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勞形——尋求真知(2 / 3)

說也湊巧,這時正好起了一陣狂風,河裏濁浪洶湧,差一點打翻了船。強盜害怕起來,趕快跪下懺悔,把玄奘放了。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當地的人都還認為玄奘真有什麼佛法保護呢!

經過6年的學習後,玄奘又回到了那爛佗寺。戒賢法師叫玄奘主持講席,給全寺僧眾講經。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很是欽佩。

642年12月,戒日王在他的國都曲女城舉行了5年一度的無遮大會。參加會議的有印度18個國家的國王,熟悉佛教教義的3000多僧人,那爛陀寺的1000多僧人,還有很多其他方麵人士。這是印度文化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

一天,有個婆羅門教徒,寫了40條經文,掛在那爛陀寺門口,高傲地宣稱:“如果有人能破我一條,我甘願把頭砍下來認輸。”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敢和他辯論。

這時,戒日王請求玄奘出來駁斥那個異教徒。玄奘叫人把寺院門口所掛的40條經文取下來,請戒賢法師等做見證人,把那個婆羅門教徒駁得啞口無言,隻好低頭認輸,請求履行前言。

玄奘笑著說:“佛門弟子是不殺人的。你就留在我身邊做雜務吧!”這個婆羅門教徒高興地順從了玄奘。

經過這件事,大家一致推舉玄奘為論主,即主講人。玄奘在大會上宣講了他的佛學論文,並由人抄寫一本,懸掛在全場門口,供大家討論。會議開了18天,無一人提出疑問。對玄奘都很佩服,公認他是第一流的佛學學者、大師,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散會那天,按照印度的傳統,戒日王請玄奘騎上裝飾華麗的大象遊行一周,表示對他的尊敬。從此,唐僧玄奘的名聲傳遍了印度。

玄奘在會後準備歸國。消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也表示,隻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100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645年,50歲的玄奘帶著600多部佛經,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長安,人們歡迎他的歸來。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

此後,玄奘譯出多卷佛經,其中包括他自己口述、由弟子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裏,他把親自到過的100多個國家和聽到過的28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曆史和地理著作。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

玄奘回國後,和印度名僧一直保持著聯係,中印度摩珂菩提寺的智光、慧天等曾經致信玄奘,稱他為“摩珂支那國於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間謂“善解諸經律論的中國大師”。

由於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後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比如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裏麵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經事跡已經離得很遠了。

千百年來,玄奘曆盡千辛萬苦,舍身求法的精神,孜孜不倦為中外文化交流獻身的精神,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和傳頌。

[旁注]

升座 禪林用語。即升高座之意。據古製,升座與上堂同義。我國原來的升座與上堂同義,後來留日的元僧等,將“升座”也當做“普說”,並行於相國寺絕海等五山禪僧間。後世更特別將這種普說稱為“升座“。

胡人 古代漢人對除了漢人以外部族的稱呼,通常是指北方以及西方的遊牧民族。古代人所說的“胡人”一詞沒有任何貶義,或藐視的意思,僅僅是指外邦的,主要包括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國、契丹、女真等部落,指其為不文明,未開化的化外之民。

高昌國 漢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地方,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地當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也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西漢元帝時建築軍事壁壘高昌壁,治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

濫波國 也稱“藍婆國”、“覽波國”、“嵐婆國”、“婆哿國”。北印度西北境之古國名。此國約相當於現今印度西北境與阿富汗喀布爾地方間之拉古蒙一地。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2記載,濫波國周千餘裏,北背雪山,三垂黑嶺。該國彼時附屬於迦畢試國。

婆羅門教 是印度古代宗教,現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婆羅門教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4種姓氏: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最高的,包括教士和學者。

辯機 (?~649年),玄奘弟子。他少懷高蹈之節,容貌俊秀英颯,氣宇不凡,15歲時剃發出家。玄奘法師回國在長安弘福寺首開譯場之時,他以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的資格,被選入玄奘譯場,成為九名綴文大德之一。又幫助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而名噪一時。

吳承恩 (1501年~1582年),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天竺學習佛教的經曆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等作品的基礎上整理構思寫定。

[閱讀鏈接]

據說在玄奘在沙漠中打翻水壺,勞累得睡去,在夢中見了一位身長數丈的大神,表情凶惡,手裏拿著一把長戟,一邊揮舞,一邊對他說:“你幹嗎不勉強地再走幾步呢,你怎麼還睡著?”

玄奘一下就被驚醒了,趕緊照夢裏那位大神的指示,站起來向前走。

後來,他的那匹又瘦又老的馬把他帶到了一片水草地。玄奘認為,這片水草地是佛祖救了他的命。休息完了以後,慈悲為懷的他還專門割了一些青草給瘦老赤馬帶上,作為它日後在路上的食糧。

鑒真百折不撓東渡日本

唐代域外求經的佛教人物除了玄奘外,鑒真法師數次東渡日本,其所體現的既定目標,堅定信仰,一往無前,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同樣詮釋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

鑒真,俗姓淳於,唐代揚州人。鑒真14歲時,有一次他隨父親到大雲寺拜佛,為佛像莊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動,隨即向父親提出要求出家為僧。

父親見他心誠誌堅,在征得智滿禪師的同意後,鑒真在大雲寺出了家,從著名僧人道岸律師受戒。從此鑒真成了他的法名。

鑒真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覺得不滿。

但鑒真一直想不明白,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隻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很奇怪,於是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回答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幹又硬,哪裏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再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鑒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笑著沒有再說話,隻是看著鑒真。鑒真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誨,開悟了。

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後,鑒真隨道岸禪師來到佛教最盛的洛陽、長安遊學。22歲時,在長安名刹實際寺從高僧弘景,順利地通過了具足戒。

鑒真在文綱、道岸、弘景等律宗傳人的影響下,對戒律的研究逐漸精熟並開始講佛布道。他以青年人特有的熱情,巡遊佛跡,苦讀《四分律行事鈔》、《四分律疏》等經典,並先後從西京禪定寺義威、西明寺遠智、東京授記寺金修、慧策、西京觀音寺大亮聽講《律鈔》等。

由於鑒真聰明好學,矢誌不移,很快成為文綱、道岸、弘景之後律宗的後起之秀。在西京學習時,鑒真不僅融合佛教各家如法相、天台等宗所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且對其他方麵的知識也廣泛涉獵和研究。

713年,26歲的鑒真回到揚州,為大明寺的大師。他從事佛事活動,由於學識和道德高尚,聲名與日俱增,以至於成為這一地區的佛教“宗首”。

鑒真不僅講佛寫經、剃度僧尼、修寺造佛,而且還從事救濟貧病、教養三寶等活動。當他45歲時,由他傳戒的門徒達40000多人,成為江北淮南地區“獨秀無倫,道俗歸心”的著名高僧,江淮間尊為“受戒大師”。

在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僧人普照等人隨遣唐使入唐代朝廷,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他們訪求10年,決定邀請鑒真。

742年,鑒真毅然應請,決心東渡。鑒真及弟子21人,連同4名日本僧人,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造船,準備東渡。當時日本僧人中持有宰相的公函,因此地方官也加以援助。

不料有人誣告鑒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當時海盜猖獗,淮南采訪使班景倩聞訊大驚,派人拘禁了所有僧眾,雖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第一次東渡就此夭折。

744年1月,鑒真做了周密籌備後,帶了共100餘人再次出發。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遇風浪沉船。船修好後剛一出海,又遭大風,飄至舟山群島一小島,5天後眾人方被救,轉送明州阿育王寺安頓。

開春之後,越州、杭州、湖州、宣州各地寺院皆邀請鑒真前去講法,第二次東渡遂結束。

結束了巡回講法之後,鑒真回到了阿育王寺,準備再次東渡。此事為越州僧人得知,為挽留鑒真,他們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潛藏中國,目的是讓鑒真去日本。第三次東渡就此作罷。

江浙一帶既然不便出海,鑒真於是決定從福州買船出海,率30餘人從阿育王寺出發。但剛走到溫州,便被截住。原來鑒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師父安危,苦求揚州官府阻攔,淮南采訪使遂派人將鑒真一行截回揚州。第四次東渡不了了之。

前4次的失敗,並沒有改變鑒真的初衷。他在揚州繼續準備東渡物資。748年6月27日,東渡日本的隊伍又出發了。由於逆風,船在海岸附近停留了近3個月,大家都急壞了,老天爺怎麼對傳法如此磨難!

一天,鑒真對大家說:“昨天夜裏,我夢見3個官人模樣打扮的人,一個穿紅,兩個穿綠,站在岸上向咱們作揖告別,這定是國神。想來這次渡海該成功啦!”

過了一會,果然刮起了順風。船上的僧眾齊齊跪下來,麵朝西方,淚水縱橫,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鄉了。

船離岸越來越遠了。傍晚時分,突然刮起大風,大海頓時開了鍋一般,白沫亂滾,風聲夾著濤聲,仿佛水底有千百個水怪在咆哮,海水黑得如同墨汁。船一會兒被拋上浪尖,一會兒被摔入浪穀。船上的人慌得暈頭轉向,僧人們斷斷續續念起《觀音經》來。

“船要沉啦,快把貨物扔下海!”船夫忽然大聲喊道。

有些僧人死死抱緊箱籠,說:“這都是法器,比性命還重要呢!”

“現在還有什麼比命更緊要的!快扔!”船夫急了。幾個水手抱起棧香籠就要往海裏扔。

正在這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莫拋!莫拋!”這聲音一時壓過了風浪聲。船夫吃了一驚,馬上把棧香籠放下來。

鑒真喊道:“大家不必驚慌,菩薩一定會幫助咱們渡過險境!”

第二天,風浪平靜了許多,船又繼續航行。第三天,船飄到了蛇海。幾尺長的海蛇,或青色,或紅色,在船四周閃電般地遊動,十分駭人。過了蛇海,又進了飛魚海。成尺長的魚時不時成群躍出海麵,在天空中閃爍著銀光,讓僧人們眼花繚亂。不久又到了飛鳥海,一群群巨鳥在海麵上飛翔,鳥群倒不怕人,時時落到船上歇腳,幾乎把船壓沉。

隔了兩天,風又大起來了。全船的僧人個個吐得翻江倒海,昏昏沉沉,躺在艙板上。隻有普照還能走動,每天給大家發些生米充饑。但船上的淡水用光了,海水苦澀,根本不能下肚。大家嚼著生米,痛苦不堪,因為咽喉幹涸,米咽不下,也吐不出來。

鑒真也躺在艙板上,鼓勵道:“好事多磨,大家要堅持啊!”然後努力地咽著生米粒。這時候,海裏不知哪裏遊來4條金燦燦的大魚,圍著船轉圈。大家正在驚訝,風就停息了,天空顯得格外明淨,魚也不見了。

第二天,船靠上一個海島,船上的人都擁到島上找水,結果發現了一個水潭,眾人敞開肚皮喝了個飽,又把所有能盛水的東西盛滿水帶回船上。

這時,已經是冬天了,可這島上卻一片蔥蘢,滿樹花果,氣候宛如夏天。原來,鑒真他們辛苦了半年,並未去到日本,而是飄到了海南島,離日本更加遙遠了。

雖然當地的地方官是個佛徒,極力挽留鑒真,但鑒真仍不放棄東渡的念頭,地方官隻好派人護送他回大陸。第五次東渡結束。

由於鑒真的遊曆遍於半個中國,因此聲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晁衡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同他們一道東渡。

當時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為日本拒絕,因此不許鑒真出海。鑒真就秘密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轉搭遣唐使大船。隨行人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隊揚帆出海,此時,普照也從餘姚趕來。

753年11月21日,鑒真所乘舟與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餘兩舟一舟觸礁,12月20日,抵達日本薩摩。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鑒真一行前後曆時12年,6次啟行,5次失敗,航海3次,幾經絕境。先後有36人死於船禍和傷病,200餘人退出東渡行列。隻有鑒真篤誌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

鑒真來到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極大震動。鑒真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歡迎。他被聖武天皇委任為大僧綱,掌握傳律的大權,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

鑒真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我國的醫藥、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

鑒真大師東渡是一座曆史豐碑。他不僅被他那種為把大唐文化傳播到日本,不畏艱辛精神所折服,而且為宣揚佛法永不放棄的信念所震撼,終成為一代家喻戶曉的宗師受萬人敬仰。

[旁注]

法名 指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稱“法號”,“戒名”,或“法諱”。即出家眾於剃度儀式舉行過後,或在家眾於皈依三寶、受戒時,或生前未皈依、受戒的在家人歿後於葬儀時,由師父授予的名號。但在我國、日本等地,以加入教團成為釋子,即誓約受持戒法,因此皆另取法名。

長安 是西安的古稱,從西周時期至唐代先後有13個王朝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1077年,是我國曆史上曆時最長,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是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我國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

采訪使 古代官名。唐代初期於各道設按察使。733年全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處置使,簡稱“采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唐肅宗時期改為觀察處置使。後因戰事廢采訪使而置防禦使。

[閱讀鏈接]

鑒真的東渡弟子及隨行人員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築技術的。在鑒真的設計及領導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內的大堂建築,坐北朝南,闊七間,進深四間,三層鬥拱式形製,是座單簷歇山頂式的佛堂。

由於鑒真僧眾采用了唐代最先進的建築方法,因而這座建築異常牢固精美,特別是經曆1597 年日本地震的考驗,在周圍其他建築盡被毀壞的情況下,獨金堂完好無損。金堂成為研究了解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最有價值的珍貴實物之一。

苦難成就的詩聖杜甫

唐宋時期的文化重構,在文學領域的反映或許最為鮮明。比如像杜甫這樣的人,麵對慘淡的人生,不逃不避,敢於直麵,這是他最大的精神力量,並用這種力量來寫他的作品,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令人警醒的藝術魅力。

杜甫出身於一個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樹立了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

杜甫早慧,據稱7歲便能寫詩,十四五歲時便“出遊翰墨場”,與文士們交遊酬唱。20歲以後10餘年中,杜甫過著漫遊的生活。這既是為了增長閱曆,也是為了交結名流、張揚聲名,為日後的仕途做準備。

杜甫先到了吳越一帶,江南景物和文化,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24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遊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

杜甫35歲左右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但滯留10年卻一再碰壁。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夠有力,而把持權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對引進人才采取阻礙的態度。

由於杜甫在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因此他的生活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於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

此外,他還多次向唐玄宗獻賦,指望唐玄宗對他的文才投以青睞。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安史之亂”的前夕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一度被困於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後來隻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左拾遺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朝廷任職的經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唐肅宗,後於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

由於戰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在759年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到杜甫入川的4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

杜甫的詩歌創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達到了巔峰狀態。如《月夜》、《兵車行》以及《三吏》、《三別》等大量傳世名篇,從詩人浸滿憂患的筆下不絕湧出。杜甫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文化的熏陶,把貴德行、重名節、循禮法視為基本的人生準則。但他也並不是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變成了純粹的恂恂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