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出版——書業盛況2(2 / 3)

清代官方修書機構是翰林院。翰林院職掌論撰文史,長官為掌院學士,屬官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朝廷重實錄編寫,人員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清代私人著書蔚然成風,其中乾嘉學派的眾多大家猶如群星閃爍,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王士禎、毛奇齡、蒲鬆齡、梅文鼎、方苞、吳敬梓、曹雪芹、沈德潛、袁枚、紀昀、龔自珍、魏源等是其代表,彙聚成一條燦爛的銀河。考據學著作構成乾嘉學派圖書的重要特色。

清代圖書就其內容而言,修誌在方誌發展史上號稱“極盛”。康熙一朝修誌1354種,同治、光緒,宣統三朝修誌1164種,現存清代方誌4889種。清代方誌大多是官督紳辦,即由官紳共同組成修誌班子。

通誌以總督、巡撫領銜,知府、紳士、學者負責撰寫,府州縣誌則由知府、知州、知縣領銜,紳士、學士負責撰寫。另外,清代的輯佚、辨偽著作也不少。

就編撰形式來看,清代白話小說、總集、類書、叢書是很多的。清代初期至清代中期,出現了不少長篇白話小說。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妍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鸚《老殘遊記》等。

清代所編總集數量很多。如沈德潛《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孫沫編《唐詩三百首》等。其中《唐詩三百首》收錄唐人詩作310首,流傳甚廣。

文總集如吳楚材等編《古文觀止》、姚鼎編《古文辭類纂》等。其中《古文觀止》上起先秦,下訖明代,選文222篇,每篇有簡要評注,流傳甚廣,成為舊時啟蒙課本。

清代也是叢書的繁榮時間。《中國叢書綜錄》著錄的2797種叢書中,清代叢書占絕大多數,著名者如紀昀等《四庫全書》,是古代曆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該書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

另外,清代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圖書編撰形式,其中的學案體就是一種。學案體是記述學術源流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始於清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繼之者有黃宗羲始撰、其子黃百家續撰、全祖望完成的《宋元學案》、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唐鑒《國朝學案小識》、唐晏《兩漢三國學案》等。

在圖書編撰的具體方法上,清代人集前人經驗之大成,日趨完善。例如引文問題,清代圖書引文以準確,謹嚴著稱於世。清代書法家陳澄在《東墊未刊遺文·引書法示端溪書院諸生》中提出關於引文的10條規定,在我國圖書編撰史上第一次全麵係統地論述了引文問題,對於規範圖書引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圖書編撰的繁榮,清代圖書編撰學理論已經相當成熟。顧炎武、王士禎、袁枚、紀昀等都發表了很好的見解。比如紀昀在《四庫全書總月提要》中,對於曆代圖書編撰和各類圖書的編撰源流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研究,在圖書著錄方法方麵也給後人提供了良好範例。

總之,清代無論是圖書編撰實踐,或是圖書編撰理論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從而造就了我國古籍發展的鼎盛局麵。

[旁注]

翰林院 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清翰林院置掌院學士兩人,滿、漢各一人.為翰林官者不僅升遷較他官為易,而且南書房行走及上書房行走例由翰林官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優待厚遇。

乾嘉學派 清代的一個學術流派,由於學派在乾隆、嘉慶兩朝達到極盛,故得名。它以對於古代社會曆史各個方麵的考據而著稱。其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至清代初期學者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閻若璩、胡渭和毛奇齡等人,但顧炎武被公認為是開了清代考據學的先河。

學案體 清代學者按照儒學師承淵源關係,將各家學術觀點分為若幹派別,每個派別就是一個學案。每個學案之前先作小序概述,然後介紹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每個人物先立小傳、次錄能夠反映本人學術思想的文章或語錄。學案體著作對曆代學術進行了一次總結。

[閱讀鏈接]

談遷是明末清初史學家。自幼苦讀,手不釋卷。從29歲開始撰寫《國榷》,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百卷大書。然而一夜之間書稿被竊,20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他痛哭流涕,心如刀絞,但他又重新振作起來,他說“吾手尚在,寧遂已乎?”決心重寫《國榷》。

他不顧60歲高齡,北上北京查找資料,並進行實地考察,曆盡艱難困苦,63歲那年,重新寫完《國榷》。《國榷》是編年體明代史,500萬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清代的書籍裝幀與插圖

清代最通用的書籍裝幀形式是線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等,都有使用。

卷軸裝在清代多用於字畫的裝裱,其裝裱工藝十分精致考究。底麵多用上等宣紙,畫芯四邊裱以素色彩綾,軸外裱以錦緞,軸頭用料則分為不同的檔次。

經折裝除用於佛經及字帖外,也用於一般書籍,宮廷印刷的《耕織圖》、《南巡圖》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裝幀采用經折裝,所不同的是開本約一尺見方,封皮用厚紙板裱以黃綾。康熙、雍正年間刻印的《龍藏》,共720冊,全為經折裝,書皮裱以黃綾,10冊一函,規模巨大。

蝴蝶裝在宮廷印刷的書籍中也有使用,有的用上等宣紙印刷,版邊留有較大空白,封皮用硬紙板裱以黃綾,並有前後環襯頁,一邊裱於封皮內側,裝幀平整,裁切跟齊,屬於宮廷書籍裝幀之上品。

包背裝在清代也有較多的使用,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一套共36304冊,為著名的寫本,共抄寫7部,共計25.4萬冊,全為包背裝。全書封皮用厚紙外裱綾衣,四庫分別用不同顏色,經庫用綠綾,史庫用紅綾,子庫用藍綾,集庫用灰綾,最後分別用木函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