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為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書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線裝書則力求“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紙麵和市麵兩種,封麵多貼書簽,書本部較薄,一部書裝於函套。
清代線裝書的前麵多留有一兩張白頁,其後才是扉頁,內容有書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點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書根字,寫有書名、卷次等。
從開本大小來看,清代則是多種多樣,朝廷出版物的開本都較大,民間出版物多為中小開本,有一種稱為夾帶本的,是曆代最小的開本,字很小,但印刷裝訂都很精致。
除了上述幾種裝幀形式外,在清代古籍中,還有一種“毛裝”的裝幀形式。在流通的古籍中,毛裝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裝幀形式。既考不清其出現的具體時代,也說不清其慢慢消失的時間。但在實際中又確實存在著毛裝這種形式。
毛裝形式的特點,在折葉方法上與包背裝、線裝沒有任何區別。即仍然是以版心為軸線,合葉折疊。集數葉為一疊,戳齊書口,然後在書脊內側打兩眼或打4眼,用紙撚穿訂,砸平。天頭地腳及書脊毛茬自任,不用裁齊。也不用裝封皮。這種毛茬參差而又紙撚粗裝不要封皮的裝幀形式,就叫做“毛裝”。
現知毛裝書通常在兩種情況下出現:一種是官刻書,特別是清代內府武英殿刻的書,通常都要送給滿族人的發祥地沈陽故宮、各王府、有功之臣或封疆大吏。這種書送去之後,不知得主珍重程度,更不知人家打算裝配什麼質地的封皮,所以就毛裝發送。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手稿,特別是草稿,作者寫到一章一節,為不使其頁碼章節錯亂,也常常自己把它裝訂起來。有用線訂的,也有用紙撚訂的。毛毛草草,邊緣參差,所以也稱為“毛裝”。這種情況,在清代乃至民國初年,在文人學士中還常常出現。
在清代朝廷組織刻印的圖書中,多附有精美插圖。清代初期,承明餘緒,仍有一些精美的版刻插圖藝術作品出現,如旌德鮑承勳所刻《揚州夢》、《秦樓月》等戲曲劇本插圖,精麗典雅,被認為是徽版的殿軍;四雪堂刊《隋唐演義》、《封神演義》,古吳三多齋刊《古今列女傳演義》,以及《笠翁十種曲》等,均不遜興盛時期的徽版名作。
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黃順吉、劉榮、湯尚、湯義、蔡思璜、譚一葵等,也不負名工之譽,使版刻插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清代朝廷刻書,多由武英殿提調,這類圖書的插圖就被稱為“殿版畫”。其中如《禦製耕織圖詩》、《圓明園詩圖》、《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畫的代表作品。
殿版畫多細筆皴擦,工致娟麗,章法多變,印刷質量均為上乘。朝廷刻書如此重視插圖,為前朝所無。但同樣因為供奉內廷,片麵追求謹嚴工穩,這些作品又不如民間作品靈動飄逸,意趣天成。
清代民間版刻插圖中的人物畫和山水畫有了長足的進步。人物插圖中的《淩煙閣功臣圖》、《無雙譜》、《晚笑堂畫傳》,以及《水滸全圖》、《三國畫像》等,都是這方麵的佳構。
清代的山水插圖,主要是方誌圖書中的插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大畫家蕭雲從繪《太平山水圖畫》,筆力凝重,氣氛沉鬱,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氣息,在古代山水插圖中,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清代諸帝喜遊幸,繪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種插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記遊之類的圖書插圖極富,成就斐然。方誌中的插圖,多少也與此有關。但這些插圖,多受殿版影響,《太平山水圖畫》中的磅礴之氣,無從見到了。
清代繼承了明代發展起來的套版彩印插圖。清康熙年間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園畫傳》,“一幅之色,分別先後,凡數十版,有積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為畫學的圭臬。此外,《西湖佳話》卷首冠佳景十圖,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圖畫富麗精工,亦為套印書中的大觀。
光緒年間,西方石印術傳入我國。石版印刷對印製圖畫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為印製圖書插圖的主要方法。
晚清石印圖書極多,圖也精麗,雖然這已不是木刻畫,但在技法和構圖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襲版刻插圖的傳統,依然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總之,清代書籍中這些帶有精致插圖的古書,顯得更加絢麗多姿,在我國古籍發展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旁注]
四庫 又稱“四部”,古代圖書分類名稱。清代乾隆年間修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綜合叢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成《四庫全書》。收入圖書為著名的寫本79337卷,36304冊。分藏經庫、史庫、子庫、集庫這四庫,並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綾衣裝裱。
皴擦 源自我國山水畫法,是筆法豐富的演化形式。常用皴擦法包括:斧劈皴,人物畫寫生中常表現皮類衣服質感;米點皴,寫生中一般畫出棉料質感類衣服;圓筆皴,人物休閑服常用此法;牛毛皴,表現人物頭發、皮毛特有質感;虱,就是擴大了的點;擦,用此筆法的地方很普遍,臉、手、衣服等均可采用。
石印 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創製的。石印版也適合在宣紙上印刷,而且版麵能夠根據需要隨意縮放,大部頭的叢書、類書體積因而大為縮小,一些稀見的字畫碑帖、名人手跡通過石版影印,也得以化身千萬,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閱讀鏈接]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紮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噬,常在書裏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簽”等代稱書籍。此外,“縹緗”也是古代書籍的代稱。“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