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源———自強不息(3 / 3)

後來春申君去世了,荀子也98歲了,就辭了官,寫了32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的著作邏輯非常嚴密和嚴謹,充滿科學精神,表明他是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人。他的科學觀點是: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人類社會有人類社會的規律。所以不要用天象說人事。

荀子在《荀子·天論》中說道:

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

大意是說,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不因為現在執政的是堯舜這樣的聖明的君主,自然界就可以怎麼風調雨順。也不會因為現在執政的是夏桀、商紂王這樣的昏君,就地震了,發洪水了。

從這種觀點出發,荀子批評了當時人們對天的各種迷信。他認為:“天不下雨就去求雨,天不下雨就去求雨,跳著求雨的舞蹈。月亮出現了月食,大家就拿著個臉盆出來敲,說天狗吃月亮,讓天狗吐出來,敲不敲都吐出來。但這種儀式隻是表達心願,不可當真。自然界它是有自己的規律,它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在那兒運動的。”

荀子把“天”直接解釋為自然現象,提出自然界的生產發展是天地陰陽變化的結果,這種變化沒有意誌、沒有目的。

“天職”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職能。人們看不見自然界在工作,但能看見自然界在變化,看見植物的生長,動物的生育。這是什麼呢?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機或功能。所以,在荀子這裏,天就失去了它的神秘主義的色彩了。

由此,荀子指出,社會的治亂興亡,個人的貧窮與富貴,也與天無關。荀子把人類自己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類這種力量與氣概,他又把它提到了與天地參的高度:“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這種與天地參的氣概,又是人區別於眾多物種之所在。如果說孟子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先樹立了偉大的個體人格觀念,那麼,荀子便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先樹立了偉大的人類族類的整體氣概。

荀子突出了人的主宰萬物而與天地並立,無需任何神意幹預的奮鬥理想。這種理想不同於孟子先驗的內在的道德修養,而是區別人禽族類的外在的社會規範,也不是個體自發的善良本性,而是對個體具有強製性的群體要求。所以,人世的治亂,由人類來解決。

那麼,人類又如何做到“製天命”達到與“天地參”呢?那就是學習。要學習禮義。荀子從人性“惡”的觀點出發,強調必須用“禮”來約束、規範、節度人的自然欲求。

荀子說,人性都是天生而成的,無論賢愚,或不肖之人,其本性都一樣,禮義道德等社會規範,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了教育以後才會有的,聖人也是學習而來的。荀子仍像孔子那樣突出“禮”,但是他更突出人的自覺實踐,這才是與天地參的基礎。

在荀子這裏學習還包括接觸自然界,正確認識自然界的功用,使其為人類服務。他認為不能指望天,不能指望自然界,隻能指望自己。隻能靠自己,而且要自強,按照科學的規律來辦事情。

荀子認為,人們從自然界能得到氣象的報告,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什麼時候會出旱災,因此人們可以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時候去播種,去收獲。還可以從地哪裏知道,什麼樣的土壤適合種什麼樣的莊稼。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去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來發展自己的經濟,發展自己的生產。這是一種樸素的科學發展觀。而且由這種科學發展觀,他得出了人應該自強不息的結論。

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經驗之談,提到極為重要的理論高度,而且它也成為荀子整個理論的脊梁骨架。

荀子提出“天人之分”,是為了突出人的實踐精神,但並不排斥而是包含著對天與人事如何相適應,相符合的重視和了解,仍然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

荀子“人定勝天”思想的提出,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水平有了提高,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新興地主階級關心生產並充滿著改造自然改造舊的社會製度的信心。荀子的思想就是這一時代特點的體現。客觀上,他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荀子剛健奮鬥的精神,賦予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人的品德色彩,創造性地建構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成為整個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學典籍。

荀子剛健奮鬥的精神對後世的理想人格的構成有深刻影響。他在強調利用外物的同時,更強調人自身的實踐。在他這裏的實踐則是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奮鬥精神。這種勤勞堅韌、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實踐行動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荀子強調人定勝天的態度,重視外在實踐的精神,才衝淡了這種神秘的方向。荀子的這一點,則是發展了孔子仁學的實用性,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和我國古代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旁注]

齊襄王 (?~公元前265年),田齊政權第七任國君。齊襄王雖個人能力平庸,但接受齊閔王的教訓,與諸侯修好,複建稷下學宮,使齊國的國力有所恢複,但經過此次長達4年的戰亂,國力大傷,因此始終無法強盛如昔。

春申君 (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著名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嚐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楚考烈王以博聞、善辯的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秦昭王 (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早年在燕國做人質,趙武靈王用計,由代郡的宰相趙固將他從燕國迎入趙國,再送到秦國去,繼承秦國君王之位,是為“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

天狗 我國神話的天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夜深,天上有所謂開狗神者,常於此時張口吞月。天狗神有口無喉,雖能含月終不能咽下,所以它含而又吐,吐而又含,至再至三。月神不堪其擾,乃指示下界人民,為種種大聲以驚之,使之速去。

[閱讀鏈接]

荀子在《荀子·解蔽》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思是說,蓬草生長的叢麻當中,不須扶持就長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裏麵就同黑泥。

荀子所說,意喻通過環境的變換,進而能改變人生。環境能夠造就人,也能夠毀滅人,一個好的環境能夠使人上進,一個惡劣的環境同樣也能夠會使人萬念俱灰。由此開始,荀子進一步指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這是荀子思想體係的重要支柱。

墨子行俠甘灑熱血

自強不息精神不僅在儒家一派得到充分肯定和運用,在墨家這裏同樣被發揚光大。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叫墨翟,他以自己的方式,踐行了儒家的自強不息精神。

如果說孔子以仁、智、勇“三達德”為核心教育弟子勇毅力行,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那麼,墨子留給人們的,就是他勇毅力行,行俠仗義,為了蒼生甘願拋灑一腔熱血的獻身精神。

在孟子生活的春秋末戰國初期,魯國有一個著名的工程師叫魯班,他不僅是一個工程師,也是一個發明家,發明了很多的機器。有一次魯班發明了一種進攻性武器叫“雲梯”。這個武器開到城牆下,就可以飛快地架到城牆上,可以進攻別人的城市。

魯班就把這項發明的專利賣給了楚國,楚國獲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以後,開始大量生產了雲梯,準備去攻打宋國。墨子聽說楚將伐宋國的消息後,大吃一驚。無論戰爭的結局如何,對楚宋兩國的百姓來說,尤其是對宋國的百姓來說都是一場大災難。

於是,墨子一麵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帶領300名精壯弟子,幫助宋國守城;一麵親自出馬前往楚國,甘冒風險,勸阻這場戰爭。

墨子急急忙忙,日夜兼行,鞋破腳爛,毫不在意,趕了十天十夜的路,終於到達楚的國都郢,去見魯班,要阻止楚王用魯班發明的新武器攻打宋國。

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了魯班。打算說服他停止製造攻擊宋國的武器,讓他引薦自己去見楚王。

魯班見了墨子,心裏有些發慌,就對墨子說:“你來我這裏有什麼事呀?”

墨子說:“我在北方有一個仇人,希望先生能夠幫我去殺掉他。”

魯班聽了很不高興,卻並不說話。

墨子又說:“要不這樣好了,我送你十金怎麼樣?”

魯班說:“我是講道義的人,怎麼能平白無故殺人呢?”

墨子聽了他的話,對他拜了兩拜,說:“我聽說您造了雲梯,要拿去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你自己剛才還說講道義,我讓你殺一個人你還不高興,難道殺那麼多得人就是講道義了嗎?”

魯班無話可說,隻好道:“有什麼辦法呢?我已經和楚王說過了呀?”

墨子就讓魯班帶他去見楚王。到了皇宮,墨子對楚王說:“有人不肯坐自己華麗的車子,卻想去偷鄰居的破車子;不穿自己的好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破衣服穿;不吃自己家的美味佳肴,卻想偷吃鄰居家的老鹹菜。你說,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說:“那他一定是瘋了,得了偷竊病了吧?”

墨子說:“對呀,就是這樣!楚國這麼大,特產這麼豐富,宋國那麼小,出產十分貧瘠,楚國與宋國相比,就好像我剛才說得華麗的車子比之於破車子,錦繡衣裳比之於粗布衣服,白米肥肉比之於糟糠。我認為大王攻打宋國,正和這個害偷竊病的人一樣。”

楚王說:“你說得很對,即便是這樣,但是魯班給我造好雲梯了,我還是要打一下宋國的。”

墨子說:“其實你們攻打宋國,卻也不一定會獲勝!”於是,墨子解下衣帶當做城,用竹片當器械,和魯班演練攻守戰。

魯班一次又一次地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擋住了他。魯班先後攻守了9次,墨子守攻了9次,結果都是魯班失敗。

後來,魯班要求與墨子交換,魯班守城墨子來攻。結果不出3個回來,墨子就攻到了城內。這下子,魯班惱羞成怒,就對墨子說:“我還有一種方法對付你,但我不告訴你!”其實魯班的意思是叫楚王殺了墨子。

墨子聽了隻是一笑,看著魯班道:“我知道你想怎麼對付我,但我也不告訴你!”

楚王問這是怎麼回事,墨子說:“魯班的意思,隻不過是想要你殺死我。以為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但是我告訴你,我的大弟子禽滑厘已經帶著我300個學生,拿著我發明的守城的器械,已然守在宋城之上嚴陣以待了。而且我的全部破敵之法禽滑厘已經爛熟於心,即使殺了我,你去了也是送死。”

楚王與魯班知道墨子不是空手而來,後方早已布下陣勢,準備得相當充分,終於意識到攻打宋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於是楚王說道:“好啦,我們不要攻打宋國了!”

這個故事,就是墨子典型的行俠仗義。為什麼說他是行俠仗義呢?因為墨子救宋國不是宋國人請他去救的,甚至宋國壓根兒就不知道墨子到楚國去救他們了。

墨子在回國的路上,路過宋國的時候,天上下著大雨,墨子走到城門口,想進去躲躲雨,結果宋國人不讓他進去。可見墨子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為了世界的和平,為了實現他自己反戰的主張,所以說墨子是一腔熱血。

這個故事出自《墨子·非攻》,譴責了進攻的戰爭,也就是反對侵略戰爭,這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土地荒蕪,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墨子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性、欺騙性和掠奪性,體察到下層的民情,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張。

墨子還分析了社會動亂的根源是不相愛,他斷言:

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

墨子提出的“兼愛”的偉大主張,體現了勞動人民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與願望,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兼愛”和“非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攻戰”是“不相愛”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強烈的表現。

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而非攻則主要表現在國與國之間。隻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隻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為了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墨子以“兼愛”為根據,提出了一個“七不”準則,即:

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做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者也。

這“七不”準則可視為人類曆史上最早提出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準則,這個準則,表明了墨子伸張人間正義,保障人類權益,主持社會公道,推進世界和平的偉大理想。

總之,墨子以大無畏的精神行俠仗義,甘灑一腔熱血,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的實際行動,充分地詮釋了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和反對侵略戰爭的堅強決心和行動。

[旁注]

魯班 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魯國人。曾為楚國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後被墨子勸阻而至。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2000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禽滑厘 (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春秋時期魏國人,墨子的首席弟子。禽滑厘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墨子危急之中阻止楚國攻打宋國的壯舉,就是由墨子導演,由禽滑厘與墨子聯袂主演的。

十金 古代計算貨幣單位。或以一斤為一金,或以一鎰為一金,因時而異,後也稱銀一兩為一金。先秦時期甚至秦漢時期,白銀還沒有成為貨幣,“十金”大抵是指十斤銅;如果是宋代以後,白銀已成為流通的貨幣,那就是指銀子,“十金”就是10兩銀子。

墨家 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必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

[閱讀鏈接]

據《墨子·備梯》記載,禽滑厘麵色漆黑,手腳全長滿了老繭,緊緊跟隨在墨子身邊以隨時聽從召喚,但他卻從不敢向墨子提問。

墨子深知他的心事,便約了禽滑厘同登泰山,找些茅草墊好坐上,拿出酒菜來,請禽滑厘喝酒。墨子這一舉動既是對禽滑厘忠心耿耿的表彰,也是想以一個寬鬆的環境好認真回答他想了解的知識。於是,墨子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他。

禽滑厘能在墨子的眾弟子中脫穎而出,墨子能對禽滑厘耳提麵命,正是兩人千古知音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