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每年8月下旬,揭陽學宮都會舉辦“開筆禮”活動,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少兒進行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對每個讀書人來講都有重大意義。參加活動的孩子們正衣冠、朱砂開智、拜謁聖像、誦讀《弟子規》、擊鼓明智、啟蒙描紅、接受孝德教育。這些都突出了尊孔祭孔、傳承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每年春、秋、冬三季舉行的傳統祭孔活動,是學宮的標誌性活動,也成為集體緬懷先聖、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的方式。
木構建築瑰寶的德慶學宮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次皇上出巡來到廣東西部一個叫做康州的地方,當地的知縣為了討好皇上,就叫全縣種橘子最好的德哥和慶妹那橘子過來。皇上和皇後吃得好開心,於是就說:“朕三個月後來到,一定要吃到與眾不同的橘子。”
就在皇上回宮的那天,德哥、慶妹他們結婚了。洞房那晚,他們滿腦想著皇上說的話,翻來覆去睡不著。德哥突然想到:你嫁我娶,可不可以把橙接到橘子上呢?經過很多次的實驗,他們終於成功啦!
3個月後,皇上果然帶著皇後來到了康州,這時德哥和慶妹一起把貢金那上給皇上和皇後吃。皇上品嚐之後說:“好,這橘子果然與眾不同,它叫什麼名字啊?”德哥和慶妹慌忙說還沒有來得及取名字,請皇上賜名。
聽了德哥和慶妹的話,皇後說:“既然沒有名字,就叫做皇帝貢金吧!”
“好!就叫皇帝貢金!”皇上高興地說。
皇帝為了獎勵德哥和慶妹,就說:“以後,康州就改名叫做德慶。”於是,康州就改名成了德慶。
這個故事隻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其實在宋代,這個地方還是被稱為康州。
1011年,宋真宗趙恒下令在康州置孔子廟,建於子城東五裏的紫極宮故址。1043,時任知州事的李仲求看到孔子廟被風雨侵蝕,已不成樣子,就集資重修了孔子廟。
到了南宋1131年的十一月,宋高宗將康州詔升為府,名德慶府,孔子廟因而改稱為德慶府孔子廟。1196年,知府事趙師瑟置書籍學田,形成了德慶學宮。之後在淳佑年間,知府事陳宿和馮光遞曾多次增置書籍學田,學宮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元代大德年間的1297年,教授林舜谘重建大成殿、兩廡、殿後建尊經閣,下為議道堂。
明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改為州學,修殿前廡,建重門及雲章閣、塑宣聖、四配、十哲像。1441年,知州周冕複塑兩廡先賢像,明代弘治時期的知州王淮重建尊經閣,列號舍於學東。明嘉靖時期,知州吳汝新重建殿前廡,改砌泮池。
此後,曆代在這裏任職的知州和地方鄉紳都多次對德陽學宮進行修葺和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德慶學宮形製甚備,形成的格局分東、中、西二路,其建築規模極為宏偉。德慶學宮原有建築群占地39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由石欄、欞星門、泮池、大成門、杏壇、東西廡、大成殿、名宦鄉賢祠、崇聖殿、尊經閣和尊聖義祠等組成,是一組莊嚴、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崇聖殿是學宮敬奉孔子及先賢的場所,據清代光緒年間頒行的《德慶州誌》中的《典禮篇》記載,先師以歲春秋仲月上丁行釋奠禮。主祭、視割牲、省齋、盛、糾儀、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司饌、司讚、通讚、引班,所用人等與祭社稷壇同,在城文武與祭亦同。祭祀活動的所有典禮儀式,均遵照朝廷部頒的禮儀標準舉行。
大成殿是德慶學宮的主體建築,大成殿的設計者獨辟蹊徑,打破了傳統廳堂那種“八柱撐空”的木梁架結構,轉而采用“四柱不頂”的獨特形式以滿足建築物防災的要求,與廣西容縣“四柱不地”的真武閣,一東一西,一文一武,一天一地,遙遙相對,被稱之為我國南方古代木構建築的“一對明珠”。
所謂“四柱不頂”就是在殿梁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間各減了兩根內簷柱,明間正中隻豎四根不到頂的圓林金柱,柱頂上橫架座鬥枋,安放四朵類似鎏金的鬥拱,以承托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圓柱以支撐正梁,在山牆上和前後簷柱的柱頭上,承托著下簷的重疊起來的鬥拱。
殿身的梁架則用大鹿結構法,這是古代建築師為使廳堂免受雷擊,采用消除被稱為“跨步電壓”危險的一種獨特設計,那4根上不到頂的圓木柱,稱作“雷公柱”。從外觀藝術看,大成殿氣勢宏偉,殿麵寬闊。加上用高台基、高柱礎,前簷用花崗石柱,左、右、後三麵圍以高牆,使全殿采光良好,光線均勻,又可防洪、防蛀。
大成殿在防洪上采取了有效的建築技術,加高了殿堂台基,設置了高35厘米的花崗石門檻,前簷用花崗石柱,左、右、後三麵圍以高牆,采用了花崗石高柱礎,尤其是正中四根金柱,石礎高達82厘米。
大成殿麵闊5間17.36米,進深5間17.53米,建築麵積304平方米。平麵幾乎是正方形,為宋元古製。殿中減柱4根,隻餘正中4根木質大金柱。殿前為閥3.22米、深8.7米的月台,圍以磚砌欄杆,月台前正中及左右各設踏道,月台前設一磚石砌拜壇,闊6.15米、深4.73米。
大成殿高19.4米,重簷歇山灰瓦頂。坡度平緩。出簷深遠。鬥拱疏朗。山麵有山花板,各施懸魚一條。大成殿鬥種類複雜,計有11種之多。
下簷鬥拱梁架保持了宋代風格,柱頭和補間鋪作均為七鋪作單抄三下昂,兩根直昂昂尾均長二橡,甚為罕見,其出跳總長居全國唐宋同類鬥的首位。上簷前後簷鬥,是元代遺構,其采用象鼻子昂的形製,為較早形態,其後流行於清代。
大成殿殿身梁架采用大了袱結構法,省去4根重簷金柱和2根八椽,使殿內空間完整開闊,為華南建築孤例。
大成殿的裝修裝飾有濃厚的嶺南地方特色,殿門上部扇用宮式萬字花紋,殿內重簷後金柱間的由額和順身串間置一花罩,花紋別致。大成殿上簷正脊中央為蓮花寶杯及光環,下墊以夔紋飾塊,正脊兩端為夔脊飾,靠內側兩邊各置一魚龍。
戧脊為遊龍卷草,龍身繞脊出沒,形體生動。下簷角脊上端為魚龍吻,下端為卷草,稍靠上為一虎。正脊和垂脊兩邊滿繪有“三獅會燕”、“金玉滿堂”以及鬆鶴等彩畫。灰瓦頂屋上簷邊用紅色陶質勾頭滴水鑲邊,下簷用藍綠色琉璃勾頭滴水鑲邊。
大成殿外,正麵通花門,重簷歇山牆,屋頂坡度緩,上有雕飾物,正中紅日起,兩邊鯉翹首。兩對雕龍各據一方,昂首天外。這些藝術造型,反映了興建成孔廟的宗旨,那就是:
聖人之道,如日中天。鯉躍龍門,聿開文運。
除此之外,德慶學宮的宮殿式三路建築群氣勢雄偉,又以大成殿最為雄壯,為重簷灰瓦歇山頂,平麵呈正方形,麵寬進深各五開間。殿前的大成門及左右兩邊的東西廡,繞成正方形宮殿院落,使大成殿顯得恢弘而莊嚴,雄偉而輝煌。德慶學宮還積澱著深厚的孔文化,經曆千年,愈來愈濃厚。
德慶學宮大成殿,無論外部造型還是內部結構,都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是古代典型的嶺南建築,是不可多得的建築佳品,因此受到我國古建築學家的高度評價,認為這座大成殿是祖國科學文化的結晶,在當時處於建築的領先地位。有的古建築學清稱之為“凝固的曆史,無聲的音樂”,還有人將之稱為“古建瑰寶”。
【旁注】
知州事 知是知會、管理的意思,知州事是從宋代才設立的官製,州的長官,二品以上文臣擔任。州的實際管理者是通判。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知州是從五品,月俸十石。宋代的宦官廣泛參政,所以在宋朝也有宦官擔任知州事。到了明清兩代,知州演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官製。
鄉紳 我國古代社會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
釋奠禮 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屬於“三禮”中的“君師”之禮。周禮有釋奠、釋菜和釋幣等名目。釋奠是設薦俎饌酌而祭;釋菜是以菜蔬設祭;釋幣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幣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禮儀。釋奠釋菜禮,最初隻是入學的一項儀式,後來成為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的一種。
簷柱 建築物簷下最外一列支撐屋簷的柱子,也叫外柱。用以支撐屋麵出簷的柱子稱為擎簷柱。多用於重簷或重簷帶平座的建築物上,用來支撐挑出較長的屋簷及角梁翼角等。擎簷柱與其他聯絡構件枋、簷柱、華板、欄杆等結合在一起兼有裝修的作用。
鬥栱 我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兩者合稱鬥拱。鬥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簷,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
夔 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也被稱為夔牛。夔牛是古時代神獸,身上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裏之外,威懾天下。
勾頭 也就是瓦當,是元代以前的稱呼,到了明清時期稱為“勾頭”。勾頭端部表麵的紋樣,內容非常豐富。在各個時代也都有當時的特色,並且紋樣種類有一定的變化、發展。因此,根據勾頭紋樣甚至能判斷出其生產的年代。
【閱讀鏈接】
在德慶學宮的附近,有一個龍母祖廟,是供奉龍母娘娘的廟宇。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小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傳說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濯洗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隻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
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於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於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後改為“龍母祖廟”。
曆代人才輩出的番禺學宮
那是在我國南宋時期的1241年,朝廷為了獲得更多的人才,將一些通過童試的童生集中錄取後入更高一級的學校讀書,以備參加更高水平的考試,這樣就促成了縣學的產生。當時的南宋皇帝宋理宗趙昀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下令建造縣學,番禺縣隨之興建起了番禺縣學。
明代洪武年間的1370年,番禺知縣吳忠、訓導李昕在被毀番禺縣學遺址的基礎上建起了一座學宮。後世曆代多有重建和修葺,在清代乾隆年間重修之後形成後世的規模。
番禺學宮闊三進,深五進,規模宏大,大門是花崗岩石雕琢的欞星門,正麵有大成殿、崇聖殿、尊經閣。左側有鋪、土地寺、科癢、儒學署、明倫堂、光霽堂、八桂儒林、園、廊、名宦寺。右側有鋪、節孝寺、訓導署、忠義孝弟寺、射圃、鄉賢寺、廊等。
戟門後有池畔一口,中建石橋,再進內是大成門,兩旁是更衣所及東廡西廡。各種殿堂組成紅牆黃琉璃瓦的建築群,但是可惜的是,左右兩路除左側尚存明倫堂、光霽堂外大部分建築已毀。
中路建築尚存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以及東西廊廡,東齋東牆上鑲嵌有《番禺府縣新生印金章程碑記》等6塊碑刻,剩餘占地麵積5425平方米,主體建築大成殿規模較大,麵闊五間24.72米,進深14.22米,高12.62米,為木質結構。
番禺學宮流傳到後世,被保存完好的建築,包括中路的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以及右側的明倫堂。一進門,先看到的就是合為一個半圓形的兩方泮池,一架石拱橋從中間穿過。睡蓮開出小朵的花,魚兒在淺淺的泮池水中流連。
據《禮記》記載,西周天子謂學宮為“辟雍”,諸侯建的學宮謂之“泮宮”,泮即半,意為半於天子之宮。後人仿此製,建學校必設一個泮池。生員入學時都要繞泮池走一圈,因此也叫“入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