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五葉——禪宗門派2(1 / 3)

一花五葉——禪宗門派2

文偃禪師創立雲門宗

青原行思下數傳,有曹洞、雲門、法眼三宗,雲門宗是其中之一。雲門宗的開創人叫文偃禪師。

文偃禪師俗姓張,姑蘇嘉興人,即現在的浙江嘉興,唐懿宗鹹通年間的864年出生。據說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辯天縱”,表現出了不同凡俗之處。

文偃成年後在毗陵即今江蘇常州戒壇出家,出家後一心鑽研律藏。幾年後,便“博通大小乘”,但仍然覺得有些“已事未明”,乃發心參學。他首先參訪的是浙江睦州和尚。

睦州是南嶽係黃檗希運下的門人,對禪學研究頗深。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5記載了文偃見睦州的經過。

睦州一見文偃來,馬上關門。文偃上前叩門,睦州問道:“誰?”

文偃答道:“是我文偃。”

睦州又問:“做什麼?”

文偃答道:“未明白自性,前來求師指示。”

睦州打開門看了一眼,便又即刻將門閉上。如此這般一連3天,文偃也連續3天前來叩門。

至第三天,當睦州一開門,文偃便閃身進入門內。睦州一把抓住他,說:“道!道!”

文偃正要開口,睦州便將他推出,很快掩上門,將文偃的一個腳也壓傷了。

就在這一瞬間,文偃大悟,明白了一切隻有靠自己,別人絕不可能代替。不久,睦州指點文偃去拜見雪峰義存。

義存是德山宣鑒的弟子,他繼承了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係禪學思想,曾住雪峰山廣福院廣集學人,四方僧眾雲集法席,當時有很高的聲譽。

文偃到了雪峰莊上,碰見一位上山的僧人,文偃上前說:“請你為我傳一句話,問一下方丈,隻是不能說是別人讓你問的。”

那個僧人同意了。於是文偃對他說:“上座到山中見到方丈上堂說法時,等眾人都來時,便出來,握拳立地說:‘你這老漢,為何不脫掉自己項上的鐵枷?’”

那個僧人上山後,等雪峰剛上堂,眾人也剛到,就把文偃教他的話說了。雪峰見此僧人這麼說,便下座,抓住他說:“快講!快講!”

那個僧人不知所措,默然無對,雪峰便放開說:“你剛才所說,不是你自己的話。”

那個僧人說:“是我自己的話。”

雪峰便大聲說:“侍者,將繩子和棍棒拿來。”

那個僧人一聽此話,連忙說:“剛才的話,不是我自己的,是莊上一位和尚教他這麼說的。”

聽了此話,雪峰便叫眾人去迎接文偃上山。

就這樣,文偃上山禮拜義存禪師後跟從義存禪師學禪法,幾年後深得義存禪師的禪法精要,義存禪師將本門的宗印密授給文偃。

為了加深學習,文偃離開雪峰,到各處參學,曆訪洞岩、曹山、天童、歸宗等處,又往曹溪禮拜六祖塔,學習各地叢林的知識。不久又來到福州去參學靈樹如敏禪師。

如敏是百丈懷海門下長慶大安的弟子,曾在嶺南行化40餘年,以“道行孤峻”著稱,得到了當地儒士的敬重,南漢小王朝為他賜號“知聖”。

文偃又跟從如敏禪師參學了8年,918年,如敏禪師圓寂,南漢王劉岩請文偃說法,文偃此後在韶陽大弘法教。

923年,文偃率領徒眾開發雲門山,在乳源縣雲門山創建雲門寺。曆時5年,寺院建成,高祖賜額“光泰禪院”。寺院建好後,文偃禪師及其門徒就遷往這裏,開堂弘法,一時間,“天下學侶望風而至”,獨創一家門風,稱為雲門宗。

雲門寺整座建築物莊嚴雅靜,風格獨特,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鍾樓、禪堂、齋堂、教學樓、功德堂、延壽堂等。自創建以後,曆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修葺。

文偃十分推崇青原禪教創始人石頭希遷,他繼承了石頭希遷“即時而真”的思想,注重一切現成。他上堂開示大眾說:

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

眾僧無言以對,文偃禪師代大家說:“一鏃破三關。”

對文偃禪師的這一根本說法,他的學生德山圓明密禪師把他解釋為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

“函蓋乾坤”的意思是絕對的真理充滿天地之間,且函蓋整個宇宙,且每一物都獨立存在,又與這個宇宙絲絲相連。

後兩句是雲門宗接引學人的教學方法。“截斷眾流”就是斬斷問者的轉機,叫你無路可通,無處用心,從而悟出佛學真諦。  “隨波逐浪”是指要順適萬物,自由自在地與世俗相處。這三句被稱為“雲門三句”,也稱為德山三句,廣為雲門宗所用。

雲門宗還有“顧、鑒、咦”三字旨,文偃禪師上堂說法時,顧視眾僧,即說:“鑒”。眾僧立即應聲說:“咦”。 “顧、鑒、咦”三字是雲門的宗旨,必須深入參研,才能體會。

雲門宗除了“雲門三句”、“三字旨”,還有著名的“雲門一字關”。雲門的宗風孤危險峻,其接引學人片言隻字,不用多語,故有“雲門一字關”之稱。具體來講,“雲門一字關”指雲門宗禪師化導學人時,慣常以簡潔之一字說破禪之要旨。

有僧人問文偃禪師:“什麼是正法眼?”

文偃禪師答:“普。”

僧人又問:“什麼是雲門劍?”

文偃禪師答:“祖。”

僧人又問:“什麼是雲門一路?”

文偃禪師答:“親。”

又問“什麼是禪?”

文偃禪師答:“是。”

這就是“雲門一字關”。  雲門宗禪師常常用一個字,突然截斷葛藤,斬斷問者的轉機,叫你無心可用,從而掃除你的一切執著,讓你真心現前,見性成佛。

雲門宗一字一語包含無限的旨趣,即文偃禪師所說的“函蓋乾坤”。但同時,雲門宗接引學人的方法又是“截斷眾流”,不容擬議,讓學人無路可走,這對悟性較低的學人很不相宜,因此使得雲門宗承襲困難。

文偃禪師言行無懼,開一宗門風。一天他對學生們提起一則往事:“從前,釋迦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文偃禪師接著說:“如果我當時在場,老僧一棒子打死他,拿去給狗吃,圖個天下太平。”

對佛祖不僅要一棍子打死,還要拿去喂狗,這話何等刻毒!但此說正是要打破對外界的迷信,引導學人內省頓悟,自成佛道。

這種先引出一段古事,然後對這段古事進行言外參異,或頌古評唱的方式,後來成為禪宗提示和參究的一種法門,而這種形式開創者,就是文偃禪師。

文偃反對盲目行腳遊方,強調佛法就在身邊,這種思想,包含了安於目前、保身安命的處世哲學,這正好迎合了南漢劉氏保境息民的治國思想。因此,雲門宗的獨特禪法引得了南漢王劉氏欽崇。南漢高祖、中宗都十分信敬文偃,給予文偃最高的禮遇。

文偃曾被兩代南漢王詔入內宮說法,這不僅擴大了雲門宗的影響,更贏得了南漢王對佛教的大力支持,佛教幾乎成了南漢的國教,從而促進了佛教在嶺南的發展。

雲門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係較為興盛的有德山緣密、雙泉師寬、香林澄遠、洞山守初等。其中雲門弟子中最上首者為香林澄遠。

香林澄遠原是文偃禪師的侍者。文偃禪師常常呼喚他為“遠侍者”,等到澄遠答應,文偃禪師又問他:“是什麼?”這樣過了18年,澄遠才省悟其中的道理。

後來澄遠辭別雲門以後,回到自己的故鄉四川,住在青城香林院,上堂開法,教化眾人達40年之久。他承襲了文偃禪師的門風,其接人語句完全繼承了文偃禪師的風格。

澄遠有弟子智門光祚也是以門風險峻著稱於世。光祚的法嗣有雪竇重顯、延慶子榮、南華寶緣等30餘人,雪竇重顯時宗風大振,號稱雲門中興。

在雪竇重顯時,由於雲門宗風接引學人的方法“截斷眾流”,不容擬議,讓學人無路可走,致使學人漸少,重顯不得不改變宗風,漸漸融合於他宗。

雲門宗興起於五代,北宋較盛,曾與臨濟宗不相上下,但不久即衰微不傳,法脈延續了200年左右。

【旁注】

唐懿宗 (833年~873年)李漼,初名溫,唐王朝皇帝,有名的無能昏君,唐懿宗859年即位,在位14年,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在位期間,驕奢淫逸,不思進取,寵信宦官,麵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使唐王朝政局更加風雨飄搖。

律藏 梵語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整理佛陀所製戒法的典籍,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其生活惡習所製定的教團規則,也可以說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範,是隨犯隨製,屬隨緣製戒。

《五燈會元》 我國佛教禪宗史書,共20卷。有宋寶祐元年即1253年和元至正二十四年即1364年兩個刻本。寶祐本於清光緒初年始由海外傳歸,卷首有普濟題詞,王庸序,卷末有寶祐元年武康沈淨明跋。至正本比較流行,為明嘉興續藏和清《龍藏》所本。

德山宣鑒 唐代高僧,俗姓周,簡州人,位於現在的四川簡陽縣西北。很小的時候就出家為僧,初精究律學,貫通性相諸經,常講《金剛經》,後皈依禪宗,應邀住朗州德山,從學者很多,時稱德山和尚。

南漢 五代十國時期的地方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唐朝末年,劉龑憑借父親和哥哥的權勢於917年在廣州稱帝,稱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後裔的身份改國號為“大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曆四主,共54年。

大雄寶殿 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正法眼 佛教語,也叫正法眼藏,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