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處世語錄2(2 / 3)

王永彬教育世人要學習儒家的思想精髓,不能隻學其皮毛和外表的形式  。他要求人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修身養性、行善積德為務。

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特別重視讀書治學,立誌成才。他除了闡釋了讀書和治學的一些方法外,特別強調學者要以道德為根基,讀書和治學要經世致用。

在立誌方麵,王永彬希望世人早立誌以成才:“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強調人要有遠大的誌向和理想,同時不能誌大才疏,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

身處憂患之境,更應立誌圖強,才能再次振興,如果一味因循,就必然趨於消亡,這對於勢家大族及朝政來說尤為關鍵:“常人突遭禍患,可決其再興,心動於警勵也;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複振,勢成於因循也。”其所見頗為深刻,發人深省。

王永彬對政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使命感,他除了對官場的積弊深有感觸和憂心外,他希望朝廷能改良政治,革新吏治,不能因循守舊。

同時,他非常重視官員的道德素質和執政能力,頗具真知灼見。比如他曾反問那些想踏入仕途的人:“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

王永彬希望為官者要有氣節,正直無私,勤於職守。官員應有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思想境界,並勇於任事  ,身體力行,還要善於集思廣益,吸收眾人的智慧,才能避免因失誤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即使身處下位或尚未發達之時,也要以儒家五子的高尚心誌相期許,靜待為國出力的時機:“撫心希古,藏器待時”;同時他希望朝廷官員能廣招人才為國家出力:“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王永彬還用吃飯的筷子比喻用人之道:“進食需箸,而箸亦隻悉隨其操縱所使,於此可悟用人之方。”希望統治者要善用人才,讓人才有其用武之地,才能多為國家出力。

王永彬還特別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長為一個德行兼備的人才,家長在其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王永彬提出了幾條可行的方法,如他認為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才可能教育好孩子: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詞也。

王永彬尤其強調家長要善於從小抓起,悉心教導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時期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如果這時期家長過於放縱孩子的話,等其養成不良習性後,就很難改正了。

對於已染成劣習的孩子,也要盡力使其有自新之路:“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對氣象”。王永彬還告誡人們教育孩子要從嚴要求,不能姑息。

對於孩子的培養,王永彬認為家長應注重教育和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這才是成才之根基。他告誡人們教育孩子尤其不能隻崇尚金錢和追求安逸,否則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性,甚至品行敗壞。

王永彬這種重視教育從青少年抓起的見解,不僅是挽救世道人心的一種可行的途徑,還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孩子是一個家庭和國家的未來,隻有將孩子從小教育和培養一個德行兼優的人才,才能造福社會,國家才有前途。

除此以外,王永彬還對修身養性、勤儉持家、交友處友、為人處世等方麵也進行了闡釋,從書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情世態洞察入裏,見微知著,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處處顯耀著智慧的光芒。

王永彬可謂是晚清時期的一個頗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憂國憂民,對在當時的紛亂局勢下,朝廷上下因循守舊、吏治腐敗深感痛心,對道德淪喪的局麵憂心忡忡,他試圖喚醒世人的良知,改變這種末世衰敗的狀況,《圍爐夜話》體現出他的這種強烈的曆史責任感。

王永彬身上也體現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書中的勸世之語,生動活潑,而且頗具哲理性,振聾發聵,令人有頓開茅塞之感,對今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旁注]

太史公 西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官職名稱。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漢宣帝時期把太史公降為太史令,太史令的職權也大大削弱,僅僅行文書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記》作者司馬遷。

學士 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大學士擁有和宰相同樣大的權力,負責主持內閣大政,還要參與國家大事的重要決策。大學士還要負責為黃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

修職郎 文階官名。1116改登仕郎置,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元無此官名。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從八品初授邊功佐郎,從八品授修職佐郎。修職郎、修職佐郎是正八品和從八品文官的散階,散階是授予官職時同時授予的虛銜。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王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四位皇帝。他25歲登基,在位60年,退位後當了3年太上皇,是我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做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生員 唐國學及州、縣學規定學生員額,因稱生員。明、清指經本少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習稱秀才,亦稱諸生。生員常受本地教官及學政監督考核,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

葉公 (約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70年),沈諸梁,羋姓,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葉邑,史稱“葉公”,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曾平定白公之亂,擔任楚國宰相。是戰績輝煌、樂善好施的一位曆史人物。

戰國 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曆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縱橫家 古代為政治活動而遊說的說客,活躍於戰國。《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這些謀士以審察時勢、陳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縱”、“連橫”的主張,遊說列國君主,對當時形勢有一定影響,其代表人物為蘇秦、張儀。

太平天國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後建國號“太平天國”,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禮崩樂壞 我國古代政治名詞,描述的是東周時期典章製度逐漸被廢棄的現象。在春秋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麵,勢力強大的諸侯開始變王田為私田,變分封製為郡縣製,政權不斷下移,這些都反映了周代社會正走向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