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之神——三方福神1
神仙信仰主要是神鬼的事跡,這種信仰源始於遠古。在山河阻隔的天地裏,人們一方麵塑造了自己的神,同時也不斷被輸入外來神。我國古代的神仙信仰,主要包括文武財神、碧霞元君和灶王爺等,可以稱之為我國民間神仙信仰的三方福神。
神仙信仰是我國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它實際上是一些自然神的綜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風雨雷電,這都是人類最初的神,充分表現著我國造神的豐富性。所供的神靈,大部分是曆史人物或傳說中人物。
我國民間供奉的文武財神
財神是我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望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
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範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等等,各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
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也有護法之意。在我國古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薑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財神,隻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
搜集儒釋道三教聖賢及諸神事跡的古籍《三教搜神大全》稱趙公明能:
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
本來,被封為“玄壇真君”的趙公明應該是負責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的。後來,民間認為趙公明統帥的“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這4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他們分別對應著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尊趙公明為財神。
範蠡是春秋戰國之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家。在民間,範蠡被奉為文財神。
範蠡,字少伯,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自知之明,後被越王勾踐拜為士大夫。越國兵敗於吳國,範蠡與越王一同去屈事吳王夫差。回國後,範蠡又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終於打敗了吳國。
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麵無喜色。範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那就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願以償,便不想歸功於臣下。於是,範蠡毅然向越王辭官隱退,帶領家屬隨從,駕扁舟泛東海,來到了齊國。
範蠡父子在齊國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國國君聞其賢能,請範蠡為宰相。範蠡想:在家能積累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這是老百姓最大的願望。長久地受此遵命,實為不祥。
於是,範蠡歸還了相印,將錢財全部分給了朋友和鄉鄰,隻帶上了一些最貴重的物品,暗自離開齊都,悄悄地來到了陶地。
範蠡認為,陶地處天下之中,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為後半生的保證。於是,在此地居住下來,自稱陶朱公。
範蠡父子靠種地、養牲畜、做生意,又積累了數萬家財,成為陶地的大富翁,後又兩次分財於百姓,天下人都讚美陶朱公,拜其為財神。
陶朱公的經營智慧曆來為民間所敬仰,於是有許多經營致富術托與陶朱公名下。如後人總結出的範蠡經商原則《經商十八忌》裏說: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惰;價格要訂明,切忌含糊;用度要節儉,切忌奢華;賒賬要認人,切忌濫出;貨物要麵驗,切忌濫入;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優劣要細分,切忌混淆;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漫; 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買賣要適時,切忌拖誤;錢財要明慎,切忌糊塗;臨事要盡責,切忌妄托;賬目要稽查,切忌懶怠;接納要謙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靜,切忌粗糙;說話要規矩,切忌浮躁。這些忌諱多是商家經驗之談,托名陶朱公。
由此可見,範蠡作為財神,在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範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於經營,善於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所以,稱其為文財神也就理所當然了。
對武財神關公的信仰始於南北朝。南朝陳廢帝臨海王陳伯宗,曾經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後來,由於曆代朝廷從儒家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揚關公的忠孝節義,使關公信仰在不太長的曆史時間裏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廟宇增多,達數十萬座。關公的封號也在不斷加多。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
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
另一個意義是,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他是我國古代文章、學問、科舉學士的保護神,讀書人將他奉為文財神。
自古以來,我國提倡“學而優則仕”。有錢有勢的為不失家風,無錢無勢的為改變社會地位,告別貧困,都想讀書做官。於是在這種的氛圍中,文昌信仰便應運而生,學子們大都會去祭拜文昌帝君。
文昌信仰源於我國的星辰崇拜。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天官書》上說,北鬥之上有六星,統稱為文昌宮。宮中所有星神都能主宰人的功名利祿。從漢代以來,對文昌的信仰從未淡化過。讀書人出門在外,也要請一尊文昌神像,以便隨時祭拜求助。國家、家庭祀典都少不了祭文昌帝君。
我國紀傳體斷代史《明史·禮誌》上記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四川七曲山有位叫張亞子的人,為報母仇就遷往梓潼,後來去幫助晉國打仗,結果身亡。人們便立祠紀念他。
唐代,張亞子被多次加封而稱英顯王。道教將他吸收進自己的神譜,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祿籍,並將地名尊作神名。宋代科舉大盛,張亞子信仰隨之而盛。
明代,天下學館都立文昌祠。清代規定,每年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紀念日,朝廷派員參加祭祀活動。現在人們所稱的文昌帝君,實際上是文昌與梓潼的結合體。有的地方稱其為文曲星。
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顏,騎白驢,有兩個童陪伴。現在,上海城隍廟裏文昌帝君的形象是坐相,穿袍、長須、慈眉、慧眼,頭戴飾玉官帽,書生氣十足。
文武財神是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
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
明代以來,江南形成祭祀五路財神的習慣。這五路就是五顯,即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顯然這是偏重於社會公德。也有人說是東西南北中五萬,意味著處處有生財之道,勸人勤勞致富。
五顯財神信仰,在江西德興婺源一帶也很流行。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因此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從清代開始,五路成了一路,總稱為財神。神像也由群像變為單一神像。老百姓失去了研究五路財神的興趣,在不少地方將趙玄壇當作五路財神的代表,這從麵相、裝束、坐騎上都能得到證明。
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
這天天剛放亮,城鄉各位都可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後,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到了初五淩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據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利市仙官是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
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曆,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後被薑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
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
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並配以招財童子,對聯寫道:“招財童子至”與“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在民間,許多財神的畫像不隻趙公明、關羽、比幹、範蠡等都有利市仙官隨侍在側,利市仙官有時也單獨出現。雖然他隻是財神部將,但因名字取得十分吉利,得許多夢想大發利市者的歡心。這並不是他本身的事跡所致,而是職稱切中人心之功。
在民間,被奉為富財神的財帛星君,也是最受歡迎的神。這財帛星君就是銀行界的始祖、元末明初的大富翁沈萬三。
據說,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不斷地生出金銀珠寶。當時朱元璋要建國時,因為手頭拮據曾找他幫忙,而終於完成建國大業,因此把他封官,負責掌理國家財務。
後來,玉皇大帝封沈萬三為“福財帛星君”,手下有招財童子及接引天宮兩位助手,因此在民間年畫中,常常見此人文雅非凡,白臉長須,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寫著“招財進寶”的畫像,一般從事買賣、股票、銀行的人供奉財帛星君。
在我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中,有一類隻能算作是準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於此神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於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
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貫是燕山,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劉海蟾曾為遼國進士,後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劉海是個悟後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於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醜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們所崇拜。
當時,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凶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聞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出現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曆代畫家也有不少這一題材的佳作傳世。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其頭發蓬鬆,額前垂發,手舞錢串,一隻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做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