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淵源——儒家根基
上古至西周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的變遷及哲學思想的產生,為儒家及諸子百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成為儒家和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
上古時期,堯舜禪讓轉變為父子相傳,我國社會跨入了文明的門檻。商周之際,我國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周人把注意力從“天”轉向人,開始了對人世間的關注,人性從此覺醒。周公製禮作樂,奠定了儒學文明的基礎。
堯舜禪讓奠定文明基礎
那是上古五帝時代,有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領叫堯,姓伊祁,名放勳。堯16歲的時候就擔任了部落的首領,他才華出眾,治世有方。在他管理下,社會安定,人們生活幸福。
堯到了晚年的時候,開始選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部落。有人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認為丹朱粗野好鬥,無法勝任首領一職。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讓大家推薦有賢能的候選人。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 舜姓姚,名重華。他的父親名瞽,是個盲人。舜幼年喪母,父親瞽又娶了一個刁蠻惡婦為妻。後母生下一子一女,因此視舜為異己,經常對舜棍棒相加、百般虐待[U1]。
舜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他生性陰險,常在父母麵前說哥哥的壞話,這就使父母越來越不喜歡舜,並時常想害死他[U2]。
舜雖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皮肉之傷新舊複加,但卻依然是逆來順受,孝悌為先,嗬護弟妹。
但是舜的忍讓和寬容並未使父母和弟弟對自己的惡行加以收斂,他們反而變本加厲的迫害舜。萬般無奈之下,舜隻好背井離鄉遠走他鄉。
舜在曆山耕種,前往雷澤捕魚,在河濱製陶,所到之處無不以品德聚攏四方百姓,以才智創造富庶。
在舜來曆山前,這些地方的人們為了爭奪土地,常常打到頭破血流,而舜以美好的品德感化了人們,他以身作則,謙遜恭讓,在舜的影響下,當地的人們也變得互相謙讓有禮。
舜到雷澤捕魚,把最好的房屋和漁場讓給別人,使那裏的漁民深受感動,他們也爭著效仿舜的做法。 舜在黃河邊燒製陶器,把先進的技藝帶到那裏,當地的陶工深受啟發,做出了更加精美的陶器。
舜每到一個地方,大家都追隨他,一年工夫,那裏就會成為村落,兩年後就會變成鎮子,三年後便成為城市。舜的美名被四方傳頌。
堯聽了人們對舜的談論之後,對其行為十分讚賞,有意讓舜做自己的接班人。他先對舜進行了考驗。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做妻子,並安排他去做各種事情。
舜使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與其他人和睦相處,並把堯安排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堯知道後十分高興。他賞給舜一件衣服、一張琴,還有一些牛羊。
舜的父母和那個同父異母的胞弟看上了舜的財產,他們妒火中燒,起了壞心,想害死舜奪得財產。
一天,瞽讓舜去修糧倉屋頂。等舜上去後,瞽卻在下麵放起火來,大火瞬時間蔓延到屋頂。濃煙滾滾,熏得舜睜不開眼睛。
危急之際,舜想到屋頂上的兩頂大鬥笠。舜一手抓起一個大鬥笠,張開雙臂跳了下去。兩個大鬥笠像一對翅膀,使舜安全地降落到地麵。
一計不成另生一計,瞽又讓舜去挖井,等舜挖到很深的時候,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象把泥土、石塊都一股腦地推進坑裏,企圖悶死舜。
沒想到,早有準備的舜事先在井下挖了一條斜道。舜順著那條斜道又一次死裏逃生。雖然父母和弟弟接二連三地加害,舜依然用仁德之心善待繼母、胞弟,用寬廣胸懷包容糊塗的父親。
堯認為舜寬宏大量,並且能夠很好地處理複雜的事情,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這樣的人,是最明智的選擇。於是經過三年的綜合考察,堯把王位讓給了舜。
堯帝傳位給舜時,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禪讓大典。堯對舜說道:
谘!爾舜!天之厲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意思是說:嗨!你,舜!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誠地把握正確的原則。如果天下政治混亂、百姓貧困,上天給你的祿位就永遠完結了。
這一句話表明,堯已經將上天的神聖使命托付給了舜,並告誡舜,要忠於這份神聖的使命,強調舜對天下人的重大責任。
舜接替堯成為首領後,更加勤勤懇懇地工作,認認真真地辦事,大大小小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舜為了更好地了解民眾的疾苦,常去各地巡視。一次,舜到南方蒼梧之地巡視時,不幸染病去世。
舜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以推薦的方式選拔接班人,最後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準備退位時,準備把王位的位置讓給賢能之士伯益,但由於他的兒子啟在當時已經很有勢力,伯益和啟相爭,啟獲勝,王位最終為他所得。
啟取得了王位,結束了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啟還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我國社會由此進入了國家階段。
堯舜禪讓的方式,就是經過各方諸侯以民主協商的方式推舉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為曆代人們所傳頌,也成為當時理想政治的最佳模式。
【旁注】
五帝 我國上古傳說中五位聖明君主,最為流行的說法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其次是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彙,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五帝屬於大祀,祭祀內容包括作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從祀官、各自從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組合祭祀的儀式。
部落聯盟 原始社會後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幹近親或近鄰部落組成,結成聯盟的主要目的在於共同合作出征或自衛等軍事行動。我國古代曾出現過這樣的部落及部落聯合組織。
陶器 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陶器曆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簡單粗糙的陶器。我國製作陶器曆史悠久,技藝精湛。
禪讓 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由部落推選產生繼承人的做法與“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相反,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
大禹 姓姒,名文命,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孫子。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
【閱讀鏈接】
在舜統治時期,有一個名叫伯益的人也非常具有賢能。他10歲的時候,便接替父親的職位,擔任東夷部落聯盟首領。他把東夷部落聯盟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當時華夏境內最強盛的部落。
鬧水患的時候,伯益與大禹一起並肩奮鬥了13年,終於取得治水的徹底勝利。舜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伯益做妻子,並讓伯益主管災後重建的全麵工作。據說,由於伯益各方麵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經想把大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禪讓給他。但是伯益拒絕了,舜於是讓大禹做了自己的繼承人,並要求大禹退位後必須把職位禪讓給伯益。大禹退位時,想把王位禪讓給伯益,但由於大禹的兒子啟很有勢力。在啟和伯益爭奪王位鬥爭中,啟最終取得了勝利,繼承了大禹的王位。
周公製禮作樂成為先驅
商朝是一個從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信奉神性的朝代,商朝的百姓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上天安排好的,而商朝的曆代君王也認為自己是上天派來管理人間的。他們大事小情,都要進行占卜,征求神的意旨。
商代末年,大臣祖伊看到西伯侯姬昌修明政德,又不斷兼並周邊方國,害怕有朝一日勢力大增,危害到商朝的統治。他把這種情況和自己的擔憂如實告訴了商朝國君紂王。
但是紂王聽完後,卻不以為然,說到:“我生下來,不是就有了天命嗎?他能把我怎麼樣呢?”
紂王依然我行我素,整天吃喝玩樂,不把祖伊的話放在心裏。
周本來是渭水中遊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於陝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西伯侯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一幫賢臣。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國力逐漸強盛。
公元前1050年,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於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數萬人東征,在牧野一戰中,重創了紂王的軍隊,紂王自焚,商朝由此滅亡。
武王滅商後不久就去世,其子周成王即位。由於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即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攝政。姬旦,也稱“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稱“周公旦”。
過去,商王朝對於臣服的方國、部落雖加有侯、伯等封號,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封製度,沒有係統的控製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使商政權很不穩固。
周公就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吸取了商代的建製不完備的教訓,開始對分封製重視起來,目的是使之係統化、製度化,並與宗法製度緊密結合起來,全麵推廣到廣大地區。這樣一來,一個有別於商的新的分封製國家便呼之欲出了。
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分封的各個諸侯的管理,周公從政治及文化方麵製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製度,史稱“周公製禮作樂”。
周公在洛邑這個地方開始製禮作樂。在當時,洛邑人大多是殷商遺民,他們表麵上臣服周朝,內心裏仍不和周王朝一條心,時刻都有反叛的可能。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周公下達命令,讓安陽一帶的殷商遺民統統向洛邑方向集結,並指著已經建好的成周城對人們訓話說:“你們聽著,現在我不忍殺掉你們,但要向你們下達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諸侯前來朝貢的,也是為你們服務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們從大老遠的地方奔赴而來,遭受勞頓之苦。”
周公稍頓了頓,又說:“你們必須順從並臣服於我們。你們仍有你們的土地,可以安心從事勞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國,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如果你們能夠安心住在這個城邑,繼續勞動,你們的子孫就會興旺起來。”
為了有效管理殷商遺民,周公派了兵力,其實這些兵力是為了應付東方戰事而準備的,之所以這樣設防,是為了威懾殷商遺民罷了。
這樣一來,那些殷商遺民便不敢輕舉妄動了,時間一長,他們也便服從了周王朝的管理,心裏不再想反叛複辟了。
周公製禮作樂並非全部首創,而是在夏、商已有的禮樂製度上進行修改,使之成為適合周代的禮樂製度。
據文獻記載,為了更好地管理好國家,周公經常夜以繼日地思索如何把古代聖王的功業發揚光大,如果遇到想通的地方,便會盡快付之於行動。
周公認為“禮”的主要功能是區別貴賤,如果讓各個等級的人各歸其位,各安其分,社會就不會出現混亂,不會產生爭奪,這樣就達到了一定和諧。
周公頒布了一係列典章製度,來規範社會各階級的職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法製。宗法製度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商代王位繼承製主要實行“兄終弟及”製,意思是兄長去世後,由其弟接替王位。這樣的製度,傳位不定,會使統治集團內部因為爭奪王位而產生矛盾,進而引發爭奪,客觀上會削弱統治集團自身的力量。
為了克服這個弊端,周公以血緣關係為出發點,規定王位由嫡長子來繼承,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其餘的諸子,則分封為諸侯,這樣從製度上避免了因繼承而發生的流血衝突。
此外,周公製定了一係列禮樂製度,涉及君臣父子、言談行為、男女性別等各個方麵,在多個方麵維護了周王朝的穩固。
周公規定的禮非常細致,如辦喪事的時候不能談笑;遠望靈柩的時候不許唱歌;吃飯的時候不能歎息,不能說話,不能發出咀嚼聲;鄰居們有喪事,不能興衝衝地走路;聽音樂的時候,不許唉聲歎氣等。
在周公製訂的周禮中,還有一種禮叫“諡”,或者叫“諡法”。就是在每個天子乃至諸侯去世後,根據他生前的政績和為人的好壞要取一個代號,以概括他的一生。
周公製定的“樂”,更多的是強調“和”。禮製森嚴的社會,雖然保證了秩序井然有序,但這樣的體係有些過於僵硬,而“樂”正好可以進行調和。
通過藝術手段的“樂”來感化人心,使百姓在心中認同社會。樂與禮相輔相成,二者有尊有親,有別有和,構成治理社會的一個有機整體。傳說,周公曾作《三象》、《大武》等樂歌,描述了武王伐紂、周公東征及周初盛世的情景。
周公製定的樂雖指音樂卻超越了音樂,帶有濃厚的社會功能,如《詩》原是用音樂伴奏的歌詞,有《風》、《雅》、《頌》之分。《風》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風格的樂曲;《雅》是指西周京畿的樂歌;《頌》是天子用於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
《雅》和《頌》的樂曲由於用途、聲調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樂器。如果用錯了,例如應該用琴的時候卻用了瑟,就是違禮,樂師就要受懲罰。
而琴又有雅琴、頌琴之分,絕對不能搞混。在當時,招待賓客,舉行宴會,舉辦典禮,都必須由樂工奏樂或歌唱,所唱的樂歌、所用的樂器都分著等級,不能亂來。
周公製禮作樂,為西周社會的穩固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西周社會正是在宗法製和分封製的支撐下得以保持社會的安寧與平靜。
周公的製禮作樂,奠定了我國禮樂文明的基礎,使我國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從此以後,禮樂製度一直是規範國家生活的主要手段。周公製禮作樂,奠定了我國在治理國家方麵以教化為主的思想基礎。
【旁注】
占卜 古代人們借助龜殼、銅錢、竹簽等物品來推斷未來吉凶禍福的一種手法。由於古代原始民族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並不常見,必須以人為的方式加以驗證,占卜的方法便應運而生了。
方國 方國和方國部落均是指夏商之際的諸侯部落與國家。後人對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X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
世子 周代時,天子、諸侯的嫡子稱“世子”。開始的時候世子隻是個稱謂,兒子都是世子,後來,演變成冊封,也就是後來說的儲君,就是繼承父親皇位的大兒子。但大多還是冊立長子,曆史上也有冊立少子為世子的事例。
分封製 由中央王朝把爵位、土地分賜給王室成員、貴族、功臣、使其在封地內建立邦國。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國內享有統治權,同時要對中央王朝盡一定的義務。商朝便有了分封國,但大規模的分封是在周初。
嫡長子 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西周王實行宗法製,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係。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嫡長子繼承王位從此登上曆史舞台。西周時期以後的各個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製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
瑟 我國古代的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閱讀鏈接】
實際上,周公實行的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中心的宗法製,商代已經有了雛形,隻不過是在周代完全形成並大力推行。狹義的宗法製,至施行於大夫、士階層,其家族始祖一般是國君的別子。
由於別子不能繼承國君的位置,便分出自立一家,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大宗,一直世襲下去。別子的庶子的子孫隻能繼承其父,不能繼承其祖,所以稱為小宗。廣義的宗法製,天子對諸侯,天子為大宗;諸侯對卿大夫,諸侯為大宗。根據親疏遠近不同,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至聖先師孔子學禮授教
周公的以宗法和分封為基礎的禮樂製度在維係西周和平與穩定方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破壞禮樂之事時有發生。諸侯之間開始了接連不斷的爭鬥,社會也由此動蕩不安,導致了禮崩樂壞。
公元前551年,在魯國的陬邑曲阜東南的叔梁紇家裏,一個男嬰降生了。男嬰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尼3歲時就失去了父親,隻能與母親顏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小仲尼家裏生活全靠母親顏徵在一人支撐著,生活
過得十分拮據。他從小就飽嚐到了生活的艱辛,並由此學會了體貼母親。
曲阜是魯國的國都,魯國為西周初年周公的封地,由於這個原因,周天子給了魯國高級別的待遇,西周朝許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帶到了魯國。西周末年,社會動蕩,周王室的許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不見了,魯國卻保留了不少,因此人們說“周禮盡在魯”。
小仲尼從小就受到周禮的耳濡目染,他與小夥伴們嬉戲時,常把祭祀禮器擺放出來,練習禮儀。日複一日,小仲尼盡情地和小夥伴們玩著這種遊戲。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裏。
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製呀?”
小仲尼瞪著一雙明亮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製能行嗎?”
母親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後,咱家裏專為你設學堂,娘教你讀書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