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出版——書業盛況2
清代的圖書出版係統
清代的圖書出版包括官刻係統、私刻係統和坊刻係統,各個刻書係統都在編印卷帙繁簡不等、題目範圍多式多樣的叢書和類書。
清代朝廷改變了明代由司禮監經管刻書的製度,官刻主要由宮中武英殿承擔,在武英殿設置修書處,專掌修書、刻書之職。雖然內府仍有其他機構也刻印書籍,但武英殿刻書則成為清代朝廷官刻書的主要代表。
武英殿於1680年設立,最初為武英殿造辦處,後改名武英殿修書處。據《大清會典》記載:
修書處下分設監造處、校對書籍處。監造處專掌監刻書籍,再分設銅字庫、書作、刷印作。校對書籍處負責書籍付印前、後之文字校正工作。
武英殿承刻書的範圍很廣,內容種類繁多。大致包括清代皇帝的著作、前朝的各類著作,以及方略、紀略,字書、類書、叢書、詩文集等。
清代皇帝的著作包括聖訓、聖製、禦纂、禦製、敕命之書,還有一些書籍,是皇帝受命臣下編修的,因而冠以欽定、奉敕之名。如《資政要覽》、《內則衍義》、《聖祖禦製詩集》、《欽定十三經注疏》、《欽定二十四史》、《十三經》、《二十一史》等。
前朝的各類著作包括經史著作、科學、文學等各類研究成果,均由朝廷重加刻印頒行。如《通典》、《通誌》、《文獻通考》、《五經》、《論語集解注疏》、《補刊通誌堂經解》等。
方略、紀略著作指的是清代軍事要聞,每次軍事告成,必定編纂成書,紀錄始末,稱方略或紀略。每事以編年為序,原原本本紀錄事情的全部經過,付諸刊行。如《平定準噶爾方略》、《平定兩金川方略》、《欽定平定台灣紀略》等。
字書、類書、叢書,是為加強民族之間的融合而大量編纂的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字用書。其中最著名的是卷帙浩繁、收錄48000餘漢字的《康熙字典》。此外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詩文集的刻印,有清帝及朝臣之作如《皇清文穎》124卷,有唐宋元明時期詩集之刊印。還刻印有《曆代賦彙》、《曆代詩餘》等著述,以及《全唐詩》900卷。
清代地方官刻有金陵官書局、浙江官書局、四川官書局、安徽敷文書局、山西官書局、山東官書局、直隸官書局等。這些書局雖以重興文化為名,但所刊刻的書籍,多是禦纂、欽定的本子。
其中經史居多,詩文次之。同時,為了迎合一般讀者的需要,所刊刻的普通讀物,定價低廉,求之較易,這些都是官書局刻書的特點。官書局刻書,是清代後期地方官刻書的重要代表。
清代的雕版書籍,以私家刻書最有價值。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著名文人所刻自己的著作和前賢詩文,這類書大都是手寫上版,即所謂寫刻本,選用紙墨都比較考究,是刻本中的精品;另一類則是考據、輯佚、校勘學興起之後,藏書家和校勘學家輯刻的叢書、逸書,或影摹校勘付印的舊版書。
私家刻書精本佳刻迭出不窮,而且在考據、校勘、輯佚學興起之後,為適應其需要,才刻印了大批叢書、逸書和舊版書籍。其中各式各樣叢書的出現是清代圖書印刷事業的特色之一。
清代的坊間刻書更為興盛,刻書數量很大。曆史比較悠久的是掃葉山房。創設於明代後期,最初設在蘇州。刻印經、史、子、集四部之書,以及筆記小說、村塾所用經史讀本,多達數百餘種。刻印字畫清晰,惠及村塾蒙童。
清代坊刻事業十分活躍,許多民間大眾讀物,諸如小說、戲曲、唱本、醫方、星占、類書、日用雜字等,多由這些書坊刻印出版。反映民間生活、社會風俗習慣的資料,也從這些書中可以找到。雖然書肆多重營利,往往因降低成本,影響書品質量,不如官刻、家刻版本精美。但是它在繁榮市場、普及文化教育方麵所作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總之,清代的官、私、坊各個刻書係統都在編印卷帙繁簡不等、題目範圍多式多樣的叢書、類書。這類書籍的刻印流傳,對於發展傳統學術研究、保存古代文化遺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旁注]
武英殿 北京故宮武英殿始建於明代初期,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1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餘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
字書 是以解釋漢字形體為主,兼及音義的書。漢字曆史悠久,始終是以一個個單個的形體代表一個詞,或代表一個語素,但形體的寫法隨世而有演變。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把小學類分訓詁、字書、韻書 3種。其中字書與訓詁書、韻書不同,重在據字形分部,說明字的音義。
寫刻本 指校勘嚴審、字體工整、紙墨優良的刻本圖書由擅長書法的人或作者自己書寫上版印出的書稱為寫刻本。在書版上多留有名人的姓名,如清代鄭板橋自書的《板橋集》等。由於此類刻本多出於名書法家之手,且數量很少,所以也是古籍收藏中的難得的佳品。
筆記小說 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誌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豔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我國古代的筆記小說,截至清末,大約不下於3000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
[閱讀鏈接]
清代翰林院所修各書,一般由掌院學士擔任正副總裁,編修、檢討以上擔任纂修官或提調官,庶吉士間或擔任纂修官,典薄、待詔、孔目擔任收掌官,筆帖式擔任譽錄官,間或擔任收掌官。
例如三通館編《清代通典》、《清代文獻通考》等書,總裁為掌院學士4人,纂修兼總校為侍講學士7人,纂修兼校對官為侍講學士等34人,提調官為檢討2人,收掌官為筆帖式2人,滿篆修官9人。這些人員基本定額,不足便擇人兼任其職。
清代圖書的編撰盛況
清王朝是個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王朝,而治國者也非常重視圖書編撰,如親自策劃,網羅圖書編撰人才,獎勵圖書編撰人員,還製訂了曆史上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這些因素,是清代圖書編撰之所以極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