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龍戲珠 兩條龍相對,戲玩著一顆寶珠。人們在建築彩畫、雕刻、服飾繡品等載體上常見“龍戲珠”圖案,包括“單龍戲珠”、“二龍戲珠”等。二龍戲珠是我國傳統圖樣紋式之一,體現了我國古人對龍的崇拜,蘊含著一定意義的龍文化。
《千金要方》 或稱《千金方》,全稱《備急千金要方》, 30卷,是唐代孫思邈所著的綜合性臨床醫學著作。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其婦科、兒科、內科、針灸科等方麵的論述,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精氣神 是指精、氣、神,道教內丹學術語。精氣神亦稱之為“三寶”、“三奇”、或“三業”,是內丹修煉的大藥,是養生的操作目標。道家認為,天地萬物及人體生命皆生於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養生治身則要循此自然之道。
[閱讀鏈接]
在道教第一仙境龍虎山瀘溪河東岸有一個許家村,依山傍水,峰巒秀麗,最奇特的是村裏沒有一隻蚊子。
傳說,龍虎山有一代天師的母親性情好動,喜歡遊山玩水,而這位天師也格外孝敬母親,對母親唯命是從。有一天,天師陪伴母親遊玩,夜宿許家村。當時正直初夏,村內成群結隊的蚊子特別大,天師母親剛住進來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天師滿臉羞愧,抽出寶扇,口念法咒,輕輕地一扇,隻見蚊公蚊婆拖兒帶女逃出山窩。從此許家村就再也沒有蚊子了。
道教文化載體的道觀
道觀是我國道教供奉神像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廟宇,著名的有嶗山太清宮、北京白雲觀、泰山岱廟、嵩山中嶽廟、山西芮城永樂宮。這些道觀的建築風格及道觀藝術作品,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曆史當中,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嶗山太清宮俗稱下宮,位於在山東青島東50裏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道觀中曆史悠久、規模最大的一座名觀。
嶗山太清宮始建於西漢時期,當時的人們對玄學的研究相當普遍,宮廷中從皇帝到眾官員都以精於玄學為榮。在這些眾多的官員中,有一名叫張廉夫的才子,在當時的玄學潮中獨領風騷。
張廉夫本是漢景帝時期的朝大夫,但由於他非常喜歡玄學,久而久之,便對官場產生了厭倦的情緒。為此,他最終選擇了到離京城最近的終南山修道。
張廉夫在終南山學道數載後,把師傅教的道教學問都學完了,之後便開始雲遊各名山大川,並一路收留一些有緣的弟子。西漢武帝建元年間的公元前140年,張廉夫和其弟子來到了山東青島地區的嶗山。
張廉夫見此地三麵環山,前瀕麵海,認為此地是建立道觀的最佳地方,於是,他在嶗山老君峰下選擇背山麵海處,用了連續3年的時間,和眾弟子相繼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兩座茅庵,這兩座主殿便是嶗山地區人工修建的首座道教廟宇,張廉夫將它們命名為“三官廟”。
三官廟建成後,張廉夫便在此地廣收學徒,並舉行了正規的授徒祭拜儀式,從此,這裏便正式成為了道教道觀,這為嶗山道教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904年,被唐代朝廷敕封的高道李哲玄來到嶗山,他見這裏風景優美,環境及佳,於是便依照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對三官廟的甬道和附屬建築布局進行了調整和修建,使園林布局形成了正規的寺廟園林風格。並集資興建一座殿堂,名為三皇殿。
李哲玄的師侄劉若拙是一名高道,他為尋訪其師叔李哲玄來到了嶗山三皇殿,然後組織了一些道人在嶗山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趙匡胤曾撥給三官廟巨款,要求劉若拙對三皇殿進行大規模修繕。李哲玄將修繕後的三皇殿改稱為太清宮。
太清宮重修後,就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主要正殿有三官殿、三清殿和三皇殿等。以後又陸續經曆過無數次的修繕,但它總是保留著宋代劉若拙時的建築特點和風格,它雖不是富麗堂皇,卻不乏古樸莊嚴,是典型的道教殿堂。
嶗山太清宮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嶽詞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屋150多間。
太清宮從初創到現在已經曆2000多年的曆史,在眾多的道教廟殿當中,它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嶗山道教祖庭。因此可以說,現存的太清景區是嶗山景區中展現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區。
北京白雲觀是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叢林,始建於唐代,明代更名為“白雲觀”,是北京曆史上最為著名和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被人們稱為“全真龍門派祖庭”。
全真龍門派是王重陽開創的全真七派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處機所傳並發揚光大。丘處機曾經率弟子尹誌等人遠涉西域謁見成吉思汗,建議成吉思汗以“敬民愛民”為本,深得成吉思汗讚賞,賜給他“神仙”、“大宗師”稱號,又把北京當時叫燕京的太極宮賜給丘處機居住,並讓他掌管天下道教。
丘處機西行歸來,入住太極宮後,他看見此道觀遍地瓦礫,到處破爛不堪,便立即興建,經過3年努力,太極宮的各個大殿以及樓台又煥然一新。
1227年,丘處機羽化於太極宮,同年,成吉思汗頒布聖旨改此宮為“長春宮”。第二年,丘處機弟子尹誌平於長春宮的東邊修建起一座道院,稱為“白雲觀”,用於專門存放丘處機的遺骨,並為存放地點取名為“處順堂”。
白雲觀經過明清時期重修後,現在的建築群體分為中、東、西三路,其中,中路部分的眾多殿堂都是在明朝時期修建起來的。這些建築主要有靈官殿、三官殿、玉皇殿、財神殿、救苦殿、老律堂、藥王殿和三清四禦殿等。
此外,白雲觀內原山門上,還懸掛了一副名為“敕建白雲觀”的匾額,這是當年明英宗皇帝所賜之物。此匾額是生鐵鑄造而成,其寓意是企望白雲觀堅固持久,像鐵鑄一般。正是如此,從明代起,白雲觀便有了“鐵打的白雲觀”之美譽。
泰山岱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山東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寺廟建築中規格最高的,為道教神府,是曆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
此廟創建曆史悠久,始建於漢代,至唐代時已殿閣輝煌。其建築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它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並稱我國四大古建築群。
1008年,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後,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采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詔書”的意見,於同年十月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
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為了感謝“天書”,在告祭大典的第二年,下詔大規模的擴建岱廟。據《重修泰嶽廟記碑》所載,經過此次擴建後,此廟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其後,金、元、明、清曆代對岱廟均有重修,但基本上均保持了宋代擴建後的規模。
現存的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麵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采用了我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線。
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禦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係。
這種建築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感覺。
岱廟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著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嵩山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東麓黃蓋峰下,麵對玉案山,背依黃蓋峰,東有牧子崗,西有望朝嶺,坐北向南,建在由低到高的山坡上,是中州地區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五嶽中現存最古老最龐大的古建築群。
嵩山中嶽廟始建於漢代。據說漢武帝遊覽和禮祭嵩山,當他登上嵩山時,曾聽到群山發出“萬歲”的聲音,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了以後卻十分高興,於是下令叫祠官在嵩山建太室神祠,並禁止周圍的人砍伐太室山上的樹木,還將山下的百畝地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漢武帝之後,東漢安帝又在嵩山上增建了太室闕,並又對太室神祠進行了一番修整,於是,來這裏傳道修行的道士便更多了。到了北魏時期,嵩山此祠堂正式定名為中嶽廟,從此,此寺廟歸由道教管理。
唐代,中嶽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於696年登嵩山封神時,加封中嶽神,並改嵩陽縣為登封縣。唐玄宗又在開元年間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並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這樣一來,中嶽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唐代重修的中嶽廟由於戰亂並沒有完整保存下來,廟宇內現存的建築是清初順治至清乾隆年間人們模擬當時的北京故宮重修的。故有“小故宮”之稱。
現存的中嶽廟廟製基本上保留著清代重修以後的規模,中軸線建築共11進,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禦書樓等。從中華門起全長650米,麵積11萬多平方米,是中嶽嵩山現存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廟宇建築群。
此外,中嶽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官、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官和龍王殿等單獨的小院落,現存明清建築近四百間,金石鑄器200餘件,漢到清的古柏300餘株。
正是這些亭門宮殿,構成了中嶽廟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而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我國國內也是罕見的,為此,此地也被稱為華夏文明的聖地。
芮城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位於山西芮城縣城北約3公裏處的龍泉村東。此道觀始建於元代,是為奉祀唐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是我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呂洞賓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他自幼熟讀經史,長大後中了進士並在家鄉做官,據說後來遇到已經成仙的鍾離權的度化,得道成仙,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
因為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所以深得百姓敬仰,所以當他羽化後,家鄉的百姓便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取名為“呂公祠”,以此紀念他。到了金代,人們將呂公祠改成了呂公觀,元代,由於全真教的興盛,呂公觀被改建為大純陽萬壽宮。
現存的永樂宮就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幾個大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主要由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等四大殿組成。而龍虎殿的壁畫,描繪的是道教神仙朝拜老子的盛況,被稱為《朝元圖》。在我國壁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龍虎殿東、西、北三壁及神龕的左右兩側,分別畫有8位身高3米的主神。圍繞主神,280餘位神仙重疊地排成四層,組成長長的行列。
在神仙行列中,有肅穆莊嚴的帝君,仙風飄逸的仙伯、真人、神王,有威武剽悍的元帥、力士,有清秀美麗的金童玉女,他們有的對話,有的傾聽,有的顧盼,有的沉思,場麵宏偉莊嚴真切,使觀看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些壁畫對人物形象的描繪,充分地體現了傳統我國繪畫的特點。畫師以簡練而嚴謹、流暢而剛勁的線條刻畫了眾多生動的形象,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紀、性格和表情,變化多樣而不雷同。線條在疏密有致的組織中,剛柔相濟的變化中,創造了和諧的韻律和裝飾性效果。
壁畫色彩除了主神衣服用緋紅和堆金瀝粉以外,全畫以青綠為主,表現了理想中神的莊嚴和清靜。280多位神仙組成八組,在統一中求得變化,以免單調平板,顯示了作者高妙的構圖技巧和匠心。
永樂宮的壁畫內容豐富,技巧精湛,是對唐宋人物畫的繼承與發展。所表現的雖是神話故事,但形象並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富有個性的。對於署名為馬君祥、馬七、張遵禮等這些普通的民間畫工,雖然不見於畫史的記載,但他們的作品將永遠記錄在我國繪畫史中。
[旁注]
終南山 道教主流全真派發祥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寶雞市眉縣、東至西安市藍田縣,主峰在西安周至縣與寶雞市太白縣交界處,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敕封 皇帝頒詔書封賜臣僚爵號,官位,財物,奴婢,妃妾,其它頭銜,是帝王製度的專屬詞彙。明、清對文武官員及其先代妻室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詔命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
山門 意為寺院正麵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3個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三孔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我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曆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自漢高祖劉邦以最高的太牢之禮親自到曲阜祭祀孔子以來,無論太平盛世還是烽火連天,曆代君王都要親自致祭或派官員致祭。
台基 在建築物中又稱基座,是高出地麵的建築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築物,並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大致有4種:普通台基、較高台基、更高台基和最高級台基。最高級台基即須彌座,又名金剛座,常用於宮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築。
太室闕 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安帝元初年間的118年,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闕是一種裝飾建築,表示尊嚴,一般立於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
神龕 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神龕大小規格不一,依祠廟廳堂寬狹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龕均有底座,上置龕,敞開式。祖宗龕無垂簾,有龕門。龕均木造,雕刻吉祥如意圖案和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圖像,金碧輝煌
[閱讀鏈接]
關於白雲觀還有這樣一個傳說:丘處機真人從大漠回來以後,奉命重建白雲觀。建好後,過了沒多久有一位王姓和尚為壓倒白雲觀,在觀的西麵建了一座佛刹,起名曰“西風寺”,內中暗藏玄機,用意為“卷起西風,讓白雲無影無蹤”。白雲觀的道長看在眼裏,心裏全都了然,這時白雲觀大殿前正在修建的一座石橋要竣工了,老道長便把這橋叫“窩風橋”,西風再厲害,也過不了這橋。後來白雲觀香火越來越旺,老和尚派人偷偷進觀考察,才得知是“窩風橋”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