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儒學——廣東學宮1(3 / 3)

經過入泮儀式後,新生正式入學。剛入學的新生稱附學生員,經過學習和考課,成績優等的可逐為增廣生員、廩膳生員。各縣學程序一樣,但規模不同,生員名額不等。根據各學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學取進生員。番禺學宮為大學,取生員40名。

走過拱橋,迎麵而來的就是古雅莊麗的大成門,上書“番禺學宮”4個大字。四方端嚴的建築、漂亮的瓦楞和飛簷,顯得大氣磅礴。

過了大成門,進入一個幽靜的院落當中。正麵是祭祀孔子的主殿大成殿,東西兩側的廂房叫做“兩廡”,當年是祭奠孔子的弟子和曆代名儒用的。大成殿是學員上課的場所,兩廡則作為學員的宿舍使用。

大成殿內早先供奉有孔子像以及孔子的牌位神龕,後來大殿被辟為展室,展覽當年課堂的內容。繞過大成殿向後走,則是崇聖殿。

崇聖殿是供奉孔子先世五代的地方,從清雍正元年開始,追封孔子先世五代合祀崇聖殿,各省府縣不再另立祠。

崇聖殿前的院子裏長了幾棵古老的參天大樹,一棵175年樹齡的木棉,一棵155年的龍眼,都枝幹虯勁、葉茂根深。想到這些樹木曾經目睹了多少人世的變亂,目睹一批又一批不同麵目的人來來往往,秀才、軍人、學生、傷兵等,不由令人感歎。

從番禺學宮的布置不難看出,學宮是以祭孔為主的。孔廟的設計占據了學宮最中心的部分,而教學卻是在一側的明倫堂。過了泮橋右拐,再過小門就是明倫堂。明倫堂是當年生員上課的地方,堂前立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

當年新入學的生員拜祭完孔子,都要到明倫堂來拜見老師,以後就在此上課。後來,人們在明倫堂的堂上重立了孔子像,像前放著祭器、禮器,兩側還有編鍾。堂前的院落狹長,鋪著石板,兩側還有長廊。

明倫堂的背後就是光霽堂,是當年生員讀經“明倫”的地方。“明倫”就是教人明白倫理道德。隻有順利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考試而取得生員資格的人才可以進讀學宮。新生入學必填寫親供,注明新生年齡、籍貫,三代履曆,寫明自己身材、臉的膚色,有胡子或沒有胡子等特征,以防假冒。

再由“縣考錄冊,送知府,府以其錄取者冊送學政”。學政便在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發給花紅。再把新生名單分發到府、縣各學宮。入府學的叫府學生員,入縣學的叫縣學生員。番禺學宮的生員屬縣學生員。

在我國古代,讀書人隻有順利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考試,成為秀才,取得生員資格之後才能進讀學宮。入學之初都要到學宮完成一個儀式,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遊泮池,因此入學也叫“入泮”或“遊泮”,又規定凡考取秀才滿60年的必重遊泮池。清末的探花商衍鎏曾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到當年參與的入泮儀式。

1890年,17歲的商衍鎏順利通過最後一道考試,也就是院試,以第十名的好成績進入學宮就讀。各縣接到學政下發的新生名單,俗稱“紅案”。之後,立即通知新生在某日到官署大堂彙集,之後到各學宮入泮。

入泮這天,商衍鎏和其他新進的生員穿的都是藍袍、緞靴,戴紅纓帽金頂,簪花披紅,乘轎來到學政衙門。在大堂謁見學政之後,一群新進生員,就分別到各府各縣的學宮去。

來到學宮,商衍鎏等人在門外下轎,過欞星門。然後在學政官員帶領下環繞泮池一圈,即“遊泮”。之後就到大成殿祭孔,在寫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夫子神龕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禮。祭畢又到明倫堂序立,向等候在此的老師行一跪四叩禮。

禮畢,各人乘轎回家。到家後,商衍鎏行謁祖禮,並拜見自己的尊長,尊長給紅封利市一包。之後他又出家門,去拜見從前授業的老師。至親、父執輩都登門一一叩頭。當天家裏還設宴數席來款待親友,到晚才客散。商衍鎏回憶,這一天下來,因為叩頭太多,導致兩腿酸痛,疲憊不堪。

學宮最重要的功能其實是祭祀孔子,因此學宮也叫孔廟和文廟,是供奉孔子、孔子先世五代、孔子弟子、曆代名儒的地方,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卯日是祭孔的日子。

祭祀前兩天,參祭官穿著官服到孔廟上香並監視牲畜宰殺情況。祭祀當日,承祭祀官在讚引官引導下舉行三跪九叩禮。

先拜祭先師孔子,擺在先師祭桌的祭品有帛一包,牛、羊、豬個一頭,鉶一,簠二,簋二,籩十,豆十,鐏一,白磁爵三,爐一,鐙一。然後從東階進入大成殿左門,到至聖先師孔子位前,“至案而立”,舉行一跪一叩頭禮。

祭祀完孔子,接著是祭四配。四配位前陳設帛四,豕一,牛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十,豆十,鐏一,白磁爵三,爐一,鐙一。四配拜祭的順序是:先祭複聖顏子、再祭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聖亞孟子。

祭拜禮儀都一樣,在讚引官引導下,承祭官行一跪一叩頭禮,再行奠帛、獻爵禮。祭畢四配,是祭十二哲和兩廡牌位。崇聖殿是祭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地方,在每年仲月的上丁日致祭。

番禺學宮的生員有文武之分,西路建築的射圃是武生員習武之所。武生員照例屬教官管理,除騎射外,教以儒家經典及《孝經》等,俾知大義。提調仍將學射圃修葺,置備弓矢,教官率武生較射。

文生員課程有《禦纂經解》、《性理》、《詩經》、《古文詩》、及“十二經”、“二十四史”、“三通”等。生員有月考和季考,主要考四書和策論。月考或季考後第二天,生員聚明倫堂聽老師講誦政府頒布的《臥碑》及訓飭士子文,謂之月課。

《臥碑》是士子必須遵照的規則。清順治時期,禮部奉旨規定8條規則,刻立於學宮,謂之《臥碑》,令士子文。

月課對生員來講很重要,生員除生病、外遊、守孝等特殊原因外,不上課3次的給予警告,終年無故不上的即開除秀才資格。

對生員而言,最重要的是歲考和科考。歲考和科考都由皇上欽派的學政主持。《番禺縣誌》記載:

歲科取其最優者。食餼於官,曰廩膳生員,番禺縣學額二十名,次優等別於附學曰增廣生員,如廩膳生員之數。

列三等的無升無降,四等的責打,五等的降一級,六等的除名。科考是選送生員參加鄉試進行的資格考試。成績大致分三等,列一、二等及三等前茅者便可以參加鄉試。

武生員隻有歲考沒有科考,生員除通過科考上升參加鄉試中舉人,再參加會試中貢士、殿試中進士外,還可以憑自己優秀的成績被選送到國子監讀書。

實行科舉的年代,在學宮就讀的生員,主要的出路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之後走上仕途。一種是參加鄉、會試中舉人、進士。另一種是通過貢舉成貢生入讀國子監,肄業再酌情授官。

明清兩代番禺學宮生員中舉人的有1400多人,被授予縣官、學宮教官等職,含進士入仕者的有900多人,出仕率百分之六十左右。通過揀選、大挑、截取等途徑入仕的有六百多人,入仕率百分之四十左右。

清代,廣東先後出現過3位狀元,分別是清乾隆時的莊有恭、清嘉慶時的林召堂、清同治時的梁耀樞,而莊有恭的政治建樹最大。莊有恭曾曆任光祿寺卿、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戶部侍郎、江蘇巡撫等清廷重要職務,多次受到乾隆皇帝嘉獎。

【旁注】

趙昀 (1205年~1264年)南宋皇室宗親,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原名趙與莒,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駕崩後,趙昀繼位,成為宋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享年60歲。

儒學署 清末縣級教育行政機構叫做“儒學署”,設於文廟內。署設教諭、訓導,皆為縣教育長官,其職責除管理全縣文武生員外,還兼任奉祀官。1905年後廢科舉、興學堂。翌年五月,改“儒學署”為“勸學所”。

碑記 古代文體的一種。碑記又稱“碑誌”,刻在墓碑上,用於敘述死者生前的事跡,評價、歌頌死者功德。碑指碑銘,誌指墓誌銘,前者立於地上,後者則埋於地下。碑銘又分為3類,即墓誌銘、封禪銘和景勝銘。

生員 唐代國學及州、縣學規定學生員額,因稱生員。明清時期指經本少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習稱秀才,亦稱諸生。生員常受本地教官及學政監督考核。生員的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

編鍾 我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我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府試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程序中童試中的一關。通過縣試後的考生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參加府試,報名、保結,與考試的場次、內容同縣試差不多,但保結的廩生要多一名。府試通過後就可參加院試。

商衍鎏 (1875年~1963年)字藻亭,號又章、冕臣,晚號康樂老人,廣東番禺人,我國著名學者、書法家。清代科舉時自報籍貫屬漢軍正白旗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1904年為清代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商衍鎏得殿試第一甲第三名,成為清末科探花。

三跪九叩 雙膝跪地下3次,磕9個頭。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9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三跪九叩是我國古代最敬重的行禮方式。

官服 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孝經》 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月課 即每月考查、考核,明清時期每月對學子的課試或對武官武藝的考校。宋代規定有禦史糾察官風,按月奏事的製度。“月課”一詞,出現在《魏書·李彪傳》、《明史·職官誌四》、《四朝聞見錄·太學諸生置綾紙》等書中。

貢士 我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唐、宋時,以州、縣科舉考試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期,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製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光祿寺 我國古代的官署名。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勳。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醞局等,隸宣徽院。明清時期,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後來被並入禮部。

【閱讀鏈接】

廣東高州城西南鑒江河畔,有一個古代的渡口,叫做南橋頭,對岸有一座古塔,直刺青天,四周樹影婆娑,江水明淨如鏡,風光十分綺麗。

清代的一天,當時還沒有中狀元的吳川縣才子林召堂經過這裏,要船夫撐他過河。那個船夫一看見他是林召堂,便對他說:“早聞得公子一肚文才,我有一個上聯,公子若對通了,我就撐你過去。”林召堂說:“這還不容易,請把上聯道來!”老船夫出句道:“南橋頭二渡如梭,橫織江中錦繡。”林召堂對曰:“西岸尾一塔似筆,直寫天上文章。”由於對得很巧妙,船夫隻好撐他過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