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流——全真道派1(2 / 3)

孔子聽到這話後,感覺自己像飛在雲中一樣輕快,像潛入深海一樣踏實,像入山林那樣愉悅,像融入了萬物那樣自在,感覺和天地融為一體,自己既在萬物之中,也和萬物渾然一體。

心曠神怡之下,孔子讚歎道:“天地宇宙真是廣闊無垠啊!我已經在世51年了,卻隻局限在仁義禮教的小世界裏,卻忘了世間是如此浩大啊!請您接著給我講吧!”

老子看到孔子已經對道有了最基本的領悟,就接著侃侃而談道:  “聖人處世時,遇到事情不會故意躲避,事態變化了也不會固守立場,而是會隨機應變,隨著事態發展變化而做出反應。這樣能調和時機順應事態的人,就是有德的人;能隨著形勢而做出決定的人,就是得道的人了。”

孔子聽完這話豁然開朗,感覺自己好像隨浮雲飄動,依風而流轉,像水一樣隨著地勢環境而轉變自己的姿態,高興地說:“真是悠閑自在啊!如果在海上乘舟而漂流,在陸地上行車而走,進則同進,止則同止,那還用得著以一己之力去代勞舟車呢?  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是善於借用外物的力量罷了!這話說得太好了!您再給我講講吧!”

於是,老子又說:“從這宇宙的本源來看,萬物都是由氣化而成,氣化而滅的。人生是因為氣凝結而成,人死是因為氣消散而去。人的一生短暫如白駒過隙,隻是眨眼的時間而已。”

老子接著說:“即使這世間萬物生長,個個蓬勃而富有生氣,都是由無到有的;即使萬物繁衍得再多,形態變化萬千,卻也都會有從有到無的那一天。有物的時候,是因為氣凝結起來才可見,無物的時候,是因為氣消散而不見。  所以,有物是因為氣,沒有也是因為氣,無論有無都是由氣決定的,所以生和死實際上也都是氣罷了。人總歸會有死的一天,卻偏偏因生而喜,因死而悲,這不是很奇怪嗎?”

老子解釋道:“人死就好像解除了形體的限製,掙脫了性情的束縛,由這個暫宿的世界回歸到了本來的境地。在離開原本之地的時候,人就像遠去的遊子一樣無所依靠啊!當人死去回歸本體,則像遊子歸家一樣安然。所以,不要因生而喜,也不要因死而歸。得道的人,都是將生死一視同仁的。活著的時候是安樂,死了就是安息。把是非對錯也一視同仁,對也是不對,錯也不是過錯。把貴賤視為一體,卑賤也並不低劣,高貴也無可過人之處。把榮辱用同樣的心態看待,榮譽也不過如此,恥辱也不過如此。為什麼要你這樣想呢?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生死、是非、貴賤、榮辱都是人的價值觀,也都是會變化的東西。”

老子又進一步闡述:“  但是它們的本質,實際上都是一樣的。你領悟了這個道後,就不會因外界的變化而驚慌不安了,無論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還是風吼海嘯、雷鳴電擊,你都能泰然處之。”

孔子聽後,感覺自己像隻飛過枝頭的喜鵲,像條遊在江湖的魚,像個在采蜜的蜜蜂。心曠神達的孔子說:“我三十而立,學有成就,40歲時遇事能明辨不疑,但在這50歲才知道造化為何物啊!我若是鵲鳥就順著鵲的習性生活,若是魚就隨著魚的性子做事,若是蜜蜂就像個蜜蜂一樣忙碌,是個人就順應人性為人處世。  鵲鳥、魚、蜜蜂和人看上去不同,但本質其實是相同的。順本性而活,也就是順道而活了。立身在不同的環境立場之中,但神思感情卻是在同樣的境界,這才是合乎於道啊!我每天隻知道求道,卻不知道就在我身啊!”

上麵這個故事,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孔子向老子問禮的典故。

老子給孔子講道,使孔子的學問大為豐富,以至於後來成為了春秋時期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並創立了影響我國和世界的儒家學派。而老子本人,也因為他的學說以及《道德經》的流傳,被道教尊稱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以及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後來,王重陽以“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他所開創的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

[旁注]

守藏室史 守藏室是我國西周王朝皇宮收藏保存各類典籍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可說是汗牛充棟、無所不有。守藏室史就是掌管國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老子是我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早的一位守藏室史。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我國最博學的人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孔聖人。

萇弘 也叫萇宏,字叔,又稱萇叔。萇弘是“以方術事周王”之賢士,在周王室大臣劉文公手下任大夫一職。他的主要任務是觀測天象、推演曆法、占卜凶吉,對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禮戰事等事先預測,對自然變遷、天象變化進行預報和解釋。司馬遷把他作為天文學家寫進《史記·天官書》。

黃河 我國第二長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在我國曆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被稱為“母親河”。

鼓 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也是祭祀時使用的神器。鼓可以分為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於軍事的叫“汾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於軍旅。我國上古時代的戰鼓皆由鱷魚皮製成,而鼓皮選用鱷魚皮,是取鱷魚的凶猛習性以壯鼓聲。

無為 也叫“清靜無為”,是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清靜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消極無為,複返自然,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隻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魯國 我國古代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其弟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魯國先後傳25世,經36位國君,曆史800餘年。國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山東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 到公元前256年,魯亡於楚。

龍 我國古代神話與傳說中最神異的祥瑞之獸,是華夏民族的代表,代表著帝王,也是我國的象征。傳說龍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可以呼風喚雨,上天入地。龍也代表著興旺、勝利和吉祥。

宋國 我國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河南商丘一帶,為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之一。宋國的周武都城在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到宋襄公之時,宋國國勢漸達鼎盛時期,宋襄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

禮教 禮儀教化,禮教是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分,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影響中華民族2000餘年。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

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閱讀鏈接]

有一天,老子在路上行走。走著走著,一位老人走上去問老子:“我一生碌碌無為,可有房住,有飯吃,有錢花;而我的那些鄰居們一輩子在田地裏耕作,卻住得不好,而且都先我而去。你說人是不是應該像我這樣呀?”老子聽後,拿來路邊的石頭和磚頭問這位老人:“你選哪樣?”老人毫不猶豫地拿了磚頭。

老子說:“正如石頭和磚頭一樣,人的價值也在於此。人不在乎活的長短,而在乎他對這個社會是否有價值。對社會無用之人,世人會很快將他遺忘。”

鍾呂二仙下凡點化王重陽

王重陽是全真道的創立者,後被尊為道教的重陽開化輔極帝君與北五祖之一。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創道後改名王嚞,字知明,道號重陽子,因此稱王重陽。

傳說王重陽是被漢鍾離和呂洞賓兩個仙人親自點化的。宋代末年,全真道始祖王玄甫在東華宮修成正果,被玉皇大帝封為上天東華帝君,命他速到天庭就職。但王玄甫卻因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而遲遲無法升仙。

後來,太上老君知道了王玄甫的難處,就派了漢鍾離和呂洞賓二仙親臨凡間,幫他物色接班人。漢鍾離和呂洞賓兩位仙人知道有個叫王中孚的人有仙氣,因此就各自變成了行乞的道人去點化他。

時逢數九隆冬,寒風裹著大雪肆虐。冰天雪地裏,兩人敲開了一家朱漆大門。開門的人正是王中孚。隻見他生得麵赤須長,神清氣爽,有容人之量,誼俠之風。

王中孚見風大雪急,兩個道人衣衫襤褸,馬上就將空房讓給兩人棲居,並端飯菜款待。後來,他又怕兩個道人衣衫單薄,難熬冬夜,就抱一床棉被送過去才安然入睡。

王中孚熟睡後,夢見一隻白兔從碧綠的草地裏跑到他跟前,一會兒蹦跳,一會兒抓耳撓腮,樣子十分招人喜歡。他一生中最愛潔白無瑕的東西,就想捉住留待飼養。但是那白兔見他來捉,便不慌不忙跑去,邊跑邊回頭張望。看看他拉得遠了,就停下來頑皮地啃幾口青草,等他近了,又翹尾巴撒腿往前跑。

就這樣,這隻兔子不即不離地把王中孚引到一座小橋上。小白兔轉回身,抬起一支前爪朝他揚了揚,然後三蹦兩跳竄進了一個道人的懷裏。

王中孚定目細看,見昨夜來家避寒的兩個道人分坐橋頭,心下暗自納悶:怪呀,他倆不是宿在我家嗎?怎跑到這裏來了?再說這地方本無小橋流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