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 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我國佛教13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為初祖。因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
南唐 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曆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3位帝王。南唐最盛時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為我國南方的經濟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越 春秋吳國、越國故地的並稱,泛指現在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一帶地區。曆史上,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吳越民係是古老的江東民係,共同締造了這片地域,創造了輝煌的吳越文化。
後周 我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共10年時間,曆經3個皇帝。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宋太祖 (927年~976年)趙匡胤,字元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宋朝的文治盛世。
靈隱寺 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始建於東晉時的326年,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大古刹之一。地處杭州西湖以西靈隱山麓,背靠北高峰,麵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閱讀鏈接】
延壽禪師原名王仲玄,是個具有慈悲之心的人。他每次看見集市上活蹦亂跳的魚蝦飛禽,都頓生慈憫之心,買來後放生。30歲那年,他擅自動用庫錢買魚、蝦放生,沒想到事情敗露,他被判處死刑。
在押赴刑場執行死刑時,王仲玄鎮靜自若。吳越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庫銀並無一文私用,同時也讚許他的慈心善舉,便將他特赦釋放,並勸其投明州四明山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剃度為僧。從此世上沒有了王仲玄,而多了個延壽禪師。
延壽禪師倡禪淨雙修
延壽禪師在永明寺居住長達15年之久,這期間他完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事項。由於此,延壽大師又稱“永明和尚”。
吳越忠懿王極為器重永明的德行,詔賜名號為“智覺禪師”,“永明延壽大師”的名聲也因此而遠揚於四方。
延壽禪師在永明寺時,除了修行、弘法之外,也注重於將自己的修行體驗與對佛學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數量達100卷之巨的《宗鏡錄》即是在此時定稿刊行的。
延壽禪師繼承發揚了文益禪師“三界唯心”的思想,“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宗鏡錄》由此義而立名。
《宗鏡錄》文章博引教乘,說明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此心,悟語自心就能頓成佛擁有的智慧。
在《宗鏡錄》的問答卷裏,延壽用連綿不斷的問答形式,羅列了天台、賢首、慈恩等宗的教理,並於引證章中,旁征博引,引證了大乘經典120種,西天東土諸祖法語120種,賢聖集60本,共計300種言說,目的是詮釋延壽所倡導的禪教同佛說。
延壽認為在“此宗鏡內,無有一物而非佛事。”“生老病死之中盡能發覺,行住坐臥之內俱可證真。”簡而言之,用一句話概況:平常心就是道。
延壽主張“祖佛同詮”、“禪教一體”的思想。在書中,他引經據典,廣集佛言祖語,旨在說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圓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終都歸“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圓融互通,正和《宗鏡錄》卷24中說的“此宗鏡中,無有一法而非佛事”這一道理相契。
在永明寺,延壽還撰寫了其他的著作,如《萬善同歸集》6卷、《神棲安養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1卷等書。
唐中期以來,淨土宗之人批評習禪法之人執理迷事,不重實踐,如《十疑論》等作指斥禪宗的偏見。而禪宗中人有所省悟,如南陽慧忠提倡行解兼修,百丈懷海製定禪林清規等。
在延壽之前,中唐時期的宗密已經在這方麵做出了表率。宗密是菏澤係的禪師,又是華嚴宗的大師。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提出和闡發禪教統一的主張。
從廣義上看,華嚴禪是宗密所代表的以真心為基礎,內融禪宗之頓漸兩宗、佛教之禪教兩家,外融佛教和儒道兩教的整合性的思想體係。 這一體係的最核心的融合內容,是華嚴宗和菏澤禪的融合,宗密以菏澤思想釋華嚴,又以華嚴思想釋菏澤禪,視兩者為完全合一。
就狹義而言,華嚴禪體現出融華嚴理事方法論、理事分析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方法入禪的禪法。
不論是狹義或廣義的理解,華嚴禪體現出的一個核心特征是融合,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交流、溝通的整合。在禪宗的五家中,對於華嚴宗理事方法的運用非常普遍。這種方法,可以說是狹義的華嚴禪,是融教入禪。
在此基礎上,延壽提倡禪淨雙修,他常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延壽認為以空有相成為旨,期於自性成佛,亦須兼修萬善行門。他提出的“禪淨四料簡”作為後人參學的依據: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
“禪淨四料簡”旨在說明禪淨雙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門。這種禪淨雙修的主張給予當時佛家一大啟示,後代禪師如天衣義懷、慧林宗本等,亦有此共鳴。因而在元、明之後,禪淨雙修成為我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延壽倡導並身體力行禪淨雙修行法,在杭州南屏山頂,以誦念萬聲佛號作為每天的功課。據說,山下聽到他的念佛之聲,好像天樂鳴空,門人都學其風範。
延壽大師的佛學思想會宗各家之說。他將密教之密行及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等諸學說及淨土理論融合為一。此等倡舉,開我國佛教曆史先河,遂成一時之風氣,為後來佛門諸宗並合修學做出了表率。
延壽大師盡管和合諸宗,但出發點仍然是禪宗的,其法眼一門的家法處處可見。為表明自己的旨趣,延壽禪師曾作一偈曰: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延壽禪師奉佛心一宗為基本的出發點。這個宗旨他在《宗鏡錄》中有所顯示:
今依祖佛言教之中。約今學人,隨見心性發明之處,立心為宗……此土初祖達摩大師雲: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
北宋開寶年間的974年,年事已高的延壽大師再次回到久別的天台山,在山上智者岩開壇傳授菩薩戒,一時引來約1萬餘求受戒者。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主持大型的傳戒法會。
在天台山開壇授戒後,延壽自知世緣無多,便閉門謝客,專心念佛。975年12月26日,延壽大師晨起之後,焚香禮佛,然後靜坐辭世。
【旁注】
忠懿王 (929年~988年)錢俶,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後晉開元年間為台州刺史,後被立為吳越國王。宋太祖趙匡胤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入隋廷,仍為吳越國王。
詔 我國古代一種命令文體,有告訴,告誡之意,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伏詔、密詔、手詔、口詔等。這種文體始於秦始皇,終於清代。此外,詔也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如南詔、詔家等。
淨土宗 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發源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林寺。始祖是東晉高僧慧遠,唐代善導大師也是淨土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為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後有承遠、法照等淨土宗十三祖。
密教 我國宗派之一,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8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我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故稱密宗。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
三論宗 我國隋唐時期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高僧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3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經鳩摩羅什、法朗等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眾人之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繼續弘揚“三論”。
開寶 北宋太祖趙匡胤的年號,使用時間從968年至976年,共計9年。另外,吳越忠懿王錢俶亦用開寶年號紀年,南唐後主李煜也用該年號紀年。使用該年號的還有北漢、南漢、遼國、大理國、定安國、於闐國等。
【閱讀鏈接】
據《永明智覺法師傳》記載,延壽大師在天台山德韶禪師處修學期間,曾於禪觀朦朧之中見到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而獲大辯才。又於中夜經行時,忽覺普賢菩薩的蓮花在手。
冥冥之中,延壽大師感於自己終身的修行趣向還沒有決定,就在內心的感召下,登上智者岩,做了兩個鬮,一名“一心禪觀”、一名“萬善莊嚴淨土”。 冥心懇禱之後,曆經7次,信手拈起的都是“萬善莊嚴淨土”那一鬮。於是,他最終定下決心,從此開始一意兼修禪淨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