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源———自強不息(2 / 3)

眾弟子聽了先生這番教誨,都受益匪淺。

孔子意猶未盡,他接著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才必有勇,勇國不必有仁。”

子路今天也深受啟發,暗暗反省過去的魯莽行為,內心愧疚起來。孔子看出了他的心思,慈愛地對子路說:“仲由呀!你的性格坦誠,敢想敢問,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先生就是喜歡你這樣的人啊!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要做到三點,這就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可稱之為‘三達德’,你要隨時用這三條來要求自己啊!”

子路說:“請先生放心,仲由一定這樣去做!”

子貢說“這三條不正是先生品德的自我寫照嗎!”

大家都高興地笑了起來。

孔子以“仁、智、勇”為三達德,並以此來教育弟子,使三達德成為儒家傳統思想的一部分。其中仁是核心,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三者形成智、情、意一體的德性。

儒家一貫推崇勇德。孔子把勇作為踐履仁德的條件之一,認為勇必須符合於禮義,並能智勇雙全。勇德,作為傳統道德的基本規範之一,強調的是勇毅力行,是人類社會帶有共同性的傳統美德。

在我國傳統倫理文化中,表達勇的道德品質的概念還有剛、毅等。其內容主要包括體仁能慈、行義循禮、明智善斷、臨危不懼、知恥力行等。直觀地解釋,“勇毅”就是做事有膽量、有勇氣、有毅力;“力行”就是身體力行。由此可見,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於言,而在於行。

勇毅與怯懦相對立,也與蠻勇、冒險相區別。勇毅隻有從一定的原則和目的出發,即同“義”聯係起來,才具有道德價值。

總之,“勇毅力行”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麵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誌方麵所體現的美德。

[旁注]

陶鬲 古代陶製炊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商周時期繼續流行。其形狀多為侈口、圓腹、3個袋狀足,有的頸部有雙耳。使用時,在3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後來,隨著灶台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為鍋釜,也就是所謂“破釜沉舟”的“釜”。

子路 (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毅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

顏回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14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讚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曆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時期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

子貢 (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而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之道,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夏桀 又名“桀”、“癸”、“履癸”,商湯把他諡號“桀”,凶猛的意思。夏代第十七代君主。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在鳴條之戰中擊敗夏桀。後又被湯追上俘獲,被放逐而餓死。

仁德 儒家道德修養內容之一,指致力於除害愛人無私的崇高道德。仁是從執行政策的角度上考慮的,德是從執政者的品行上考慮的。仁德就是說一個有著良好品質的領導者采用的一係列符合人民意願的政策。

三軍 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前、中、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包括騎兵和步兵。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

[閱讀鏈接]

顏回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不渝,並解釋道:“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聽了很高興。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

孟子自我培養浩然正氣

自強不息精神被孔門弟子用於實踐後,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強調“善養吾浩然之氣”,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生命智慧。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思想的形成,是和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是孟母的言傳身教,才使孟子逐漸成為一個彪炳千古的儒學大師級人物。孟子很小時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就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

在這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母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農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母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應該抓緊對兒子的教育。在孟母的悉心教導下,孟子勤奮學習,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後來孟子拜孔子的學生為師,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統的繼承者,他的教育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醜、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7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曆史文化中。

作為一代儒家宗師,孟子非常重視修養。在心性修養方麵,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注重以“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來錘煉意誌,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標準來衡量是否為“大丈夫”,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這種自強不息的人格修煉,影響後世數千年。

在《孟子》篇卷3公孫醜章句裏,有孟子與學生公孫醜這樣一段。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問孟子說:“老師,我大膽問一句,按現在話說就是你有什麼本事和專長呢?”

孟子說:“我懂人,我懂人的性情是如何的,我知人情世故。我善於培養,養育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醜又問孟子:“老師,我再大膽問一句,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

孟子回答說:“很難用言語表達與講述它。它就是一種氣,而這種氣,它是一種至極而正直之氣,唯正直才能剛大,而能貫洞識微,合於神明,所以很難說清楚它。”孟子進一步指出:“要培養這種氣,就要培養自身的道德與正義,不要做不好的事來損害它。這樣久而久之,則可使其氣,滋蔓塞滿於天地之間,布施德教沒有窮盡。”

“氣”是一個哲學概念。在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它表達了一個蘊涵在天地間,能使萬事萬物具有運動變化動力的能量,這種能量的總和,就稱為“氣”。氣聚而成形為物,氣動而使事物產生運動變化。

孟子浩然之氣中的“氣”,是指人身的,但是又能與天地相通相合的。他說的氣裏,包含了“氣”作為一種根本性能量而推動了天地運行變化所產生天地運行變化的現象與規律,以及這種天地運行變化的現象與規律對人的影響。這種天地運行變化的現象、規律和性質,以人文思想與觀念來解釋,就是天地的精神。

孟子的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而生出的,是人身集合,積累了正義才能產生出來的,是內而出的,不是非正義的東西可以取代,取得它的。他認為,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義時,就必沒有力量,而必軟弱。

為了培養浩然之氣,孟子強調意誌的磨煉。他舉古人的例子了證明這一點。如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說,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孟子進一步強調,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

孟子還提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知灼見: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為了培養浩然之氣,孟子強調應該有“大丈夫”誌向。《孟子·滕文公下》記載: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顯然是一種浩然正氣。

“貧賤不能移”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準則。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誡窮人:貧賤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貴不能淫”實際上富貴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惡習一樣,貧賤很容易使人將貧賤當做不可替代的理由,放棄理想、放棄道德、放棄一切做人的準則。

因此,窮人更應該有精神上的寄托,給自己的道德築下“防洪堤壩”。無顧影之憂,光明磊落,活得曠達,簡單明了,一切非議傳謠,自然風止。這種之浩然,令人景仰欽羨。

培養浩然之氣的過程,也就是加強道德意識的過程。這種氣是通過長期道德實踐的積累從內心自然產生的,不是憑偶然幾次合乎道德的行為勉強襲取的。孟子甚至認為,隻要培養得法,這種氣就會變得偉大而剛強,並且四處擴散,上下流行,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充分體現了孟子強調道德作用的思想以及他的學說中具有的神秘主義因素。

孟子的“浩然之氣”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源於孟子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及這種哲學思想影響下的獨特個性,它以儒家道義為內容,以道德情感為動力。同時,它也是孟子物質生命活力和精神心理活力的表現,這灌注於《孟子》,就形成了孟子的文字具有磅礴雄渾的氣勢。

孟子的“浩然之氣”造就了我們民族最可敬的中流砥柱般的代代精英,他們以救世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創造著燦爛的思想文化,推動著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旁注]

守節 舊時指不改變節操,特指婦女受封建宗法的強製或封建道德觀念的影響,在丈夫死後不再結婚或未婚夫死後終身不結婚。夫死後,立誌不嫁,堅守貞操,撫育子女,直至老死就是守節的行為,這樣的婦女稱為“節婦”。舊時表彰守節給家族帶來榮譽,卻給婦女帶來痛苦。

文廟 是紀念祭祀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其數量之多、規製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

士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期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

傅說 (約公元前1335年~公元前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權臣大宰相。傳說為築牆的奴隸,他所創造的“版築”,即俗稱“打牆營造技術”,是古代建築科學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巨大進步。後來舉以為相,他的治國方略,改變了商代持久的沒落。

管仲 (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稱為“管子”、“管夷吾”等。東周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譽。

百裏奚 (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為百裏傒簡作,也稱“百裏子”或“百裏”,“百裏氏”。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百裏奚輔佐秦穆公稱霸,對以後秦國兼並六國結束分裂局麵。

[閱讀鏈接]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裏,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要把她休了。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說,進門前要先問屋裏誰在裏麵,進廳堂先高聲傳揚讓裏麵的人知道,進屋時必須眼往下看。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不聲響地進屋看到她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荀子堅信人定勝天

荀子是戰國後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古代思想家中,荀子是主張“人定勝天”的傑出代表。他也以自己的方式,體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10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遊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50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53歲至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就是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

齊國當時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

這時,荀子已是81歲的老翁了,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國的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個人向他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

荀子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範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隻好回到趙國。荀子走了春申君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