穿鬥式。整座大成殿共用花崗岩石柱36根,中間金柱為圓形峻柱,其他部位為方柱。
大成殿屋頂為歇山二重簷,全部蓋以琉璃瓦筒和土紅瓦板,綠琉璃剪邊。殿內的4根大石柱上,盤踞著四條木雕巨龍,栩栩如生。大成殿前天井兩側分別是東西廡,原為供祀曆代繼承發掘孔子儒家學說而較有成就的曆代先儒的牌位。
大成殿周圍的門、廡、殿、閣設計講究,高低、大小、簡繁、華樸、陰暗都表現有主次和秩序,都在竭力突出大成殿的高大地位。
大成殿還懸掛有曆代皇帝禦頒的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複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12尊先哲。
整座孔廟布局對稱、規則、方正、直線,從而形成一種極為莊嚴肅穆的布局形製。各座單體建築之間,局部和整體之間,既有變化,又相協調。各部分又互相襯托,漸變多餘突變。聯係多於對立,這種布局手法,正是孔子儒家學說所提倡的中庸、和諧、溫和理念在建築布局上的體現。
揭陽學宮普通使用的木雕、石雕、貝雕和嵌瓷等裝飾工藝,既精湛又富有地方特色,曆來深得行家的稱讚。
揭陽詩人東籬香有詞一闋,為《調寄〈江城子〉》,詞中專讚揭陽學宮。這首詞寫道:
崇階玉殿煥輝煌,轉廡廊,仰祠堂,瑞靄氤瘟,飛鳳逐翔凰;錦鯉文鼇爭活躍,雲化彩,日升光。
海濱鄒魯稱名邦,水共山,氣泱泱,人傑地靈,華國有文章。幾度滄桑都過盡,添綠樹,護紅牆。
揭陽學宮作為儒學的教育場所和朝廷的教育機構,按照典製必須配定師職和學額,但府、縣誌中對宋元時期這方麵的記載不詳,到明清時期才有較詳細的記載。明代學宮縣學配設有教授、教諭、訓導各1人。清代隻配設教諭、訓導各1人。
在揭陽學宮任教職的人員多為貢士,隻有少數為監生、舉人、進士、儒師。至於學額,據清乾隆《潮州府誌·學校》記載,揭陽縣學歲試原額入學文童15名,武童15名,科試文童入學15名,清雍正時廣額20名。清乾隆時建豐順縣乃割揭陽學額2名入豐順,額定18人。而在清光緒《揭陽縣續誌》中提到清鹹豐時廣額1名,共19名,是當時潮汕各縣中最多的。
揭陽學宮推崇“忠君尊孔”,課生員以經史律誥禮儀,朔望習射,日習名人法帖500字,習九章法。明代以後,學宮僅辦春秋祭祀習禮及生員晉拔事宜,講習考課諸事悉歸書院。縣學生員每3年考兩次,第一次稱歲考,第二次稱科考。
歲考和科考都分為6等,歲考成績優秀者可以晉升為廩生、增生,科考成績優異者列為“科舉生員”送省參加鄉試。另外,縣學每2年取一名歲貢生,每12年取一名拔貢生。
學宮是培養人才的場所,科舉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科舉的鼎盛證明學校教育的成功。揭陽學宮作為當時社會揭陽的唯一官學,學宮肩負著培育科舉人才的重任。自宋代揭陽開辟學宮為縣學以來,揭陽科舉人才不斷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宋代揭陽中進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進士10人,武進士14人,明清兩代揭陽中舉人近300人,可以說是代代有人才。
揭陽學宮不僅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而且是廣東同類建築規模景大、具清代建築風格、保存最完好的,人們稱之為“粵東古建築的一顆明珠”。
【旁注】
趙構 (1107年~1187年)字德基,為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是宋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35年。他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誌》,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縣學 舊時供生員讀書的學校,是古代對生員進行教育的初級階段。在科舉製度時代,童試錄取後準入縣學讀書,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
照壁 也叫影壁 或蕭牆,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古代人認為自己的住宅中不斷有鬼來訪,影壁能讓鬼看到自己的影子,會被嚇走,保護住宅中的人。影壁還可以遮擋住外人的視線,烘托氣氛,增加住宅氣勢。
大禹 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我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
廂房 在正房前麵兩傍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麵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麵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麵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一般坐北朝南,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
樂舞 音樂和舞蹈是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古代樂舞氣勢磅礴,場麵壯觀,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樂曲高亢悠揚,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姿,堪稱曆代歌舞之最。唐樂舞的興盛正是盛唐時期的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完美寫照。
曾子 (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曾,名參,字子輿,16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我國兩千多年,著述《大學》、《孝經》等,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中庸 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重點在“中”、“庸”二字,中位於中間,不離兩邊,不走極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因時製宜、因物製宜、因事製宜、因地製宜,儒家是完滿的,其理論根源源於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教諭 “正式教師”之意,宋代開始設置,負責教育生員。明代縣設縣儒學,是一縣之最高教育機關,內設教諭一人,另設訓導數人。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學訓導以及縣學教諭、訓導、囑托,多為舉人、貢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拔貢 科舉製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清代製度,初定6年一次,乾隆時改為12年考一次,優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諭用,每府學2名,州、縣學各1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
武進士 我國古代在文科舉之外另外一種選拔武官的考試的出身製度。以清代為例,在鄉試文科舉行之後的兩個月,即於同年十月開武科鄉試。其內容分內、外兩場。外場試學射、步射、技勇等,內場默寫武經。在實施過程中是以外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