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 又作遊方、遊行,指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雲遊四方的僧人,即稱為行腳僧。寺院叢林也以“雲水僧”來雅稱雲遊四方居無定所的僧人。
雪竇 指雪竇山,在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譽。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竇,水從竇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竇稱雪竇,山名亦因此得名。山上有雪竇寺,創於晉代,興於大唐,盛於兩宋,是佛教禪宗名院。
【閱讀鏈接】
佛教在嶺南繁盛與南漢王對佛教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據不完全統計,南漢時期,廣東各地新建的佛寺有45所,尤其是南漢都城興王府即今廣州,新建佛寺為全省各地之冠。
南漢皇族內部對佛教也十分崇信,甚至有皇族女子出家為尼。《大明一統誌》稱:“淨慧寺在府城西,南漢宗女於此為尼,建千佛塔。”朝廷還大力支持寺院廣置寺產。在劉氏的大力倡導下,廣東各地建佛塔,舍莊田,蔚然成風。可以說,在嶺南佛教發展史上,南漢佛教之盛並不亞於盛唐。
文益禪師開創法眼宗
青原行思禪師後形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法眼宗為最後創立的一支。法眼宗的開創者是唐末五代時的文益禪師。
文益俗姓魯,於885年生於餘杭。7歲時在淳安智通院出家,20歲時在紹興開元寺受戒,後來前往育王寺跟隨僧人希覺學律。
在學習佛法的同時,文益還研究儒家典籍。當時南方禪學興盛,文益便南下來到福州長慶院向慧稜禪師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後,文益感覺無所獲,就與其他僧侶結伴,赴遠方參學。
路過漳州時,正逢大雪,於是就暫時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在烤火取暖時,地藏院的方丈桂琛禪師問他:“你去那裏?”
文益回答道:“隻是行腳罷了。”
桂琛禪師問:“什麼是行腳?”
文益回答道:“不知道。”
桂琛禪師又說:“不知最親切。”
雪停後,文益辭別桂琛禪師準備登程。桂琛禪師送他到門口時,突然問:“你曾說三界惟心,萬法唯識,現在請告訴我庭下的那塊石頭是在心內,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答道:“在心內。”
桂琛禪師說:“你這位行腳之人,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塊大石頭放在心中呢?”
這話把文益說得窘極了,他便放下行李,決心留下來,向桂琛禪師討教。
每天當文益提出新見解時,桂琛禪師都說:“佛法不是這樣的。”
最後,文益隻得對桂琛禪師說:“我已經辭窮理絕了。”
這時,桂琛禪師便說:“以佛法來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聽了這話,文益一下子恍然大悟,心中對佛法的理解一下子豁然開朗了。既然一切都是現成的,還談什麼“唯心”與“唯識”,那心中的一切不是自然就放下了嗎,人不是自然就解脫了麼! 也由此,“一切現成”一語,後來成為法眼宗徒參禪時的重要“話頭”。
文益在地藏院與同行者洪進、休複、紹修等人投依桂琛禪師,虔誠參謁,勤奮修學,皆得契悟。在參悟桂琛禪師的佛法禪理後,文益又與眾人行曆臨川,即今江西撫州以西地區,當時的州牧招請文益主持崇壽院,在臨州崇壽院弘揚佛法。
文益爽快地答應下來。開堂說法這天,文益口若懸河,對質疑問題解惑無礙,深受眾僧誠服,說法之後,文益的名聲四方傳開,前來向文益請益受教者十分多,常以千計。
晚年的文益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後在金陵報恩禪院、清涼寺開堂接眾。當時由於金陵在五代宋初戰亂較少,百姓文化水準較高,文益的禪法思想得到較大範圍傳播,李升由此賜號“淨慧”。
文益禪師宣講禪法理要,總以眼為先。他認為萬物以“識”為先,而識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題標為心,實際指眼。其歌詞是: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識唯心,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萬法成辦。
萬法非緣,豈觀如幻。
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後周世宗時的958年12月5日,文益圓寂。南唐中主李璟賜諡其為“大法眼禪師”,其所開禪宗法係因而得名法眼宗。文益被後人尊為法眼宗之祖。
法眼宗深受華嚴宗教義影響,並以之闡明禪宗的基本主張,提出“真如一心”,即華嚴宗所謂的“總相”,視“心”為最高精神性本體,表現出“禪教兼重”的趨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別和儒家聲氣相投,由此得到了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大力褒揚。
文益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
文益認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萬物時,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過了真如之眼。這叫做法眼,或道眼。
一次,廟裏打井,有沙子塞了泉眼。文益問僧徒們:“眼溝不通,是因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麼塞住呢?”
僧徒們都無話以對,他便自答說:“隻是被眼所阻礙罷了。”
有一次,文益與南唐中主李璟談論佛道之後,一起觀賞牡丹花。李璟敦請文益作首偈子,文益當下誦道:
擁絨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李璟聽後,心領神會,頓解禪師之意。
文益著有《宗門十規論》、《華嚴六相義頌》、《三界唯心頌》,闡明“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以及“佛法現存,一切具足”等思想。
宋真宗年間僧人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輯有《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其中記載了許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義。
文益禪師的弟子眾多,嗣法弟子有63人,其中以德韶、慧炬、文遂等14人最為優秀。高麗僧人曾來向他學習,得法者有36人,法眼宗後來傳到朝鮮半島,長盛不衰。
德韶是處州龍泉人,15歲時出家,出家後,曾參拜50多位高僧大德,虛心問道,然而始終未能契悟。最後來到臨川,謁見法眼宗文益禪師,但也倦於參問,隻是隨眾而已。
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人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說:“是曹溪一滴水。”一旁的德韶聽到這句話,豁然開悟,以前的種種疑惑,渙然冰釋。
不久,德韶遊天台山,在白沙停留,當時的吳越台州刺史錢俶常常延請德韶弘法。錢俶於948年繼承後漢王位後,遣使迎請德韶,尊為國師,並請其開堂說法。
德韶有法嗣49人,以延壽為上首。延壽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浙江臨安府餘杭人,自幼天資過人,最初學習儒家經典,曾任餘杭庫吏,後升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
王仲玄天生慈悲心腸,30歲左右時,他來到明州四明山龍冊寺翠岩禪師處剃度出家,法名延壽,字智覺。
出家後,延壽朝夕勞作,布衣蔬食,生活十分淡泊。在龍冊寺住了一些日子後,延壽前往天台山德韶禪師處參禪悟道。
在德韶的引導下,3年過後,延壽盡得法眼宗旨,佛學修養與禪定功夫大增。後周太祖廣順年間的952年,延壽前往奉化雪竇寺任住持,開展弘化事業,講授禪學法要和淨土理論。
跟從延壽學習禪學與淨土學問的人很多。在弘法的同時,延壽開始著筆著書。在雪竇寺,延壽完成了《宗鏡錄》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年間的960年,吳越忠懿王下詔邀請延壽前往杭州,主持複興靈隱寺的工作,延壽遂應邀前往。
經延壽努力,新靈隱寺重建殿宇1300餘間,四麵修上圍廊,從山門直到方丈室,左右相通,上下相連,靈隱寺因而大興。之後,延壽又奉詔在錢塘江建六和塔,建好後,塔身9級,高50餘丈,秀美莊嚴。
961年,延壽前往永明寺弘法,坐下2000餘人,法席鼎盛。在此期間,高麗,即朝鮮國王仰慕禪師,派遣使者送書信,敘弟子之禮,並派36位僧人前來學習。他們均受到禪師的傳授,先後回到本國,各自教化一方,法眼宗也因此盛行海外。
延壽禪師住在永明共計15年,度弟子1700餘人。法嗣有富陽子蒙、朝明院津兩人。
法眼宗接化學人的言句似乎很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麵能使學人轉凡入聖的機用。
法眼宗為禪宗五家中最後創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壽三世,嫡嫡相傳,在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的中期,法脈就斷絕,延續時間不到百年。
【旁注】
五代 即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之間的曆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趙匡胤滅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餘杭 即餘杭區,地處浙江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譽。
州牧 即刺史。漢初,漢文帝以禦史多失職為由,命丞相另派人員出訪各地以行考核職責,但當時不常設置。漢武帝時正式設置。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南唐烈祖李昪 (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字彭奴,江蘇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