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升華——厚德載物1(2 / 3)

呂留良題聯自警

嚴於律己,務實立德,一直是篤實寬厚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之一。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呂留良就是一個典型。

呂留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時文評論家和出版家。

呂留良幼時即穎悟絕人,讀書3遍就能不忘,8歲能文,10歲時就與士子往來。順治時應試為諸生,後隱居不出。康熙時期拒應清代朝廷的鴻博之征,後削發為僧。

呂留良有個朋友叫倪鴻寶,兩個人都是讀書人,在學問上分不出高低,都有點名氣。

一天,倪鴻寶來訪。在客廳裏,呂留良和他一邊品著茶,一邊縱談古今,氣氛十分熱烈。談著談著,倪鴻寶眼睛掃到了客廳牆上的一副對聯這樣寫道:“囊無半卷書,唯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隻讓尼山一個人。”

意思是說:我什麼書都不去看,隻有虞廷16個字;在讀書人裏我誰都瞧不起,隻有孔丘我讓他一籌。

倪鴻寶琢磨著這副對聯,在心裏笑了笑,臉上露出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知道,所謂“虞廷十六字”,指的是《書經·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為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意思是說,人心危險難安,道理幽微難明,要精純專一,抓住事物的中心。在處理問題時,公允得當,不偏不倚。這是後來理學家修身養性的十六字訣。尼山,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倪鴻寶輕輕地搖了搖頭,心裏暗想:呂留良以聖賢自居,口氣太大,太狂妄了,哪有什麼“允執厥中”的味道呢?

倪鴻寶回家裏,歎息一番,也針鋒相對地寫了一聯:“孝若曾子參,方足當一字可;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意思是說:一個人孝如曾子參,隻不過是做到了為人道德的一個方麵;才能如周公,也不應有半點驕傲。

不久,呂留良回訪倪鴻寶,一到書房,就看到了這副對聯。他知道,曾子參是孔子的學生,以孝順父母出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賢相。很顯然,這副對聯是針對自己客廳裏那副對聯寫的,一時覺得很尷尬,舉止言談都有些失態。

這一切倪鴻寶都看在眼裏。為了緩和氣氛,倪鴻寶趕忙讓座讓茶,講了很多客套話。

呂留良心裏不得勁兒,坐了不多久,便借故告辭了。呂留良回到家裏,仔細一想,倪鴻寶講的確實有道理,自己是太驕傲了,實在是不應該的。

於是,立即撕下原來那副對聯,重新寫了一副客廳聯:

效梅傲霜休傲友;學竹虛心莫虛情。

意思是說:做人應該像梅一樣在白雪麵前驕傲的綻放自己的美麗,但在親朋好友麵前不要驕傲;要學習竹子的虛心才能曆經風霜而不倒,但千萬不能虛情假意。

從此以後,呂留良和倪鴻寶的交往就更密切了。

聯品可看人品。呂留良和倪鴻寶的兩副對聯,表現了兩人不同的品格和胸襟。而呂留良能夠以對聯自警,體現了他問過則該,見賢思齊的儒家風範。

[旁注]

鴻博 清代科舉設博學鴻詞科,稱“鴻博”。博學鴻儒科是康熙帝籠絡明遺民的一項政治策略。雖然從表麵上來看,這次特科考試在籠絡明遺民這一目的上並未取得顯著效果,但以此為轉折,明遺民對清朝政權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清王朝最終統一了全國。

理學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時期,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期,清代中期以後逐漸衰落。創始人是周敦頤,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理學在古代哲學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曾子參 (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16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我國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他在儒學發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周公旦 是周代周文王的兒子,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他製訂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製度,使西周奴隸製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閱讀鏈接]

在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中山公園的呂園內,有一座呂晚村紀念亭,此亭靜靜地佇立在呂園中央的綠樹叢中,仿佛在向遊人默默講述當年呂留良的抗清之舉。

呂晚村紀念亭正中基座上,豎有高約兩米,寬0.7米,厚0.2米的紀念石碑,碑的正麵刻“先賢呂晚村先生紀念碑”10個大字,由我國教育界先驅蔡元培親筆題寫並撰聯,碑的背麵刻有介紹呂氏生平簡要事跡的碑文。呂晚村紀念亭的存在,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中華精英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懷念之情。

徐光啟誠懇拜師

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人我溝通的目的,一直是篤實寬厚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麵。明代末年的徐光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動人心,終於讓耶穌教會會長利瑪竇深受感動。他們的合作,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西學東漸,也顯示出儒家精神的救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