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傳承——肩負使命(1 / 3)

思想傳承——肩負使命

秦漢時期,由於當時是封建社會建立初期,天下一統的曆史使命感是主流意識。秦漢時期文化氣勢恢弘、奮發向上的顯著特點,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魂魄。

司馬遷身殘誌堅著《史記》體現了一個學者博大的胸懷抱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曆史使命感。張騫“鑿空”西域之旅,體現了中華民族勇毅進取的精神。伏波將軍馬援以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班超投筆從戎,以三十六騎平定西域的奇跡,演繹了天下一統的旋律。

銳意進取的秦漢文化

先秦自強不息、奮鬥不已的頑強精神,在秦漢時期得以延續,這就是秦漢精神。它發揚光大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傳統理念,以群體的方式,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發揮到極致。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沒有貪圖安逸享受,他依然雄心勃勃,東奔西跑,不停地出巡各地,以至於後來病死在出巡的途中。

據說,秦始皇出巡的動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東南有天子氣”。對於他來說,這就意味著另一個“天子”隱藏在世上,對秦帝國江山構成了威脅,他出巡就是要壓住這一帶的“天子氣”。

當時的占星家說“天子氣”盤踞在金陵之野。秦始皇東遊至此,便動手整治金陵的地脈山形。他派人翻江倒海,造湖挖山。凡看起來有點氣勢的山峰統統削平。

有人對他說,一些稀世的美玉珍寶能抵擋王者之氣。他就不惜代價去金陵附近埋下了許多珍寶,並將金陵改名為“秣陵”。

據說,後世的人曾經在金陵掘得一個銅匣,長2.7尺,匣蓋是用琉璃製成的,上麵裝飾以雲母。匣中裝著白玉如意。手柄部位刻著螭虎文蠅及蟬等圖案。這就是秦始皇當年埋下的東西。

據說秦始皇在出巡時得到這樣一個消息,說是大禹的九鼎在泗水出現了。九鼎曆來是權力和威望的代名詞。這鼎是周顯王時沉於江水之中的。秦始皇認為,鼎在此時出現,足以證明自己的德行不亞於三皇五帝。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遊至彭城,齋戒禱詞之後,派數千名潛水的人入泗水尋鼎。但是,找了許久也不見鼎的蹤影。

這時有人說,九鼎乃神物,不願見秦始皇,便藏了起來;還有人說,鼎確實在泗水出現過,並有人看見,有一根繩索將鼎係著,在水波中時隱時現。後來,有一條龍大約知道秦始皇要撈鼎,就咬斷了係鼎的繩索,九鼎從此就不再出現了。

秦始皇沒撈著鼎很是沮喪,輾轉向南,來到了洞庭湖。在渡湘水時,遇上了大風,忽而狂濤洶湧,波浪衝天。秦始皇無法渡水,以為是神靈有意和自己過不去,便問左右道:“這裏敬的是什麼神?”

隨從的一位博士答道:“聽說是堯之女,名娥皇、女英,死亡此地,封為湘水之神,今興風作浪,大約他們發泄幽怨的緣故吧!”

秦始皇本來就不高興,不聽則已,一聽勃然大怒,下令發3000名刑徒來到洞庭湖畔的湘山,遍伐山上樹木。又令放火燒山,使湘山不留一草一木。

其實,古往今來,湘神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善良忠貞的美好形象。湘神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姐妹兩人同時嫁給舜帝做妃子。

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她們千裏尋夫不遇,姐妹倆悲慟欲絕,泣淚成血,不久便憂患而死。她們的哭聲感動了天地鬼神,淚水灑在竹子上,就留下了永生永世消失不了的斑痕,後世稱之為“湘妃竹”。

後來,秦始皇學著做神仙,認定自己已有一定神功,便在君山的石壁上刻了幾顆大印以封湘山,試圖鎮住湘神,使之永世不得興風作浪。

時至今日,尚有兩枚石刻的大印,保留在嶽陽市君山麵臨洞庭湖的絕壁之上,印有篆體陰刻“永封”兩字。石印各長1.2米,寬0.8米,字跡蒼勁有力。

秦始皇這種不畏天命、敢於向神靈挑戰的精神,正是雄偉的萬裏長城、阿房宮、十二金銅巨像、力士孟賁像的思想基礎,也就是排列齊整、聲威雄壯的秦陵俑馬所要表現的精神。秦陵俑馬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後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樸性”,成為了秦漢時期文化精神的象征。

這個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注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

至漢代,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邁、蒼勁的詩句表明,漢代文化精神就是在秦代激越、高亢的基調裏行進的。

漢代初期曾一度流行所謂“黃老之學”,但這種主柔守雌的思想並非西漢王朝的真意,而是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權宜之計,“無為”是策略,為的是大有所為。普遍的尚武,也是積極進取精神的表現之一。

從漢武帝劉徹開始,羽翼豐滿,國力強盛,於是便抗擊匈奴、交通西域,創立了不朽業績。“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秦漢時期的文化精神恰當地表現了征服自然,征服物質世界,開拓空間,占據空間的時代。

事實上,如果沿著秦漢文化精神中的陽剛之氣追溯下去,就會發現早在遠古神話裏,就體現出了我們民族在早期的那種大氣磅礴,與自然抗爭以求生存的文化精神。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追日”、“愚公移山”、“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就是最好的說明。

總之,秦漢時期的文化精神是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這種精神也正是《周易》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荀子》裏“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現實中的表現。

[旁注]

占星家 古代根據天象來預卜人間事務的人。在原始社會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占星家多是利用星象觀察來占卜較為重大的事件,如戰爭的勝負,國家或民族的興亡,以及國王或大臣的命運等,後來逐漸擴展到個人命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當然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金陵 南京的古稱。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區出現了最早的城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後來秦始皇南巡時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並以金陵地區起,築建穿越今江蘇東南和浙江東北部的馳道。

九鼎 夏王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周顯王 (?~公元前321年)。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諸侯國的變法發展到高潮。這一時期,戰國七雄在先後進行了變法以後,展開了更為激烈的兼並戰爭。

篆體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孟賁 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據說孟賁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發怒吐氣,聲響動天,尤為勇猛。秦武王曾經與孟賁比試舉鼎,終因力氣不支,力盡鼎落,不治而死。無辜的孟賁也因此獲罪,被誅殺九族。

黃老之學 戰國時期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黃老之學始於戰國時期盛於西漢時期,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閱讀鏈接]

劉邦在擊破英布軍以後,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設宴招待家鄉的故交父老。酒酣耳熟之際,劉邦自己擊築而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漢王朝建立後,人們稱這篇歌詞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

《大風歌》氣勢恢宏,不同凡響,表達了劉邦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誌。它是秦漢時期文化精神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開漢唐雄風之先河,其思想性、藝術性在曆史上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身殘誌堅著史

秦漢時期以群體方式演繹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不僅包括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帝王,還包括像司馬遷這樣的意誌堅定者。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為了完成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司馬遷承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而這一切的動力就是他心中的一個信念。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在自然環境裏成長,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10歲時,他跟隨當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到京都長安,開始誦讀古文。

司馬遷20歲開始漫遊,幾乎走遍全國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曆史古跡,訪問了一些遺聞舊事,收集了豐富的史料。廣泛地接觸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豐富了文化素養和生活經驗。38歲時,繼承父業,被任為太史令。得盡讀史官所藏圖書、秘籍、檔案及各種史料。

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司馬遷開始動筆寫《太史公書》,即後來所稱的《史記》。然而,就在司馬遷全身心地投入撰寫《史記》的工作之時,卻飛來橫禍。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5000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於遭遇。

匈奴以80000騎兵圍攻李陵。經過8晝夜的戰鬥,李陵雖取得一定戰果,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

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麵安慰漢武帝;一方麵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

他對漢武帝說:“李陵隻率領5000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可這些話,不但沒能救得了李陵,反而把自己也拖進了矛盾的漩渦。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愛妃的哥哥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在獄中反複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 因此,被關進監獄以後,麵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最後被漢武帝判了死刑。

據西漢時期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50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

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他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

司馬遷身受腐刑,百代偉人在奇恥大辱中誕生!他在監獄中度過非人的3年。受刑後,司馬遷屈辱地活著,就是為了要把各種各樣的人都寫進《史記》了。他把自己的恥辱磨礪成為深刻洞察力,審視曆史浮沉,評論人物功過;他把自己非人的痛苦體驗提煉成為修為,從容於筆端,呈現在字裏。於是,一部震爍古今的《史記》橫空出世。

司馬遷軀體殘缺,卻具有剛健的雄風,散發著強烈而又罕見的自由氣息,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典範。他用自己的屈辱和堅強,換取來的是民族應有的尊嚴,為中華民族的史學和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旁注]

太史令 也稱“太史”,官職名,據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期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單於 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盟的首領的專稱。單於始創於匈奴著名的冒頓單於的父親頭曼單於,之後這個稱號一直繼承下去,直至匈奴滅亡為止。而東漢三國時期,有烏丸、鮮卑的部落使用單於這個稱號。兩晉十六國時期改稱為“大單於”稱號,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腐刑 即閹割術。在我國古代,閹割術的淵源是相當久遠的。有證據表明,至遲在殷商時代就有了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識與行為。秦漢時期的閹割技術已較為完備,並已經注意到閹割手術後的防風、保暖、靜養等護理措施。

[閱讀鏈接]

司馬遷寫《史記》時,有一天,一個朋友前來探望他,朋友讀著《李廣列傳》,見裏麵描寫李廣退敵,充滿了敬佩之情,但後麵又寫李廣心胸不寬,公報私仇。朋友讀完後說:“你那麼愛戴李廣,怎麼還寫這個呢?這樣寫將軍的缺點,豈不有損將軍的形象嗎?”

“我寫的是曆史,信,是第一條,怎能以個人愛憎去歪曲曆史真相呢?”司馬遷反問道。

“原來如此!”朋友明白了。他望著正在寫作的司馬遷,暗暗稱讚:他真是一個忠實的人啊!

張騫冒險出使西域

司馬遷身殘誌堅著史書令人感動,張騫出使西域則令人讚歎。張騫出使西域,被史家譽為“鑿空”,表明這是一次空前絕後的探險。張騫等人曆盡千難萬險而百折不撓,體現了中華民族勇毅進取的精神。

張騫為什麼要出使西域,而且還有冒那麼大的風險呢?

公元前139年,西漢朝廷為遏製匈奴屢次犯邊,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對於未知的路途與危險,連漢武帝也在懷疑張騫一行人能否回來。

張騫一行人從長安出發,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日曬雨林,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沒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仰的人是無法堅持下來的。

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見當時的軍臣單於。單於得知張騫欲出使大月氏後,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進行這樣的活動的。於是,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於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又把一家人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嚴加管製。

匈奴單於的計謀均未達到目的。因為張騫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王朝通使大月氏的意誌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

公元前129年,匈奴單於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一天,張騫趁匈奴人不備,果斷地帶領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10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身穿匈奴服裝,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製區。

張騫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大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大月氏。大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

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裏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