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源———自強不息(1 / 3)

精神之源———自強不息

西周時期文化維新體

現著人本文化,而先秦時期諸子所開創的文化大觀正是西周時期人本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他們的政治、文化活動飽含深切的憂患意識和經世濟民誌向。

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次社會轉型與文化重構過程中,孔子以“三達德”為核心教育弟子,孟子以自強不息的生命智慧養育浩然正氣,墨子的“非攻”與“兼愛”,荀子堅信“人定勝天”等,都是從人本主義立場,強調了人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基本品質,以至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曆史根源。

自強不息的精神源頭

“自強不息”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要求人們應當自強不息,自勝自立;同時也勉勵人們窮則思變,積極改革,奮發圖強。

《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南10千米處的羑裏城,這裏是商紂王囚禁周文王而演周易的地方。商紂王為什麼囚禁周文王?周文王又是怎樣推演著成《周易》的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那是在商紂王的時候,周族還是渭河邊上的一個部落。按照當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部落首領姬昌被商政府封為“伯”。這時的姬昌還不是周文王,“文王”之名是漢代以後才叫起來的。

周伯姬昌由於修養出很高的德行,對治理國家也有很高的見地和辦法,僅僅3年時間,天下就有2/3的諸侯國歸屬了他。為了總結先王治理天下的德與失,姬昌認真考察先賢聖王得天下的原因,以及昏王暴君失天下的根源,他一一寫下來,存放在明堂,讓自己和後代牢記。

商紂王看到天下諸侯紛紛歸附姬昌,心裏非常憂慮,他擔心地對重要羽翼崇侯虎說:“我與周伯姬昌競爭,現在他越來越強大,如果要縱容姬昌這樣下去的話,恐怕有一天他要來對付我。”

崇侯虎說:“周伯姬昌的確是個不凡的人,他所作所為都在行仁義之舉,而且善於謀略。他的太子姬發勇敢又果斷。中間有個兒子叫姬旦的恭敬節儉而又了解天下。正像大王您說的那樣,如果縱容了他們,日後我們就有忍受不了的災禍;如果放縱了他們,日後我們就會有國滅身亡的危險。趁他們還沒有真正成大氣候,應該及早想辦法製服他們。”

商紂聽信崇侯虎的謀劃,最後,趁周伯姬昌到朝廷覲見之機,把姬昌囚禁在羑裏這個地方。姬昌有家難回,有國難投,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遂下決心泰然處之。他麵對著伏羲八卦,自強不息,盡自己平生學識,專注地投入推演先人伏羲的八卦。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了“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說起來,以上從伏羲到神農到軒轅,就是一種文化的承傳,但是也沒有這一方麵的專人去收集整理。

姬昌發現,伏羲的八卦包含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八”能生六十四,六十四又何嚐不能生出四千零九十六來,四千零九十六再生出……如此往複,它包含了諸多偶然性、或然性及必然性。

與此同時,“易”,是用數的變化來表示的,這就有了數理在其中;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那些卦辭與爻辭,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倫道德,森羅萬象,無所不包,它彙聚了先人廣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智慧。於是,姬昌開始對伏羲八卦進行推演。

姬昌推演八卦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數字;一個是蓍草。其中數字是與人類成長、發展、進步密切相關的,也是《易》的玄關。

《係辭傳》記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一段話告訴人們,姬昌以1、3、5、7、9為奇數,為陽、為天;2、4、6、8、10為偶數,為陰、為地。奇數之和為25,偶數之和為30;5位奇數和偶數的和為55。

姬昌推演八卦所用的數字,是以天地為依據的。這些數字揭示了一個最基本的數學常識概念。這10個數字的構成,是天、地、人,以至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所不可能離開的,它為人類揭示宇宙未知的奧秘開辟了道路。

就這樣,由天才的姬昌被囚羑裏的偶然事件,演化成了一部變化莫測的千古奇書《周易》的必然誕生。後來,《周易》這部書經過周公和孔子兩個偉大人物的推論解讀,才留傳了下來。經過曆代傳承,《周易》已成了諸子百家之源,被譽為“群經之首”。

《周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君子處事,就應該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止。其實,這句話不但是姬昌自己身處困境,自強不息推演《周易》精神的真實寫照,更體現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對道德主體性的深刻理解,體現了儒家所說“得眾動天”、“強我中華”的進取精神。

在古代傳統道德中,自強作為道德精神和規範,其主體不僅是指個人,而且也是指人民、國家和民族。“天行健”本身就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和變化,因此,“自強不息”也就意味著永不滿足現狀,不斷改革進取,應時以變,以開創之勢治國、平天下。

《周易·革》記載:天地變改,四季得以形成,商湯、周武變改桀、紂的命運,既順從了天的規律,又適應了百姓的願望,革卦變改之時的意義是多麼重大呀!

總之,自強的道德精神,包含著改革進取的內容。自強不息,變法強國,革故鼎新,改革進取的精神,它貫徹於《周易》始終,成為了中華民族貫徹古今的優秀傳統。

[旁注]

姬昌 (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即殷商西伯,又稱“周侯”,周季曆之子。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後世因之。傳在羑裏根據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繼續演繹易經八卦。

姬發 (約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前1043年),是周文王的次子。西周的建立者,華夏傑出領袖,諡號“武王”,廟號世祖。他繼承父親遺誌,滅商建立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姬旦 即周公旦,又稱“叔旦”“、“周文公”,為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是周代曆史上第一代周公。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其時發生“三監之亂”,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

羑裏 稱作“牖裏”,在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的羑裏城遺址。羑水經城北東流。羑裏城是姬昌拘而演周易的地方。姬昌被囚7年,將伏羲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一書,於是羑裏便成為《周易》也即中華文化之源的發祥地。後人為紀念這位偉人,在城址上修建了文王廟。

玄關 原指佛教的入道之門,現在泛指廳堂的外門,也就是居室入口的一個區域。專指住宅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也就是進入室內換鞋、更衣或從室內去室外的緩衝空間,也有人把它叫做“鬥室”、“過廳”、“門廳”。玄關後被借指為事情的關鍵所在。

諸子百家 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主導古代思想與文化2000餘年。

[閱讀鏈接]

《周易》是“三易”之一,《周易》包括兩部分即《易經》和《易傳》,有時簡稱《易》,在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席位,被譽為群經之首。

《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奇書。《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並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事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是作卦畫的初衷。顯示了《周易》屬於形象思維性質的最最原始的本質屬性。

孔子教育弟子勇毅力行

從此周文王推演而成《周易》後,其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被曆代發揚光大。最初將這一精神用於實踐的,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

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認為,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為此,他以仁、智、勇“三達德”為核心教育弟子,要求弟子做到勇毅力行,至死不變。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

“三達德”的養成重在勇毅力行,堅持到底。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始終貫穿這一精神要旨。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優遊講學於郊野。聽說附近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老農,年已70歲,身體健康,勤勞儉樸,遇事禮讓,附近百姓遇到大小事都去找他詢問,有什麼糾紛口角也請他出麵調解,隻要他說一句話,問題就解決了,便很想前去拜訪他。

孔子一行找到了老農的居所。隻見房屋雖小,但牆壁用泥抹得平整光亮,屋頂茅苫蓋得整齊嚴實,屋內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孔子和弟子進入屋內,隻見老人腰背挺直,正在廚房用陶鬲煮飯。見到這些不速之客,老人連忙放下炊具,躬身相迎。

孔子向老人介紹自己身價和來意。接著問道:“老人家,你還有什麼親人嗎?”

老人答:“有一個兒子和兒媳、孫子。”

孔子又問:“你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同他們一起生活呢?”

老人說:“他們孝順我,好的東西常常先給我享用,孫子也經常來看我,身上的衣服全是兒媳做的。現在我自己還能自理,若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就加重了他們的負擔,所以就自己獨立生活!”

孔子說:“這也算得是父慈子孝了!”

老人隨即取來盂,裝著飯吃了起來,邊吃邊說:“香啊!甜啊!先生你看這飯是多麼香啊!你不嫌棄的話,也請你嚐嚐。”

孔子高興地接過老人送上的飯,恭敬地祭了天地後,也跟著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就像在吃國君分給他的祭肉一樣。

老人又為每人盛了一盂,孔子邊吃邊讚賞地說:“好啊,真是又香又甜的美食!”吃完飯後,他們又和老人閑聊了一陣,才起身告辭。

在路上,子路問老師:“先生,陶鬲和盂是最粗陋的炊具器皿,用它煮的飯食是最低下的飯食,先生如何吃得這樣高興呢?”

孔子說:“一個喜歡勸諫君王的臣子,必然時時想著的是君王;一個孝順的兒子,當他拿著美味佳肴後,必然先想到的是他的父母;一個想為百姓做好事的人,也必然是和百姓想的一樣。今天,我不是看他的炊具器皿是否尊貴,而是看他待人的態度,老人雖已看成,但有那樣健康的心態對待他人,享受人生,真的令人如沐春風啊!他的那份熱情難道不感染你嗎?”

顏回說:“從他的盛情就可看出,他是個道德高尚的人啊!”

孔子接著說:“知足常樂,心地坦坦蕩蕩,這種高尚的人壽命將會很長。這就是仁者不憂啊!”

一天,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回路過農山。農山險峻高聳,景色秀麗,孔子師徒即登山一遊。登上山頂後,孔子望著壯麗山河感歎說:“登高望遠,令人心潮澎湃,你們各自來談談心中的誌向吧!”

子路忙趨前說:“我願那前麵寬曠的平原上,有一大隊手執刀、槍、斧、鉞的人馬,呼嘯著朝我殺來,在這樣的陣勢前麵,我一人敢於仗劍殺敵,得地千裏。”

孔子說:“仲由,你真是勇士啊!”

子貢接著說:“賜願出使齊國和魯國。這兩個國家將要大戰於廣大平原,正當兩軍對峙之時,我敢站立於兩軍陣前,憑三寸水爛之舌,消弭戰事,解除兩國戰爭帶來的痛苦。”

孔子說:“端木賜呀,你的確能言善辯!”

兩人聽了孔子的評說後,頗感高興。而顏回卻默然不語。孔子招呼道:“回啊,過來,你也談談吧!”

顏回回答說:“論文武之事,他們兩人都已說過,我在這些方麵遠不及他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孔子說:“他們雖然都說了自己的願望,但我還是想聽你的誌向啊!”

顏回說:“回曾聽說過那極香的薰草和臭味難聞的蕕草是不能同藏於一個器皿之中的,賢君堯和暴君夏桀是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的,這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回隻希望得一個聖明的君主,我就去忠誠地輔佐他,並在廣大的百姓中,全麵施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教育,引導他們的行為遵循禮樂,使國家的城郭可以不修而無憂患,溝池不修而無人逾越,把劍、戟、斧、鉞樂器全用來鑄造農具,把那些作戰用的牛馬都放於水草豐富的原野上,使每個家庭再無離散的憂慮,使天下千秋萬代免除戰爭禍根。這樣,那仲由也用不著一人陷陣了,賜也不用那樣滔滔雄辯了!”

孔子聽後高興地說:“回啊!你的願望真好,這就是智者不惑啊!”

子路一時不明白孔子的意思,便問:“先生,我們都說自己的誌向,你認為哪個符合你的心意呢?”

孔子極目遠眺,神色肅穆地對著3個弟子說:“我的願望是實現一個人民安居樂業,天下永世太平的大同世界,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顏回所說的才是我的真正願望啊!”

孔子一行從農山回到館舍,大家還在議論不休。孔子今天特別高興,他看到了顏回的仁德之心,也批評了子路的蠻勇,冷落了子貢的巧辯。

子路對先生今天的告誡沒有想通,不太心服,他暗想:先生過去曾說過“勇者不懼”,我也是個勇者不懼的人,為什麼今天不讚同我的觀點呢?於是他徑直問道:“先生,您不是說勇者不懼麼,而且還讚譽勇者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然而,先生今天在評論弟子的誌向時,似乎與您過去的說法矛盾啊!”

孔子說:“仲由呀,我說的‘勇者不懼’,是有道德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義’,要依義而行。否則,就會恃勇逞強,給自己、給別人、給社會帶來無窮後患!”

子路又問:“一個好勇的人就會出現後患嗎!”

孔子說:“若是一個人血氣方剛而不具有仁德,一旦別人對他怨恨,他就會憑自己的勇猛而激發作亂的。”

子路又問:“那有仁德的人不是也崇尚勇嗎?”

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崇尚勇敢的,但崇尚勇敢時卻把正義看做頭等要緊的事。”

子路在眾弟子中是最好勇又好義的,然而偏於意氣用事也是一個缺點。孔子對他這一點非常憂慮,不時予以告誡,今天也是針對子路這個弱點而說的。

孔子見大家再沒說話,便笑著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隻好駕一艘獨木舟漂流到海外去歸隱,到那個時候,恐怕能跟隨我的隻有子路了!”

子路聽到這句話,有點急不可耐的樣子。孔子見狀指著子路笑著說:“子路的武功、勇氣都超過我,但是他的脾氣也超過我啊!”

子路又問:“先生,假使您打仗,您帶哪一個?您總不能帶顏回吧?他營養不良,體力不夠,您總應該帶上我吧?”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笑了,他對子路說:“你像一隻發了瘋的老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這樣有勇無謀怎麼行?像你這種脾氣,要打仗絕不帶你,要帶一定要一帶能做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遇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才能統帥三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