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升華——厚德載物1(1 / 3)

精神升華——厚德載物1

明清時期發揚了傳統儒學的積極因素,促進了儒學的發展,也促使篤實寬厚的民族精神煥發生機,使之更加貼近生活,指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這一時期,繼承和發揚了篤實寬厚傳統美德,湧現出很多具體的人和事,比如明代楊翥的鄰裏和睦,呂留良的以德自律、徐光啟的務實進取、唐寅的謙虛謹慎,還有清代顧貞觀的注重友情等。在他們的身上,顯示出儒家厚德載物這一思想精神對人性的升華,標誌著人類文化進步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

楊翥寬厚睦四鄰

明代繼承和發揚了篤實寬厚傳統美德,湧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楊翥以寬厚的胸懷促進鄰裏和睦,被傳為佳話。

楊翥,明代官員,曾任修撰、檢討、左右長史、禮部尚書等職。他具有“裏仁為美”、“睦乃四鄰”的儒家情懷,其忠厚美德為世人所稱道。

楊翥能設身處地替鄰居著想。明景帝朱祁鈺未登皇帝大位時,楊翥是太子宮中的官吏。他住在京城,平時因事外出,卻從來不坐轎子,隻是騎一頭毛驢子。

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60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老人沒有辦法,隻好去向楊翥反映情況,建議楊翥外出還是坐轎子為好。

楊翥問鄰居老人:“您為什麼要讓我坐轎子,不讓我騎毛驢呢?”

鄰居老人說:“老家孩子怕您的驢叫,每次聽到驢叫聲都哭鬧不停。孩子出生時間不長,他太小了,我擔心孩子被嚇壞。真要這樣了,那我也不想活了!”

楊翥的兒子,當時在旁邊聽見了,不滿意地插嘴對鄰居老人說:“你養你的孩子,我爸騎自己的驢子,原本挨不著的事兒,怎麼能限製我們騎毛驢這種事呢?”

楊翥馬上阻止兒子別插嘴,然後和顏悅色地對老人說:“好吧,我明天就讓驢子不叫了,您就放心吧!”

鄰居老人走後,楊翥的兒子不服氣地問:“你能讓驢子不叫嗎?驢子不叫,它還是驢子嗎?”

楊翥笑著說:“嗬嗬,我還真能讓驢子不叫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楊翥便讓仆人把驢子牽到集市上賣掉了,從此外出,均改為步行。

有一年夏天,有一段時間陰雨不停,積水把鄰居家的院牆衝壞了,出現了一個洞口,雨水從洞口流到了楊翥家院子裏,致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

楊翥的仆人每天打掃庭院,見大量雨水流了進來,院子沒法收拾,就打算同鄰居評理。

楊翥說:“畢竟還是下雨天少,晴天多,何必引起爭吵呢?”

仆人說:“現在滿院子都是水,幾乎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也根本沒法收拾。”

楊翥勸仆人說:“先這樣吧,畢竟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由於楊翥的寬厚忍讓,這件事情也就這樣過去了。

楊翥做修撰的時候,住在京城。他的一個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楊翥的仆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

楊翥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是罵的我們?隨他罵去吧!”

久而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鄰裏貴在和睦相處,但矛盾總會存在。楊翥不在意鄰家雨水之害,也不在意鄰居失雞的點姓叫罵,是假裝糊塗和有意忍讓。這看似容易,其實很難,正因為如此,才看出楊翥的德行和度量。

楊翥具有寬容和謙讓的高尚品質,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人生境界。事實上,楊翥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人際矛盾,但他為人處世寬宏大量,氣度不凡,不計較小事,表現了他的超人的灑脫。他的寬宏忠厚,受到了世人的廣泛讚譽。

[旁注]

明景帝 (1428年~1457年)。明代第七位皇帝,明憲宗時尊其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簡稱“明景帝”,廟號代宗。即位後整頓吏製,使吏治為之一新。

修撰 古代官名。唐代史館有修撰,掌修國史,宋代實錄院有修撰官掌修實錄。明清時期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進士。一般於殿試揭曉後,一甲第一名進士即狀元就可以授翰林院修撰。該官職主要從事典簿編修,檢討,校注,也是為輔佐翰林院掌院學士的基層官員。

[閱讀鏈接]

明清時期的金水河,主要作用是供宮廷用水和防護城垣,即所謂“金城湯池,深溝高壘”。除此之外,朝廷為了人們方便通行,就在金水河上建好了橋。

金水橋建成後,皇帝下詔書命令:“金水河橋成,詔宣有德行者試步。”意思是推選有德行的人,最先從橋上走過。

明代宗這一建議,得到眾多的廷臣的擁護,廷臣公推楊翥,為第一個試步過橋人。這顯然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這個故事肯定了楊翥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高尚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